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南关大捷是在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清军在中越边境的镇南关重创法军的一场著名战役。关于这场战役的性质,后世普遍认为是法国武力进攻中国领土的侵略战争。参战双方对这一点并没有什么异议。

不过,有关镇南关战役中法军的伤亡数字,中法双方却是始终各执一词。其中,中方称击毙法军上千人,而法方则表示只损失了近百名士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镇南关战役拍摄的电影)

那么,清政府到底在镇南关战役中消灭了多少法军呢?

早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就已经开始了对越南的入侵。1883年,法军正式攻下了越南首都顺化,越南政府宣布投降。同年年底,法军继续北上,向驻扎在越南北部的清军发起了进攻。驻守清军实力孱弱,很快就节节败退。而法军则一路高歌,趁势占领了越南北部的大片地区。

由于前线战事不利,再加上英国从中调停。清政府被迫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越南正式脱离中国。

不过,前线的清朝士兵却并没有收到朝廷的指令。他们就地组织了多次进攻,连续偷袭了法军营地。到1884年中,法国公使就这一事件正式和清朝交涉。法国要求中国军队全部后撤,由法国来接管防区。而负责谈判的李鸿章则并没有直接表态。法国因此认为清政府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偷袭事件不减反升。法国忍无可忍,随即派出舰队在中国东南沿海炮轰福建水师及部分南洋水师主力舰,同时还占领了澎湖,试图登陆台湾。与此同时,法国陆军攻入中越边境镇南关。清政府上下一片哗然,最终慈禧正式向法国宣战。

(慈禧画像)
这场战争的过程我们不再过多描述,清政府在前线的湘军、淮军、粤军总计3万多人,而法军部队则只有2000人。在清军的三面围攻之下,法国部队弹尽粮绝,只能够被迫撤退。而清军则乘胜追击
,一路将法军驱逐回了越南。

尽管战役最终的胜败不存在异议,但在有关镇南关战役的战果上,中法双方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分歧。

由于清军的派系不同,因此清军记载战果的奏报就分为了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广西巡抚潘鼎新通过李鸿章向清廷奏报的淮军情报。淮军记录称:战争进行了三天三夜,“毙匪千余擒斩数百,并夺获枪炮不计其数。”

第二种,是署广西提督苏元春和前福建布政使王德榜,通过彭玉麟向清廷奏报的湘军情报。湘军记录称:“毙匪千余,斩首数百” “夺获枪械、衣物甚黔。”

而第三种,由关外军务帮办冯子材通过张之洞向清廷奏报的粤军情报,同样和前面两种奏报相差无几。

也就是说,三种不同系统的奏报,都记录了清军杀死了上千法军。因此在清朝官方的记录中,也就顺理成章地使用了这样一种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国人绘制的镇南关战役)

不过,法方的记载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法方记载的战果情况有两种,一种是说:“三月二十三日,总共死4人、伤25 人,一共有29 人丧失了战斗力” “三月二十四日,总共死70人,伤188人,其中军官死伤有13人。”第二种记载是说:“所有军官和士兵都被围住,或死或伤总损失275人。”

这也就意味着,法国只承认有近百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那么,到底中法哪一边的记载是正确的呢?

说起来,两方所记录的战报,其实都不可以尽信。在清政府的三个军队系统奏报中,都没有记录准确的数字,只是简单地以“千余”来表示。再加上各部将领可能都有夸大事实,邀功的嫌疑,因此法军整体死亡的人数,极有可能是低于一千人的。

当然,法国人的记载也相当不靠谱。在整个18世纪、19世纪,欧洲军队通常喜欢将阵亡将士算入“病死”的死伤中。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法军的死亡人数也是很可能高于一百的。

有人可能会说,清军出动3万人,自己伤亡1600左右。而法军总共2000士兵只死伤几百人,那这镇南关战役为何还能被称为是“大捷”呢?

实际上,镇南关战役的意义并不在于法军的具体伤亡人数。

自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饱受世界列强的欺凌,相继签下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清朝民众的自尊和士气已经跌倒了谷底。而镇南关战役的胜利,则极大地鼓舞了低谷中的清朝军民。同时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军队的确具有一定的战斗力。

尤其当这个消息传到巴黎后,茹费理内阁还因为此事倒台,这便更让国人深感骄傲。

不过,在镇南关大捷后,清政府却在英国的调停下,又一次和法国签订了《天津条约》。这就使得镇南关来之不易的胜利失去了意义。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