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战略家、外交家、政治家,军事家。他为孙权策划了可媲美《隆中对》的战略蓝图《榻上策》。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的形象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平庸长者。他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风流倜傥的周瑜面前暗淡无光、相形见绌,只能在两人之间充当传话的信使。诸葛亮更是在借荆州的问题上,将老实人鲁肃玩弄于股掌之间。而在关羽“单刀赴会”时,为了衬托出关羽临危不惧的孤胆英雄形象,鲁肃又惨被罗贯中描述成一个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庸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在历史中,鲁肃真的如此不堪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鲁肃是江东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活动家。他看似忠厚平庸,实际上是胸有成竹下的大智若愚。

高瞻远瞩:策划《榻上策》战略蓝图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三国志·鲁肃传》

也许,有人认为《榻上策》的内容并没有过人之处。但是,人们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榻上策》具有的战略前瞻性。

公元200年,刚刚统一了江东的孙策被刺杀,年仅18岁的孙权继位。当时,江东民心未附,局势动荡不安,先是庐江太守李术公开反叛,后庐陵太守、宗室孙辅又私通曹操企图夺权。而雪上加霜的是,此时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刚刚继位的孙权被迫四处灭火,焦头烂额。

东吴内部忧患重重,而外部环境也是错综复杂。公元200年,曹操正与袁绍在官渡大打出手,而对于东吴来说,荆州刘表是巨无霸般的存在,单单一个江夏黄祖,就让东吴如梗在喉,夜不能寐。而年轻的孙权对于东吴的未来,也是心中充满了迷茫。

鲁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向孙权提出了《榻上策》的战略蓝图。鲁肃前瞻性地认为:汉室不可兴,曹操不会亡,先占据江东立足,再与北方势力划江而治”。这实际上就是给东吴这艘大船配上了指南针,让它不至于在中途触礁沉没,所以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事实上,东吴之后的行事行动策略,正是高度契合《榻上策》中“划江而治”的战略蓝图的。可见《榻上策》就是孙权的行动指南。

决胜赤壁:谋略压制曹操,选择决战地点堪称点睛之笔

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三国志·鲁肃传》

公元208年,刚刚统一了北方的曹操意气风发,雄心万丈。他顾不得休息,又马不停蹄地南下荆州。此时,曹操可能没有想到,就在他南下之时,他的战略意图就已经被远在江东的鲁肃所洞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相当于曹操的作战计划被泄露了。而从古到今,已方作战计划泄露给敌人的结果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吃败仗。所以,曹操此行注定是凶多吉少。

随后进入鲁肃的表演时间。他借吊唁刘表之名前往荆州(这是个极其危险的工作,因为东吴与刘表是世仇)进行外交活动。刚到江陵时,他就得知了刘琮已经投降,刘备南逃的消息。

关键时刻,鲁肃再次显示出一个出色战略家的高瞻远瞩。他预判出刘备的逃跑路线,并紧急赶往当阳长坂坡,劝说刘备放弃逃往江陵,转为前往夏口,并与孙权联合抗曹。

鲁肃让刘备逃往夏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棋。因为曹操从襄阳顺汉水而下就可进攻夏口,而当时夏口的守将是刘琦,他存在着投降曹操的可能。而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曹操攻占了夏口,就扼住了处于下流的东吴咽喉,到时,东吴再想翻身就难了。可见,对于东吴来说,丢失夏口就意味着玩完了。但是,由于当时形势危急,请示孙权搬救兵时间上已来不及,而且远水救不了近火,所以,让刘备帮助先守住夏口,是当时的最佳选择。

随后,鲁肃又利用曹操犹豫的时机,与诸葛亮、周瑜合力劝说孙权同意联刘抗曹。最终,孙权同意联刘抗曹,而棋差一着的曹操,则在随后被准备充分的孙、刘联军击败,痛失好局。

在赤壁之战中,鲁肃在战略上始终压制着曹操。他将决战的地点选在夏口与江陵之间堪称点睛之笔,为孙、刘联军最终击败曹操奠定了基础。

谋冠东吴:借荆州—巧借刘备之力锁死曹操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三国志·鲁肃传》

曹操虽然在赤壁遭遇惨败,但是,此战伤亡的主要是荆州兵。所以,曹操仍然具备碾压孙权、刘备的军事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刘备只有继续联合,才能确保不被曹操各个击破,而且可以给曹操持续施加压力。

鲁肃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他基于战略上的考虑,力劝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因为在地理位置上,南郡与江夏互为犄角之势。只要刘备方守住南郡,孙权方守住江夏(夏口),那么,曹操就不敢从襄阳南下进攻南郡或夏口中的任何一个。

而夏口不失,则东吴无忧,另外,孙权、刘备也可从南郡、夏口北上分进合击襄阳,而襄阳一失,则曹操集团的许都(汉献帝所在地)就处于危险之中,这也是曹操在听说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后,手就一哆嗦导致笔掉在地上的原因。

但可惜的是,东吴其它人并不能理解鲁肃的良苦用心,或者说看不懂鲁肃的战略构想。在鲁肃去世后,新任都督吕蒙与孙权开始谋划要夺回南郡。

公元219年七月,关羽趁孙权进攻合肥的时机,适时向樊城发起进攻,襄樊战役爆发。在战役初期,关羽优势明显,他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一度逼得曹操想迁都(许都)以避其锋芒。

但在关键时刻,孙权单方面撕毁“湘水之盟”协议,悍然从关羽背后发起进攻。猝不及防的关羽,在曹军及东吴军队的夹击下,最终兵败被害,而孙权也如愿以偿地夺回荆州三郡。

孙权将刘备赶出荆州是双输之举。这一方面使刘备失去了从荆州北伐的通道,从而减轻了曹操的压力;另一方面,使曹操得以派重兵把守合肥,使孙权北上江淮的希望成为了泡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东吴的第一次危机,出现在公元200年。当时江东新定人心未附,雪上加霜的是孙策又被暗杀,新继位的孙权威信未立,导致国内动荡不安,而外部环境也是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孙权虽“思有桓文之功”,但却无可适从。

关键时刻,鲁肃向孙权献上可媲美《隆中对》的战略蓝图《榻上策》,从而使孙权理清了思路,找到了奋斗的方向。

曹操南下荆州是东吴的第二次大危机。当时如应对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东吴灭亡的严重后果。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此时鲁肃显示出了出色的大局观,以及卓越的外交才能。他推动孙权、刘备联合抗曹,最终使曹操在赤壁遭遇惨败,从而让东吴安然度过第二次危机。

而借南郡给刘备,则更是点睛之笔。此举可彻底将曹操锁死在襄阳,使其不敢南下攻吴。但可惜的是,在鲁肃去世后,孙权却与曹操联手将刘备赶出荆州,从而帮了曹操的大忙。

可以说,鲁肃一生的活动,证明了他是江东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活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