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各个国家的居民文化素质发展程度,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识字率”,中国现在的识字率是很高的,青少年识字率几乎是100%,你基本是见不到文盲。

但是,这是建国之后的事情,“扫盲”是新中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旧时代,中国的文盲率是相当高的,古代中国文盲率是多少呢?这个很难统计,但不识字的绝对是大多数,有人估计清朝光绪时期,标准较低的话,识字率大概算是男性30%-45%,女性2%-10%,这个数字已经是相当高了,这主要得益于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强大组织力,使得私塾普遍存在,但清末由于国力不振,加之废除了科举,这个数字直线下降;到了民国,那是文盲遍地,毛主席做的《寻乌调查》,寻乌县能读《三国》的人只有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扫盲运动会,谁先识字谁就可以先跑,中国的“扫盲运动”可谓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大概一大半的文盲,大家看到这个数据估计相当诧异:这社会还怎么运转?其实社会能运转,封建农业时代,9成以上的人都是农民,他们一辈子种田就行了,不需要认字,社会生活相当有限。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说,识字是一件几乎没有任何收益,却要付出极大成本的事情。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各个民族识字率提升都是工业时代之后的事情,因为工业时代的社会运转方式和农业时代不一样,工商业是需要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所以识字率飞速提高。

不过,有一个国家例外,这个国家在工业化前夕曾经达到极高的识字率,以至于令全世界都为之诧异,这就是日本,日本的识字率是什么情况呢?根据统计,日本江户时代嘉永年间(1850年),日本的入学率在70~86%之间。

这是个什么水平?中国不说了,那个时候正是嘉道中衰的时候,说说欧洲,大概同时期,英国入学率20~25%(1837年),法国是1.4%(1793年)。

注:青森县位于本州岛最北的苦寒之地,经济发展最为落后,且多为一些文盲流民移民进去,鹿儿岛县在最南方,也属于偏僻地带。

教育学者八鍬友広《十九世纪的识字率调查》一书的研究结论是,在江户晚期,日本6岁以上儿童,能写自己姓名者,男性约为89%,女性约为39%,能写自己的姓名和村名者,约为63.7%,能够记账者约为22.5%,能够写普通信件者约为6.8%,能够写普通公文者约为3.0%。

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的《日本教育的现代化》指出:自十八世纪以来,在全国,不仅在城市,而且在农村,都建立了寺子屋。根据不完全了解的情况看,在德川时期末期,估计大约有百分之二十的平民多少识了点字。

可能有些人觉得没啥啊,日本识字率也不高啊,目前有些文章就认为“明治维新前日本识字率高”是虚构的,这实际忽略了重要的一点:日本认识汉字的人不多,但能读假名的人,非常之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户时代

但是大家要注意一点:日本是有假名和汉字两套文字系统的,日本汉字识字率都能比中国略高,那能读假名的就更不用说了,进入日本的西方人第一印象往往就是日本人惊人的读写能力。18世纪,日本人文化水准很高,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日本,女佣利用闲暇与自己的女佣友人文字通信,穿着寒酸的体力劳动者居然也能读写文字。考虑到同时代的欧美诸国的劳动者阶级基本是文盲,日本这个事实是很惊人的。”——《埃尔贝号舰长幕末记》,1860-1862年游历日本的普鲁士军官所著

日本识字率这么高,主要是得益于发达的基层教育“寺子屋”,“寺子屋”是日本江户时代让平民百姓子弟接受教育的民间设施(私塾),起源于日本中世纪的寺院的教育。当时武士阶层的子弟往往被送到领地内的寺庙接受教育。

江户时代,寺子屋非常发达,有些是由神道教神职人员或者寺庙的僧侣经营,有些就是单身教师或者夫妇在家里经营,到了1750年,寺子屋的学费已经非常低,即使是最底层的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根据统计,19世纪30年代,日本全国有300家正式私塾,但寺子屋多达16000家。

19世纪中期,日本人的读写能力可能是世界第一。

寺子屋不是什么高级的学校,只教习学生读写算能力的基础上还教授地理,人名,书信写作,以及和实际生活相关的技能技巧。

为什么日本会有这么发达的庶民教育呢?这当然和社会需要有关,社会安定,工商业发展,社会需要大量有文化的人才,根据统计,日本18世纪的城市化率大概是中国的两倍。

江户时代有着发达的工商业

农民不太需要识字,但工商业是需要的,毕竟经营、记账、组织生产都需要一定的文化,所以日本初等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增长,有了需求,自然就有了动力。识字率这个数据实际是反映出江户时代日本工商业的发达,社会的活力,实际上,此时日本社会的发展程度已经超过了清王朝。

而这,也为明治维新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