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拟制度的诞生

明代票拟制度,又称票旨,条旨。票拟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的相权和阁权的逐渐式微而形成的。而此制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明初的胡惟庸案,丞相胡惟庸常常在处理政务时独断专行,却不知朱元璋是一个眼睛容不下沙子的人,胡惟庸因此惹得杀身之祸。至此,中国绵延数千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中书省和尚书省也被撤销,将原本属于丞相的权利分给六部。这样虽然六部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真正的权力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硬币有正面也有反面,一件事情也有好处与坏处。朱元璋这样做虽然达到了集中权利的目的,但是却降低了中央的办公效率。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朱元璋虽然有着极佳的能力,但是也不可能一个人处理完全国的政务,时间久了朱元璋也力不从心。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照唐制设立华盖殿、文华殿、文渊阁等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而这也是内阁的前身。

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学士鲜所参绝。

明史当中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大学士最初并无权利,只是作为皇帝的高级秘书。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明永乐时期,大学士已经可以在皇帝身边讨论政务甚至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是大学士制度发展成熟后的必然,内阁大学士成为了一个正式的官名,权利越来越大。

到了明正统年间,明朝已历六世,国家机器相较于明初更加的庞大,国家官员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化,同时也伴随着更加多的政务需要处理,票拟制度也孕育而生。

票拟与批红如何相辅相成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一制度的工作方式。内阁大学士拥有票拟权,将百官的奏折写成一条一条的批语贴在奏折上,而皇帝只要使用朱红小笔进行批示即可。在此之前,官员芝麻大点的事都要写的篇幅巨大,引经据典,皇帝要看到最后才知道官员的意思,而经过内阁大学士的提炼,奏折变成一个个小短语,皇帝一眼就能看明白。不得不说,皇帝的工作效率获得极大地提高。

皇帝和内阁成员依靠票拟和批红达成联系,因为“票拟”和“批红”是紧密相连的,权利的斗争也是愈演愈烈。权利的争夺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皇帝和内阁表面看似波澜不惊,但是在背后却一直斗争着。明代后期,内阁的权利已经非常大,而皇帝也不屈受制于内阁,所以当两者意见不同时,冲突便会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将国家权力比作天平,皇帝和内阁分别处于两端,只有两边权利的平衡才能使得天平公正,国家才能够稳定发展,但是皇帝使用极权对官员进行打压,因为古代的君臣思想严重,官员也无可奈何。但是看似不经意间的举动,国家的权力平衡就会被打破,政治陷入黑暗,国家也开始走下坡路,牵一发而动全身。

到了明朝后期,宦官开始加入中央权力角逐,司礼监的太监开始代皇帝实行“批红”,明朝的政治日渐黑暗,如果“票拟”的内容让司礼监不满意,有权利将其发回原处,一个帝国最重要的制度,到最后却沦为宦官们的玩物,真是可悲!被可悲的是官员为了“票拟”能够通过,还要贿赂司礼监,国家走到这种地步,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票拟制度的实际作用与局限性

与其说票拟制度是为了便捷皇帝办公,倒不如说是皇帝牵制官员的帝王之术。从刚开始的内阁和皇帝的斗争,再到后来加入的宦官,三股力量依靠票拟制度相互牵制。票拟最开始的作用是限制权力以达到皇权的集中,但是到了明朝后期皇帝的权利受到内阁和百官的极大限制,甚至已经成为一种限制皇权的有效手段,估计朱元璋在创立大学士制度时也没有想到,小小的皇帝秘书经过演变和升级,居然成为了皇权的绊脚石。

票拟制度在一定条件上遏制了皇权的膨胀,从而维护了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如果没有未知因素,票拟制度的确是当时最好的选择,所以虽然让自己的子孙受了一点委屈,但是老朱的做法是十分成功的,明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票拟制度功不可没。

票拟制度的也十分长寿,清朝习承明制同样使用票拟制度,并且对其进行了改良。中国封建国家权利的顶峰就是在清朝,很显然清朝皇帝很不喜欢这个制度,所以在光绪二十七年,票拟制度终于被抛弃。

票拟制度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制度自身的力量过于弱小,所以很容易受到外力的干扰,例如宦官,就像明朝后期一样,沦为权利的奴隶。

总结

票拟制度的是十分具有创造性的,甚至还有一丝西方三权分立的韵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票拟制度发展史,我们对于明朝中央权力就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