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从《新疆日报》上看到,新疆考古队在哈密市拉甫却克墓地,考古发掘清理出62座墓葬,其中有19座墓葬为斜坡墓道墓,这是新疆哈密市首次发现的斜坡墓道墓。根据墓葬的形制、出土的器物特征和测年数据等判断,这批墓葬的年代均在唐宋时期。

从记者报道的文字中,通过我对新疆古代墓葬的了解,再研究历史变迁之后,我认为哈密市拉甫却克墓地的年代有诸多疑点,因为这些疑点,恰好证明了该地墓葬就是具有唐朝时期中原文化元素的墓葬,而并非是宋代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斜坡墓道墓的由来

斜坡墓道墓,也称为斜坡墓道洞式墓,简称斜坡式墓道,是通过斜坡式的墓道进入地下的土洞式墓室。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一种形制,表现为墓室顶部为斜坡状,平面呈铲字形。

这种斜坡式墓道,隋唐时期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地区较为普遍,是北魏以来的墓葬制度,经过隋代,一直到盛唐时期,属于一脉相承。考古证明,这种墓葬大都是古代贵族官僚的大墓,均是采用斜坡式的墓道,还有一段很长的隧道。并在隧道顶部开天井,两壁设置有龛,主要是放置墓主人生前信仰之物,或者是一些较为重要的陪葬品。

可以试想,一般的老百姓,是无法修筑这样的墓葬的,平时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哪会有精力修这样奢侈的墓葬呢,更何况也没有值钱的物品去作陪葬。

比如,唐章怀太子墓有4个天井、6个壁龛;唐懿德太子墓就有7个天井、8个壁龛;还有正三品司刑太常伯李爽墓有3个天井、2个壁龛。由此看出,唐高宗李治的次子和孙子,以及同姓的大臣,他们墓葬的天井和壁龛的多少,基本上是与墓主人的官品爵位来匹配的。

可见,就连唐代皇帝的儿子和孙子的墓葬都是斜坡式墓道,因此证明这种墓葬制度在唐朝时期是非常流行的。从北魏至盛唐,在近400年的时间里,斜坡式墓道墓制度,一直影响着官方的墓葬形制。

再比如东周春秋时期宋国司马桓魋(tui)石墓、西夏八号陵、乾陵、梁孝王墓和巴彦卓尔汉墓等,都是属于斜坡式墓道。特别是位于今天的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洞山村的桓山西麓的桓魋石墓,应该是最早的斜坡式墓道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料显示,桓魋又称向魋,是东周春秋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担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当时称为司马,掌管宋国兵权。他是宋桓公的后代,深受宋景公宠爱,他的弟弟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后来,桓魋想造反,被宋景公识破,然后就被追杀得到处躲藏。

如今,桓魋石墓已是空无一物,历代不少文人墨客曾在他的墓道两壁留下很多石刻,有很多都是元明时期凿刻成的,还有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任徐州知府时曾多次游桓山,并留下了多篇诗文为证。

桓魋石墓,是中原墓葬制度的雏形,也是斜坡式墓道墓的最早见证。因此,毫无疑问,斜坡式墓道是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元素的墓葬。而真正的起源,就是东周春秋时期。

02、追溯隋唐和宋代的历史

在哈密市拉甫却克墓地考古发掘过程中,此次考古队领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永强,他向记者介绍说,拉甫却克墓地出土的器物以唐代为主,也有少量宋代遗物。并列举了出土的仿东罗马金币等器物,口含萨珊波斯银币和手握开元通宝的丧葬习俗,均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显示出哈密在古丝绸之路商贸往来,以及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王永强说,拉甫却克墓地的发掘,为研究新疆唐宋时期的考古、历史、文化、丝绸之路贸易等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这句话,他说的也没错,但是这种墓葬的形制,似乎和宋代无关。关键的是他并没有介绍出土的宋代遗物,毕竟唐朝晚期和北宋要相差半个多世纪,中间还隔着五代十国,经历了古代国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

现在,我们就捋一捋隋唐时期和西域的联系。

东汉结束后,中国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尔后是隋唐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割据状态,重新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鼎盛。

可以说是,隋朝扩大了郡县制在西域的范围,而唐朝则通过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治理西域,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治理体系,保障了西北边疆地区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在唐朝军队支持下,回纥起兵反抗东突厥汗国,并先后攻灭西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

回鹘西迁后,又融合了西域许多部落,与汉人等共同建设开发了新疆地区。这就说明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交融,是继两汉之后又进一步达到了深入,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又彰显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

