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鼠疫病例再次抬头。刚果(金)、蒙古国、中国先后报告确诊病例。鼠疫即让人闻风丧胆的黑死病,曾夺走欧洲四分之一人口的性命。在防治鼠疫蔓延爆发的同时,你是否意识到人畜共患的疾病在近年越来越多。

蒙古国中国报告腺鼠疫病例

当地时间6日,蒙古国卫生部报告了1例疑似鼠疫病例。该国西部的巴彦乌列盖省乌兰呼斯县一位15岁男孩在食用了家里牧羊犬捕来的一只旱獭肉后,发生浑身发热症状。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初步诊断为疑似鼠疫病例,并及时采取了隔离治疗措施。此前,蒙古国科布多省报告了2例鼠疫病例,与蒙古国接壤的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也报告了1例鼠疫病例。受中国与蒙古国出现腺鼠疫确诊病例一事影响,俄罗斯方面当天决定将在俄中与俄蒙边境地区禁止民众狩猎旱獭以应对可能爆发的鼠疫。

旱獭俗称土拨鼠,而鼠疫是一种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曾在国际上被称为“黑死病”,常由寄生在土拨鼠等野生啮齿动物身上的跳蚤传播。作为自然疫源性(即使没有人类或家养动物的参与,也可通过传播媒介感染宿主造成流行的传染现象)传染病,鼠疫主要在啮齿类动物间流行。临床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出血,以及其他严重毒血症状。

此外,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特点,鼠疫分为轻型鼠疫、腺鼠疫、肺鼠疫、脓毒血症型鼠疫等多个类型。不同的分型,潜伏期也不同,例如腺鼠疫2至8天,而肺鼠疫则可短至数小时长至2至3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鼠疫从未消失,但却可防可控

据BBC报道,鼠疫首次大流行发生于6世纪,起源于中东自然疫源地,后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这次流行持续近60年,流行最严重时每天死亡5000至10000人,死亡总数近1亿人。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14世纪,而这次大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300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欧洲死亡约2500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

第三次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1894年,鼠疫大流行突然爆发,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这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

需要了解的是,鼠疫并没有被完全消灭,世界许多地方仍然存在。近年来,刚果民主共和国和马达加斯加爆发了疫情。从2010年到2015年,全球共报告3248例鼠疫病例,其中584例死亡。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微生物顾问马修·德莱顿(Matthew Dryden)博士表示:“鼠疫病例必须早发现、早报告,这样才能起到有效的隔离、治疗和预防传播。”与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不同的是,人类已经运用科学武器与鼠疫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斗争,鼠疫患者在经过抗生素治疗后大概率能够康复。换言之,鼠疫早已可防可治,人们需要做的事是要避免鼠疫流行,预防为主。几个月来,内蒙古出现的几例鼠疫病例并未造成大规模传染流行,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人畜共患传染病爆发风险增高

进入2020年,先是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后有区域性流行病埃博拉、鼠疫,近期网传的猪流感再次让人内心惶惶。据《卫报》报道,近期联合国一份报告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措施阻断病原体从动物“跨越物种界限”传染给人类,否则将来还可能爆发更多人畜共患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国际牲畜研究所在报告中指出,导致人畜共患疾病频发的七大因素,包括人类对动物蛋白的需求增加、对野生动植物的利用和开发增多、气候变化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Inger Andersen)在报告中说,流行病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也危害各国经济。“我们加强了农业发展,扩大了基础设施,同时以牺牲我们的野生环境为代价开采资源。建坝、水利工程以及建立工厂化农场,这些行为与人类25%的传染病相关。而旅行、运输及食品供应链则抹去了边界和距离。气候变化则助长了病原体的传播。”在过去几个月中,“我们切身感受到,疫情对最贫穷和最脆弱人群的打击最为严重”。她还警告称,如果人类继续杀害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系统,那么在未来的几年里,可以预料到这些疾病会“源源不断地”从动物扩散到人类。为了防止将来疫情再度爆发,必须更加谨慎地保护自然环境

多名专家表示,人畜共患疾病每年导致200万人死亡,但还是经常被人们忽视。专家说,新冠肺炎、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以及非典都是人畜共患疾病,它们都是从动物身上出现,然后传染给了人类。以新冠肺炎为例,该疾病预计会在2年内给全球造成9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人畜共患疾病已造成了1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