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近一个月的中印冲突,给还未开业的内地影市,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据悉,从上个月中旬开始,印度批片的送审工作已经全部叫停,这也是时隔3年后,中国又一次把印度电影拒之国门外。

今年至今,因新冠疫情、香港问题等多个原因,国际舞台上中国对外矛盾进一步激化,对美、英、澳、印等国外家层面都有着不小的分歧与摩擦。

虽然说电影不应被政治影响,但作为文化宣传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从1949年至今,我国的电影进口一直深受外交政策影响。虽然经过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及1993年深化电影机制改革,中国对外电影的引进愈加开放,但是中国与邻国外交政策、地缘政治,也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内地电影引进。如果说“技术问题”是阻碍国产电影上映的最大难题,那“政治问题”则一直是悬在进口电影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有被一刀切叫停的可能性。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地缘政治与电影引进“相爱相杀”的当代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俄及社会主义&第三世界阵营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间,为了意识形态的控制,中国内地没有引进任何一部好莱坞以及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产出的电影。而因为中国有苏联之间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亲缘性关系,大量苏联电影被引进国内。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配音了第一部苏联电影《普通一兵》,第二年,该数量激增到60部。直至1964年,我国共引进了421部苏联电影,占次期间我国电影进口数的49%。而1949年、1952年、1953年我国的国产片数量仅为10部、8部、10部,苏联电影无论是从进口片比重还是从与我国国产片的数量对比来看,都是当时我国电影市场的绝对主力。

除了苏联之外,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波兰、联邦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华约成员国,也是构成引进片的重要组成。

而其实社会主义国家,其实并不是中国进口电影的唯一选择,部分第三世界国家,例如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的电影,也都有过引进记录。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之后,中国逐渐减少了对苏联电影的引进,开始大量引进中国在欧洲唯一的朋友——阿尔巴尼亚的电影,从1959年到1977年,中国共引进了近30部阿尔巴尼亚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着苏联解体以及中国与西方国家蜜月关系的破裂,俄罗斯重新成为中国所有邻国中最“坚定”的大国盟友,近年来俄罗斯电影一直都以3-5部较为稳定的规模被引进,虽然没有出现票房破亿元的爆款项目,但是动画系列《冰雪女王》以及体育题材《绝杀慕尼黑》,都是其中成功的代表。

中美——贸易战阻挡不了

好莱坞分账的“全球最早待遇”

虽然1979年中美建交后,两国就签订了《中美文化交流协定》,但是美国电影并没有成规模的向中国内地引进,而仅仅是以所谓的技术交流为突破口,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进行试点放映。

之后,美方提出可以由美国出资,在北京、上海建立现代化的影院,由中方挑选影片,买断放映并进行票房分账,但最终双方妥协为仅采取买断放映、不进行票房分账的方法进行好莱坞电影引入,因而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我国一线城市出现了大量好莱坞电影,但这些电影多是国内通过低价购买或者接受赠予的方式引进的西方已过档期的电影。

直到1993年,这种状况才被改变。1993年1月5日“三号文件”《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开始实行。首部引进分账片《亡命天涯》以2600万的票房成绩,刷新内地影史票房记录。

经过26年的发展,以好莱坞六大分账片为代表的美国电影,早已成为内地影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部分年份,美国电影占据着中国内地进口片票房的80%以上,12部曾经刷新内地影史票房记录的电影,8部都来自于美国。

而在20多年前,我国也曾经短暂禁止了美国电影的引进。1999年5月7日,美国B-2轰炸机发射的精确制导炸弹击中了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当场炸死三名中国记者,炸伤数十人,造成大使馆建筑的严重损毁。

事件发生后,中国民众群情激愤,全国多地爆发大规模反美示威活动。同样,此次时间也重击了好莱坞分账片在内地的表现。中影毅然决然的停映了所有进口大片,坚决地表明了姿态,并且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没有上映一部分账片。5月在北美上映的《星战前传1》,被拖到了11月才在内地上映。

根据中国电影2000年鉴显示,1999年的引进片票房,较1998年下降了71%。由于当时分账片在整个电影市场结构中,一直占有半壁江山,因此,停映带来的经济效益受损是难免的。这重重一击,着实让不少影院,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影院受损严重。