因此,这个时期的墓葬存在着斜坡式墓道墓,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当时唐朝中原文化对西域影响是深远的,在新疆的吐鲁番市、库车市等地发现的汉式墓葬也见证了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宋代呢?它又与西域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公元979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其疆域东、南到大海,北以今天津海河、河北霸州市、山西雁门关一线与辽朝交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流域与西夏、吐蕃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吐蕃、大理为界,南以广西与越南为界。

不难看出,宋朝的疆域西北只到甘肃东部,而甘肃西部及西域地区仍然处于地方政权的统治下,那么它对西域的影响微乎其微,根本不如唐朝统一西域时的影响深远。

如果说这一时期,宋代和西域通过丝绸之路有贸易往来,这也是有可能的,但这种可能性也是很小的,那时的甘肃西部和新疆地区小国居多,来往商客是要担负各种税收的,加之丝绸之路上经常是劫匪横行,如果稍微不留神,客商就会命丧丝绸之路上的商道。

故而,宋代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几乎是处于瘫痪状态。不过在宋代的史料记载中,有关西域的内容,相比汉唐时期就少得多了。这就是宋代时期的状况,如果是哈密市拉甫却克墓地发现少量的宋代遗物,难免有些牵强,不过也不排除会有少量客商互通的可能性。

如果说拉甫却克墓地的斜坡式墓道墓,是宋朝时期的墓葬,那就说不过去了,我个人认为还是要尊重历史为好,不然就会在考古界闹出笑话。如果说通过出土的宋代遗物,可以研究宋代与西域的通商和交流历史,这就有情可原。

03、哈密斜坡式墓道墓必是北魏至唐墓葬

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的墓葬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是墓的构造简化,短而狭的竖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长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龛也不见了。

这么重要的墓葬,为什么会简化了呢?我个人认为,那是与盗墓贼有着直接的关系。斜坡式墓道墓容易被发现,更容易被盗墓贼实施盗墓行动,所以至唐代晚期就不采用斜坡式墓道墓了。

据了解,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哈密西面的吐鲁番市发掘阿斯塔那古墓,其墓葬的形制为斜坡式墓道洞室墓,墓室中大多是居住在当地的汉族人,其年代为西晋至唐代贵族墓地。2009年,甘肃敦煌市博物馆在敦煌市七里镇李家墩村发现了一座魏晋、十六国时期的砖室壁画墓,其形制属于斜坡式墓道,出土的画像砖,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风格。

通过吐鲁番和敦煌两处斜坡式墓道墓的发掘,可以断定,哈密市拉甫却克墓地的斜坡式墓道墓,绝对是北魏至唐代的墓葬,而非是宋代时期的墓葬。

如果说发掘出的宋代遗物,那绝非是在斜坡式墓道墓里发现的,而应是在19座斜坡式墓道墓之外的墓葬里所发掘的宋代遗物。那些宋代遗物不可能被埋葬进唐代以前的墓穴里。

在今年6月的媒体报道中,哈密市拉甫却克墓地偏室墓与吐鲁番市同类墓葬相比,在形制和随葬器物上有明显变化,随葬品比较丰富,有四神十二生肖镜、萨珊波斯银币、开元通宝等,其中带有铭文的“上方作竟”龙虎纹镜最为引人瞩目,在新疆尚属首次发现。根据出土器物特征判断,这批偏室墓的年代在唐初。

显而易见,出土的遗物很多都是唐代,唯独这件“上方作竟铭龙虎纹铜镜”是东汉时期常见的照容用具,说明唐朝时期的西域一直在沿用汉朝时期的用具,这也不足为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从发掘的仿东罗马金币、萨珊波斯银币看出,这是东西文化结合的产物。据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较频繁,《魏书》记载,波斯使臣来中国交聘达数十次之多,给北魏皇帝带来的各种礼品,有珍物、训象等。

隋唐时期,中国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更为频繁,从初唐时期的金银器造型到随葬的丝绸织锦纹饰,均呈现出浓郁的波斯风格和前所未有的多样性。1970年,在甘肃张掖大佛寺内也曾发掘出了波斯萨珊王朝银币。这些反映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见证了丝绸之路商贸往来的历史。

无论是哈密市的拉甫却克墓地,还是吐鲁番市、甘肃敦煌市发掘的墓地,而斜坡式墓道墓,它们都反映了中原统治下的西域,是多元文化交流交融和汇聚的地域,最终融入了中华文明,成为中国大统一和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