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朝文社】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虽然老话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部影视剧纵然再考究,想要“百分百还原历史”都叫难。但那些公认经典的古装剧,都能以其精心设计的剧情桥段,极致真实的还原历史风貌,更藏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典型的,就是以下几段。

一、《军师联盟》:曹丕请老乡吃葡萄

一部《军事联盟》,各色老戏骨们演尽权谋争斗,但“曹丕请老乡吃葡萄”这场戏,却是难得轻松幽默:刚刚继承王位的魏王曹丕,回到老家谯县忆苦思甜,热热闹闹宴请当地乡亲父老,表示要请乡亲们尝尝“别处的果子”。然后就端上来一盆盆葡萄。谁知乡亲们没见过这玩意,吃都不会吃,个个呆愣在那儿。曹丕只得先示范着吃了一颗,还示范着“吐皮”。乡亲们这才跟着大吃大嚼起来,庄重的宴会现场,全是“扑扑”吐葡萄皮的景象。

整个《军事联盟》里,“葡萄”是个标准熟脸,宫廷宴会上常有,曹丕曹真司马懿等“大佬”们也常吃。特别是每当暴脾气的曹睿(魏明帝)发飙时,辟邪就喂他吃葡萄的甜蜜桥段,更不知虐了多少单身狗。那为何偏偏老乡们不认得?因为古代老百姓吃口葡萄,着实叫难。

作为中国古代水果里的“舶来品”,葡萄在西汉武帝晚年时,才在中原引入种植。到了魏晋年间时,种植倒也更普及些,但也只是宫廷庄园和官邸里才有种植。由于其太名贵,魏晋年间从帝王到“名士”,常见“葡萄粉”。《蒲萄(葡萄)赋》还成了钟会左思等文坛名流们常涉猎的“热门题材”。葡萄“清浊外畅”的形态与“入口散流”的美妙口感,常被大书特书。

甚至《军师联盟》里“请老乡吃葡萄”的魏文帝曹丕本人,那更是葡萄的“铁粉”。他曾在给群臣的诏书里,大谈葡萄的优点,甚至“道之固以流诞咽唾”。也就是说说葡萄就馋得流口水。“馋葡萄”的他,还拿着葡萄怼孙权,讽刺东吴特产的荔枝“宁比西国蒲萄石蜜”?也就是你家的荔枝,比得上我家的葡萄吗?那年头手里有两串葡萄,国家大事上,都敢赤裸裸的炫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能“炫富”的葡萄,别说在三国年间,就是到了种植更普遍的唐宋年间,都依然是珍品。明清年间葡萄在北方广为种植,李时珍就曾感叹“北人多肥健耐寒,盖食此乎?”但在中国南方还是少。放在魏晋年间,平民百姓能吃颗葡萄,那就是能吹一辈子的事儿。

古代农业种植栽培技术的发展史,一颗葡萄就是见证。

二、《知否》:明兰们学焚香

作为一部深度还原宋代生活的精品古装剧,《知否》里的“焚香”场面,出镜率也是奇高。女主人公明兰就曾跟着孔嬷嬷学“焚香”。而“熏香”“焚香”的剧情,也是一刷一把。叫多少追剧粉丝感慨“隔着屏幕闻着都香”。那真实的宋朝年间,大宋生活有这么香?更香!

大宋别看打仗总吃亏,但毕竟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官僚士大夫们待遇奇高。就算北宋朝堂各要害部分,也时常三五个人干一个活。平日安安稳稳混日子,“工资基本不动”且到点就升官。这么有钱有闲的糊涂日子,当然要追求更风雅的享受。于是“香料”的行情陡然看涨,《香谱》等典籍里记载的宋代香料,就有一百多种。陆游笔下的南宋临安城,贵族女子的车上都挂香球,沿途香一路——别看剩残山剩水了,还得这么香。

而放在天下承平的北宋年间,在汴京等“大城市”里,“焚香”“熏香”甚至“吃香”都是火热时尚。一些北宋大臣上班前,就喜欢“焚香两炉以公服罩之”。官服都得熏得香喷喷的再穿出去。有些官员呆过的房间,离开后依然“辄日香不灭”。名贵龙涎香做成的香囊,也是权贵们的标配。甚至沐浴的时候也要放香料,以便“令人体香”。至于香料调制的“雪花酒”“龙麝香茶”,那更是大宋“上流社会”的最爱。宋真宗年间的奸臣丁谓,爱香爱得更“硬核”,直接“以沉香煎汤”,恨不得喝到满肚子香……

可以说,没有“香”,大宋的“精英”们,基本都一天也活不好。所以也就不奇怪,为什么《知否》里的明兰们,非要接受严格的训练学“熏香”。因为“调香”“熏香”这些奇特技能,就是宋朝名门闺秀们的必修功课。