1999年后,虽然中美关系起起伏伏,但是好莱坞电影因为占据着影市大盘的命脉,因此仍然能够较为顺利的放映。2018年后,即便中美贸易战持续进行,但是其实并没有阻止分账片的引进公映,反倒是2018-2019年的分账片,相比几年前获得了更好的档期待遇,甚至其中多部享受到了“全球最早”的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日——起起伏伏的中日蜜月

中日的蜜月,来的比中美还早。

1972年中日建交,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约,10月下旬邓小平受福田赳夫首相邀请访问日本。至此开启了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中日蜜月期。

从1979年开始,包括《追捕》《望乡》《生死恋》《远山的呼唤》《人证》《砂器》《寅次郎的故事》《华丽家族》等日本影片进入中国,高仓健、山口百惠也成为了那个年代中国观众心目中的男神与女神。在这种背景下,中日影视合作持续深化,展开了包括合拍、技术交流、投资、外景合作、主创参演、影视音乐等领域的全面合作。

蜜月并不是持续的,中日关系也因为2012年的钓鱼岛争端陷入冰点,这也让2012年7月在中国上映的《超决战!贝利亚银河帝国》成为了2012-2014年最后一部在中国上映的日本电影。此后,日本电影在中国度过了长达近三年的空窗期。

2014年11月07日,国务委员杨洁篪与来访的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局长谷内正太郎举行会谈,双方就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达成四点原则共识。这也相当于重新打开了日本电影的引进渠道,2015年5月28日,日本电影解禁后引进的第一部电影《哆啦A梦:伴我同行》上映,瞬间以5.3亿票房打破了当时内地影史除美国以外的所有进口电影记录。

而伴随着2015年《哆啦A梦》与《名侦探柯南》的的破冰尝试,从2016年开始,日本电影的进口数量呈指数上升。2018年5月9日,作为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的票房市场的中日签署《日本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合作摄制电影的协议》,中日合拍电影再次进入蜜月期。2019年,一共有24部日本电影获得内地公映的机会,平均两个月一部,也让日本成为当之无愧的批片最大来源地。

中韩——限韩令今年五岁了

相比中美和中日,1992年才刚刚建交的中韩关系还很年轻。2014年7月,双方宣布中韩努力成为实现共同发展的伙伴、致力地区和平的伙伴、携手振兴亚洲的伙伴、促进世界繁荣的伙伴。2011-2014年,韩国电影每年都有3-5部的引进量。

然而,由于“萨德”部署问题,中韩关系却在2016年跌入了建交以来的历史最低点。从2015年9月的《暗杀》之后,至今已经整整五年没有引进一部韩国电影,《釜山行》《与神同行》《寄生虫》等多部优秀韩国电影,甚至有可能创造类似《摔跤吧!爸爸》那样的批片神话,都因为电影的限韩令无法进入内地,实属遗憾。

2017年开始,中韩关系不断回暖,中韩贸易额也连年增加。但是文化作品层面,却一直被牢牢限制。从2017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限韩令”解禁的消息,但是每次都落空,这也给两国电影交流带来了极大的阻力。不过,中国电影在韩国仍然能获得稳定的放映,甚至包括《豆福传》等国产动画电影在韩国的票房,还高于在中国本土的票房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印——持续摩擦,还会再解禁吗?

虽然中印早在1950年就已经正式建交,但印度也是几个大国中,唯一一个和新中国发生过正面战争冲突的国家。

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已经过去了近60年,但中印边境冲突仍然不断。因为喜马拉雅山环境恶劣,因此冲突事件多发生在夏季。2017年7月,印度军队侵犯我国西藏边境;8月3日,《解放军报》警告印度,发表社论《中国领土主权绝不容侵犯》。

仅仅在2个月前,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以黑马之势豪取近13亿票房,就在内地批片厂商去印度大规模“采购扫货”之时,印度电影进口生意也被正式叫停,直到2018年1月才逐渐解禁。

虽然目前中印边防部队已在加勒万河谷等地区脱离一线接触,但是印度“封禁中国APP”的反华浪潮一直在持续,也给中印关系进一步增添了不确定性。印度电影能否像上次那样在半年后就获得解禁,还是像韩国电影一样多年无缘内地市场呢,目前仍然没有明确的消息。

电影,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在何种社会体制下都始终承担着一部分外交的责任使命。作为文化弱旅,中国对菲律宾、越南以及澳大利亚的电影封禁,或许并不会有太大的波澜,但是对于美、日、韩、印、英等电影强国,中国的地缘政治以及外交政策,也成为了中国进口电影从业者必须要掌握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