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唐朝之前,谥号往往能代表一位君王的一生功过是非,而庙号则更是筛选的严格,商朝只有六人有庙号,两汉二十六帝仅七人有庙号。

谥号的冗长促使对皇帝的称呼以庙号为主

到了唐高宗李治后期,武则天为了提高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将李世民的谥号改成了“文武圣”皇帝,其后唐玄宗又将李世民的谥号增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而李渊、李治、李显、李旦等人的谥号也都成为这种冗长类型的,由此简洁的庙号开始取代了冗长的谥号成为了后世人对皇帝们的称呼。

高宗的含义以及中国历史上的高宗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历史上有八位高宗皇帝,分别是商高宗襄王武丁、北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濬、南齐高宗明帝萧鸾、南梁高宗昭明帝萧铳、陈高宗宣帝陈顼、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赵构、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高宗、宋高宗、清高宗谥号太长就不打了)。除去追封的昭明帝萧铳,那么其他七人是否符合高宗这个庙号呢?

商高宗襄王武丁

商朝在武丁时期打压了旧贵族的势力,集中了王权。对外多次讨伐土方、鬼方、羌方,最终消灭了土方,铲除了商朝的边疆威胁,并开疆拓土,让商朝的势力触及大海,而在武丁时期,商朝达到了极盛。

武丁死后,次子祖庚即位,但祖庚即位仅七年就去世了,随后三子祖甲即位,祖甲在位时开创了严密的祭祀体系,商朝的社会进一步发展,但到了祖甲末期,边疆危机再起,鬼方、羌方频频犯境,后面的商王又陷入了与神权的斗争之中,商朝慢慢衰弱直至灭亡。

由此看来,武丁的高宗庙号还是十分符合的。

北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濬

自曹魏时期开始,庙号选用严格的规矩开始被破坏,往往只要是善终了的皇帝都能有一个庙号。

可惜的是拓跋濬在位13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才26岁,可谓英年早逝。拓跋濬时期的北魏并未达到极盛,加之他短命,在笔者看来,他的庙号为穆宗(穆宗不刚不柔,有才,但短命)应该更准确一些。

南齐高宗萧鸾和南陈高宗陈顼

南齐高宗萧鸾大杀宗室,残暴不仁,虽然崇尚节俭,但并不能说他功高,而他在位时的南齐已经内部矛盾频发,并且他去世3年后南齐就灭亡了。因此萧鸾的高宗庙号实际上名不副实,在笔者看来他更应该被冠以光宗的庙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顼的高宗庙号还是很符合的,在他统治时期,国内政治清明,也曾走向极盛,死后王朝便走向衰弱,完全符合高宗的定义。

唐高宗李治、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宋高宗赵构

唐高宗李治与清高宗弘历是很相似的,两人统治期间,版图都达到了极盛,成为东亚的第一霸权。而他两在位后期,一个权力逐渐被架空,导致后面差点换代;一个跟不上世界潮流,国内矛盾激化,促成近代中国屈辱历史。

这两位皇帝也都符合高宗的定义。但宋高宗赵构不一样,在宋高宗时期,不仅没能达到极盛,反而比以往的宋朝弱了一个档次,对金朝也是妥协称臣,并杀死主战派将领,可以说是最耻辱的皇帝,与“儿皇帝”石敬瑭、“江南国主”李煜有的一拼。

赵构死后,他的继承者对于赵构的庙号在世宗与高宗两个庙号之间摇摆不定,最终选择了高宗。但在笔者看来,世宗发扬光大、高宗达到极盛,这两点赵构都没能做到,德宗、英宗应该更适合赵构。

总结

除开这七位君王之外,国外的王氏高丽、越南李朝、大韩帝国也都有一个高宗,不过都徒有虚名,一个对蒙古人称臣,一个荒淫残暴,一个是日本人的傀儡。

而中国的七位高宗中,唯有商高宗、南陈高宗、唐高宗、清高宗才真正符合高宗这个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