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十六帝相继,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土崩瓦解。接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关内的汉族又一次不得不接受异族统治的历史,而其间免不了对异族统治的反抗斗争。从元到清历史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的历史。明代长城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坚固的城墙,却依然抵挡不住八旗铁骑,这值得我们深思。

明代长城的修筑达到极盛时期,无论在工程规模、修建水平,戍守兵力上,都大大超过以往各朝。中国现存的长城是明代修筑的,这条边墙的给予中国人的,心理安全感超过了实际的防御价值。《明史》最后三分之一篇幅记载的事,很大部分发生在这条边墙的内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东汉后期,直到唐太宗,再到明太祖,长城便是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前哨。明朝推翻元朝的统治后,其残余势力在草原上依然十分强大,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开始了以北京为国都的历史。因京城地处北方,特别注意加强对游牧群的防备。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

明朝在开国之初,就无法彻底消灭蒙古人的残余势力。明成祖朱棣为燕王时,多次派大军巡边,即位之后,又五次亲自带兵北征,为的是要提防蒙古人卷土重来。后来国势转弱,蒙古人果然不断乘机南下侵扰,所以明朝开国之后,就很注意北边的防务1499年土木之变,英宗被掳,瓦剌人长驱直入,兵临京师城下。面对北部边防日紧的态势,明王朝更为重视长城的修筑。

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几乎每一代帝王都不同程度地修过长城,史书记载有20余次。明代长城的城墙一般用整齐的条石砌成墙身的外层,内部填满泥土石块,非常坚固。明朝初年国势强盛,大将军徐达和常遇春大将奉命北征,便修筑城池和居庸关等处的长城,防备蒙古人南下劫掠。

建文帝时期,由宣化到山西的长城,沿边都筑起高墙深池,烽火台连绵不断。在明成祖永乐十年,为了加强北方边防,又在长城内侧修建了一道壕堑石垣。永乐十三年,明朝从山海关到居庸关,沿边修建险隘,还把居庸关北的山口筑成要塞,又增加开平小站烟墩,在关外各个隘口修建要塞,驻兵把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英宗时,瓦刺部族首领脱欢统一了蒙古诸部,逐步强盛起来,其子也先继续扩充武力,不断侵犯明朝。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于谦保卫北京并打退也先进攻,从此以后各代积极重新布置边防,以原长城为屏障,多加修筑。明宪宗成化三年,为了防备敌人利用空隙山坡小径向内渗透,发动军队和民夫,对东起山海关西至雁门关一段长城进行了修筑。

从明初开国到万历年间200多年的时间里,明朝基本完成了对长城的修筑,其中成化和嘉靖两个时期修建的规模较大。洪武十四年修筑山海关,弘治十四年修筑嘉峪关,一些城堡直到明末仍在修建。在重要的关隘地方,特别是在都城北京的北面居庸关、山海关、雁门关一带,修筑了好几重城墙,长城的南北建立了许多堡城、烟墩,用来瞭望敌情,传递战报。

明代长城的东端是著名的山海关,倚燕山,傍渤海,形势险要,为华北通往东北的咽喉,素有“京都锁钥”之称。山海关的东门,建有两层城楼,高达12米,悬有“天下第一关”匾额。长城大多是依循山岭、河谷,或遮阻荒漠而行,为了要发挥防御作用,必须随地势起伏,选择险要之处修筑。

明朝自始至终重视并不断加强对长城的防务,重兵把守,层层节制,防御措施严密。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务,并经常修缮长城关隘工程,明代把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守区,合称九镇。九镇始设于明初,修葺于永乐、正统年间,完成于嘉靖以后,沿九镇有星罗棋布的卫所、关隘和城堡,屯田防守。

明都城由于北边的压力而迁都北京,而鞑靼进攻的重点也在北京,京北的长城就特别重要。秦汉长城的重点围绕阴山一线展开南北的争夺,表面上是由于明朝出让了横山以北直到阴山,其中包括河套地区的广大地域。实质上是由于中国的整个经济重心南移东移,东南富甲天下,由此决定了南北对抗的重心随之东移。

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大修长城,由此引发了大泽乡起义;汉朝武帝大修长城,向外扩张,使王朝衰落,终因轮台罪己而罢手,西汉朝盛转衰。修长城的沉重负担,能够压垮一个强大的王朝,或者是使王朝走向衰落。明朝大修长城二百多年,虽然修好了中国历史上最坚固的长城,但是长城防线还是一再被突破,最终在内忧外患中走向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王朝对于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一贯推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在女真族各部之中,拉一部,打一部,制造矛盾,挑拨离间,妄图挑起女真族的内部争斗,使其力量互相内耗而坐收渔人之利。本为朝廷命官,保境安民的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二人,惨遭杀害,迫使努尔哈赤愤然起兵反明。外则败于辽东,内则困于流民。在此种情况下,无论怎样强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也不能挽救明王朝的必然灭亡。

无论如何,一个坚固的长城对于一个不坚固的政府来说,不是可依赖的对象,这就是明朝留给我们的教训。有形的壁垒无法阻止强大势力的冲击,长城内的政治经济危机,是无法用长城来解决的。相反把巨量的人力物力堆积在长城之上,肯定会加重经济与政治危机。

正是由于北方强大游牧民族的威胁,带给了明朝强大的边防压力,这使得奉行”高筑墙”策略的明朝的长城越来越坚固,但是游牧民族打破这种壁垒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历史再一次上演了矛与盾的故事。但是,边疆的安全和稳定,并不是人类历史上最坚固的长城能带来的,更不是筑几座堡垒就可解决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