读过康有为《广义舟双楫》的书友应该知道,全篇蕴含求变的思想,从西方文字到中国文字,从古代到当代,揭示了变化这一重要概念,同时论述从秦到清的书法史,表达了“抑帖、尊卑、卑唐、尊魏”的学书立场,将清朝碑学推向高潮,虽然文中有很多被后人批评的地方,但总体上的尊卑思想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广义舟双楫》是清朝碑学最系统、影响最广泛的书法理论。有些网友戏说,康有为对清朝书法开对了药方,但却抓错了药,意思是,康有为的论书方向对了,但具体的观点过于偏激。

了解康有为书法的网友应该知道,康有为自己的书法在清朝不算顶尖高手,不如清朝伊秉绶、邓如石、赵之谦等人,也未曾被后人广泛重视,学习其人之书者更是寥寥无几(当然还是有的,特别时清末民国时期,受《广义舟双楫》影响,跟随其人之较多,但之后,不见学其书者),也就是说,其书法实践并不突出,但他的理论却很突出,这就让人们产生不解:为什么一个书法实践并不突出的人,其书法理论却很突出?(注意:“不突出”一词并没有说康有为书法不好)

另外,康友为在发表《广义舟双楫》后,其书法并没有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尊卑,书法当中含有不少帖学的影子。

现在我们就来分析分析。

康有为“抑帖、尊卑、卑唐、尊魏”的学书立场

1、尊卑、尊魏

《广义舟双楫》原文明确强调了康有为尊卑的坚定立场:

  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二也;······三也;······四也;······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

“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这句话直接用反问的口吻,更加强调了康有为尊卑思想。

南碑数十种,只字片石,皆世希有,既流传绝少,又书皆神妙,较之魏碑,尚觉高逸过之,况隋碑以下乎!大约得隋人一碑,胜唐人十种;得梁一碑,胜齐、隋百种。宋、元以下,自郐无讥,此自有至鉴,非以时代论古也。
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

以上两段文字不难看出,他对魏碑的赞美可谓至极,“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很是夸张,学王羲之书法都没有听过这样的论调,可见康有为对魏碑实在太钟爱了。

2、抑帖、卑唐

约而论之,自唐为界,唐以前之书密,唐以后之书疏;唐以前之书茂,唐以后之书凋;······

很明显能看出,康有为以唐朝为界,赞扬唐以前之书,而贬低唐以后之书。康有为专门用一个章节来论述卑唐之由。

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夫纸寿不过千年,流及国朝,则不独六朝遗墨不可复睹,即唐人钩本已等凤毛矣,故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

此段文字说明贴学基本没有学习的价值,因为“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后面又列举了很多贴学的坏处,康有为基本没有指出贴学的好处,反而一直在讲贴学的坏处。

由此可见,他的立场非常明确坚定,并且带有强烈的感情倾向。

康有为碑帖融合的书法:

康有为书法大体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对比康有为大力推崇的魏碑,发现还是有些不同的,魏碑总体上呈现结体多姿、方笔居多、阳刚之气较重的特点。如下图所示:

张猛龙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文公碑

爨龙颜碑

石门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魏碑与康有为书法相比较,唯像石门铭的笔法,康有为书法结体如唐楷般平正,鲜有魏碑的险觉和多姿,而且康有为多为圆笔,可能笔法取法石门铭,采用的是边行笔边绞转笔锋,实现像“草绳”那样弯曲粗糙的线条,这点还是取法了魏碑的。

下图是康有为1922年所创,为晚年作品,点画笔法更加靠近碑学,笔法变化多一点,但主体还是帖学,结构方面,多了一点姿态。

图1

总体上讲,康有为仍然有取法帖学,唐楷取法较多,他的书法明显是碑、帖融合的结果

当代何应辉碑帖结合的行书

当代有很多碑味厚重的行书,如上图所示,是当代名家何应辉碑帖结合的行书作品,其中的结体姿态要比康有为有味道,无论疏密还是欹侧,变化更为丰富。

我用这么多的实例和图片来说明,相信大家对什么是碑味因该有所领悟。至于贴味,看过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都因该清楚。

以上是康有为的书法实际面貌,康有为强烈推荐学习魏碑等六朝碑刻,然而自己书法风格是贴学与碑学的融合,更想不到的是《广义舟双楫》发表时间是1889年左右,也就是康有为31岁,此时的书法还没有达到图1的作品水平,康有为书法的成熟是在其戊戌变法后的晚年。

为什么会出现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水平不一致的矛盾呢?

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水平不一致之原由

1、眼高手低的正常表现

康有为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和很多科举考试的青年人一样,学习唐人楷书,能够写的一手标准的清代馆阁体,不然怎么能有机会进京考试呢?此时的他还未重视魏碑,等到21岁接触西方文化后,认识到清朝的封建专制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24岁进京会试时深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变法图强便在心中扎根,这种在政治上的求变思想直接影响到他的书学思维。又因为碑学兴起,让他本人认识到碑学的重要性,所以才有他在30岁左右的《广义舟双楫》。

很显然,这是康有为在思维上的进步,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思想,抛弃馆阁体就是一种进步,然而书法学习当中,就是需要眼高手低,只有眼界高了,才能提高手上的功夫,这才书法学习进步的常态,康有为提出的理论价值高于其书法实践价值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很正常。

2、书法理论与书法实践的不一致性属性

古代有很多书家的书法实践与书法理论不一致,包世成(艺舟双楫)、张怀瓘(书断)、阮元(南北书派论)等人的情况皆是如此,他们都是书法理论很丰富,但书法实践都没有像其他大家一样出名,也没有被后人竞相学习。

而且不管是书法理论还是书法实践能够名垂青史的都是因其有独特的贡献,这种独特的风格或者观点都是不能强求的,就看你是否足够幸运,毕竟古代那么多的文人墨客,而名垂青史的寥寥无几。一个戊戌变法就足以证明他的勇气和胆识,在书法理论史上留下美名不光靠他的努力,更靠勇气和胆识带给他的运气。

书法理论需要独特新颖的观点,书法实践需要长期的练习和个人艺术天赋,两者需要有不同的天赋才能。现代书法兰亭奖等各种书法竞赛活动都有书法理论的单独奖项,这就说明书法理论与书法实践本身就允许不一致现象的出现,即书法理论突出而书法实践不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书写习惯的阻力

书写习惯的阻力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写字,都会受到习惯的影响,人对某种笔法、结构都有自己的习惯性书写,长相都差不多。普通书写者表现的尤为明显,而专业书法人士对这种阻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他们书写的时候能够出现更多的变化,突破习惯性书写,表现丰富的变化,是一位高手必备的技能。

但是无论怎么变,总会有些影子,比如我们总说谁谁学了王羲之,谁谁学了颜真卿、苏轼,这都是书家学字形成的习惯,很难改变,康有为早期学过欧阳询、柳公权等人的唐楷,在加上清朝馆阁体的熏陶,让其形成了书写习惯,并难以摆脱唐楷和阁体的风格面貌,因此就算他自己意识到唐楷的弊端,也是力不从心,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康有为碑帖结合书法。如果康有为能够继续摆脱唐楷和阁体束缚,像赵之谦一样,那就更了不得了。

总之,我们不必惊奇一个书法水平不突出的人写出了了不起的书法理论,这是一个在历史上多见的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