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95年4月17日,72岁的李鸿章在和约上盖上了他的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的章,宣告为时半年多的战争结束,这份合约,日方叫做日清和约,而在中方则根据签约地被称为马关条约。

那时候,通往本九州岛的关门大桥还没有修建,关门海峡里来来往往的都是军舰,从李中堂下榻的引接寺看去,想必他的心情不会太好,事实上,这也是伊藤博文将签约地选在马关的原因之一,宣扬日本国力,其实那时日本海军已是强弩之末。战争刺激了日本国民的野心,许多下层人士都不希望与清国和谈,幻想进一步陆地上击败清国进而占据北京。3月24日,李鸿章被浪人小山六之助开枪打伤左颊,这一枪让伊藤博文大为恼火,匆匆结束和谈,也为大清国省下一亿两白银。

1871年,已经洋务10余年的清国和被美军叩关19年的日本签署《中日修好条约》,严格说这是一份平等甚至略倾向于清国的条约,两个备受西方列强欺负的国家开始正式的彼此间外交,从那之后,日本外交处处把清国放在首位,千年的文化输出带给日本的敬畏是不言而喻的,清国始终在日本人心中是那么的高不可攀。然而1894年,距离条约还不到25年,当年的小弟战胜了昔日的大哥,两个国家的国运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决定了两国的未来。值得一提的是,1871年条约的清国代表也是李鸿章,他当年对日方代表伊达宗成寸步不让,未曾想到,当时挣下的脸面在1895年则连本带利的还了回去。

甲午战争一战奠定了日本人的野心,马关条约的赔款更是让日本一夜暴富,2亿3千万两白银的赔款相当于1894年日本政府财政预算的三倍,日本由此开始迅速崛起,可以说马关条约是日本近代称霸亚洲的直接原因。清国方面,甲午海战的失利及随后的巨额赔款成为知识分子对建州不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输给千年的文化属国是根本不能接受的事,这也造成了后来庚子年东南互保让半壁江山事实上脱离清朝的事实。可以说,大清国在马关条约签署时就已经注定了分崩瓦解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95年年初的某一天,亲政8年的24岁的光绪皇帝失魂落魄的来到颐和园,对慈禧太后放声痛哭。那一年老太后已经在园子里住了6年。面对自己的外甥或者侄子,慈禧难得的露出慈祥仁爱的一面,她拉着光绪的手说:“哭吧孩子,不过从我这走了就不要再哭了,你是皇帝,要做天下臣民的表率。”乐寿堂外,一轮红日西斜,那是这对“母子”亲密关系的终结,也是整个帝国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