而宋代的高层聚会,也往往会成为“大型烧香现场”。比如宋徽宗的宫廷宴会,每次都要用龙涎香制成的巨烛,数百“香烛”一烧就是一整夜。蔡京家每次宴客,也都是要追求“香满”,整个宴会现场烧到一片云雾,宴会的来宾们都“几不相睹”,仿佛飘飘欲仙。一场宴会下来,身上的香气几天都不散。在宋代,这类宴会,举办次数相当频繁,几乎隔三差五,“精英”们就要凑一起香一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折腾,哪里的这么多香供他们烧?这就要拜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所赐,凭着东南沿海发达的贸易,大宋那在国际市场上堪称“硬通货”的丝绸瓷器,除了换来金银,更从东南亚乃至阿拉伯换来大批香料。仅是宋神宗熙宁十年这一年,广州明州等港口,就赚来了三十多万斤香料——大宋丰厚的海外贸易利润,基本都送来这么“烧”了。单是蔡京家的宴会,每次就要烧掉价值六十万钱的香料,所谓“熏香”,就是烧钱。

但是,大宋熏香时“烧钱”不心疼,好些更重要的事儿,却是永远差钱:宋仁宗年间时,宋军的兵器就是“多脆状造之不精”“精好堪用之器十无一二”。金兵南侵的危机时刻,大宋的“精英”们依然在汴京“烧香”。驻守重镇平阳府的宋军,冬天里没有御寒衣物,军饷都是不值钱的铁钱,口粮也只是发霉豌豆。如此坑景象,怎能守住这香风缭绕的江山?最后的靖康之耻,与其说是被金人打死,不如说是被香气熏死。

三、《鸦片战争》:完整复制的战船

中国近代史题材电影里,1997年的《鸦片战争》,堪称是一部“还原度”极高的大作。为了重现鸦片战争前的广州风貌,剧组不惜斥巨资搭起4000平米的“广州街”,从“民居”到“衙门”全是百分百重现。连“英国议会”甚至“女王起居”这些场景,都力求真实。但让多少“军事迷”印象深刻的,却是电影里那艘几乎“原汁原味”的战舰:英国“威里斯里”号战舰。

为了再现这艘让中国近代史刻骨铭心的“敌舰”,剧组花了半年的时间,从英国复制来军舰图纸,又几经辗转买来一艘退役军舰,花二百万改装出来,就连战舰上每一个火炮的位置,乃至战斗中的火力配合,都是一板一眼的复制。然后就有了那一艘影片里耀武扬威,炸醒大清朝“天朝上国梦”的恐怖战舰。

但残酷的事实是,在鸦片战争前英国海军的战斗序列里,即使是这艘让多少清朝官员哀叹“没见过这么大的船”的“威里斯里号”,也不过是英军里的“三等舰”(英国海军战舰按照体积分为七等)。但即使这样,也是这支英国舰队里的“巨无霸”,其他的英国参战舰船,基本都是“五六等”的级别。放在欧洲海军里,这支舰队基本“不入流”。

可就是这样一支“不入流”的舰队,对上大清的海军,却是实力碾压。如果说鸦片战争里其他的毛病,大清还能赖“发展慢”。唯独海军这事儿,却是实实在在败家。17世纪康熙年间的清朝海军,曾拥有长五十六米以上装载近三十门重炮的“鸟船”,是东亚海洋上首屈一指的力量。之前明朝碾压倭寇的“广船”等战舰,也是威震东亚。但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水师,却是越活越抽。

当时的清朝水师,最大战船长不过十丈,能带个七八门火炮,就算是“巨舰”。一般的“大战船”也就三四门炮。而且就这样的战舰,都没几艘。福建广东的水师,常年破船扎堆。很多船只早就成了废船,就放那里吃空饷。能下水的船舶连一半都到不了。比如福建水师,“在航率”只有百分之四十八。到了鸦片战争前夜,清朝水师每艘船“一般只有大炮二至四门”,面对“不入流”的英国舰队,几乎毫无抵抗。

其实,不用面对英国舰队,就算“穿越”回明末清初,面对当时“南明”“大清”各方舰队,鸦片战争里的清军水师,也只有挨揍的命。一艘“完整复刻”的英国战舰,再现了昔日的战火,也诠释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痛苦教训。

参考资料:丁涵《晋前丝绸之路引入异域水果考》、白晨光《中国17世纪的风帆战列舰:明朝鸟船》、夏时华《宋代香料与贵族生活》、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顾宏义《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录》、史继刚《论宋代兵器生产及其质量》、戴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