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贫富差距很大。在印度,高种姓人口收入较高,生活富裕;低种姓人口大多穷困潦倒,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人均GDP仅为1852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上有一种调侃:“印度人口其实不到一亿,剩下的都是牲畜”,可以解读为种姓制度下的歧视或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分化。一旦穷人生活不下去,他们就会反抗统治者,比如美国封锁后贫穷的伊拉克人。印度的穷人偶尔会小规模爆发,但全国性的大规模反抗从未见过,于是问题就出现了,他们为什么不组织起来抵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已经习惯了被统治

印度历史上多灾多难,曾被多过周边王朝征服,最著名的是马其顿帝国的皇帝亚历山大,带着5万骑兵就征服了印度,其他,如蒙古人、波斯人、安息日人和大月氏人,多达十几个民族都曾统治过印度。在如此多的入侵下,印度人自古以来就习惯了被统治,这也是为何后来英国开设殖民地时印度人不反抗的原因。即使他们反抗,他们也只能使用“非暴力、不合作”。今天的印度穷人继承了这种思想,他们已经习惯了被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

我们可能很难理解种姓制度的阶级划分,但这确实是印度的现状。作为贱民的首陀罗人从小就被灌输“吃苦即修行”的思想,今生的苦难是为了来生获得更好的起点。在大多数印度穷人眼中,艰难困苦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自然抵抗的意愿很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温饱政策

印度是一个农业国,耕地面积比中国还要大,可以养活十三亿人口。穷人长期徘徊在温饱的边缘,饿不死,但也吃不饱,没有力气抵挡。

所谓温饱政策,就是让底层群众长期处于温饱状态,让他们限制日常活动和时间,没有体力抵抗。事实上,这一政策其实中国古代的统一王朝也用过,例如,在清朝,统治者维持社会稳定的方式就是温饱政策。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中,只有人民得不到足够的温饱才能起义,而印度则保持着温饱的良好平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穷人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