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的层次等于孩子的起跑线,最需要学习与成长的是父母。

育人先育己,慈怀妈妈每周和您分享一个育儿话题,一周共读5本书,让我们都成为孩子眼中合格的父母。

本周,我们分享的话题是:育人先育己,传记里的伟大人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书是:《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

点击音频播放

她是中国最后一位被尊称为“先生”的女性。她的身上被贴上了很多标签,“才女”、“贤妻”、“作家”、“翻译家”。

她在105年漫长的人生里,历经曲折动荡,饱经岁月打磨,但她始终不改初心,把她的一生,活成了一个典范。她被钱钟书誉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可再多的美誉,终究是“优雅”二字最为贴切。

那她是谁呢?她就是杨绛。

她为什么会获得这么高的评价?这位百岁老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这本书中,也许你会找到答案。

本书作者桑妮,女性传记文学领域知名作家。文笔清丽缠绵,立意悲悯有爱,用比雨还轻的文字,写尽比花还美的女子。代表作《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等,写尽了民国女子的荡气回肠。

本书《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温情追思了杨绛的百年人生,是一本富于人生启示的杨绛传记。通过作者的温婉描述,我们看到了杨绛的百年人生智慧,我们也应该像杨绛一样,做一个明媚从容,淡定优雅的女子。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品读从容淡定的杨绛,看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正含义,从杨绛先生身上看到人生的闪光点,来打磨自己的优雅,变成更好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优雅要从小培养,

良好的家教是沃土

杨绛生于江苏无锡书香世家,从小乖巧懂事,深得父母的喜爱。

父亲杨荫杭是留洋归国的律师,正直仗义。母亲唐须嫈是大家闺秀,品味独特,温文尔雅。父母的深厚感情,和睦的家庭氛围,以及对孩子自由开明的态度,使杨绛从小就养成了很好的性情。

杨绛的父亲认为孩子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要送孩子离开无锡的家去上海著名的学校读书。但是当时的杨绛才八岁半,又是自己的心头爱,实在是不舍得。母亲更是放心不下,但她深知每个孩子都要以自己的方式慢慢长大。

于是,她决定让杨绛自己做出选择。她为杨绛准备了一个小行李箱,再次问她是否下定决心离开父母去上学。

杨绛虽然不舍父母,但更明了读书是父亲的期望,还是告别了父母远离家乡入学,一年只有暑假才能回家。

成长的起点,就此有了一定的高度。放手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也许孩子已经长大而我们做父母的并不觉知,再多的保护都不如给他一个独立的灵魂。

杨绛求学期间,深得师长同学的喜爱,乖巧聪慧的她读书非常用功,很少去倚靠家里。因为杨绛的父亲明确地告诉子女们没有遗产,希望他们能够自立。因为他觉得经营家产是一件耗费精力的事情,容易把自己变成家产的奴隶。对于子女而言,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他也不打骂孩子,但从不娇宠,男孩女孩在家里都是平等的。

而母亲也是如此,杨绛的两个姑母自私自大,从来不过问家务事,但杨绛的母亲从不计较。她将一切身外之物都看得很是淡漠。在遇到好的东西时,她也本着别人优先,自己有没有都无所谓的态度。

这样的父母,在潜移默化之中无形地感染了成长中的杨绛,使得她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不去羡慕别人拥有什么,世界上的好东西多着呢,得靠自己去争取。

在少年时期,父母若给予孩子这样的教育,让孩子学到最重要的判断力和自控力,那么孩子的心志也会慢慢生出高于普通人的坦然自若,这种超脱的优雅离不开家庭的美好熏陶。

杨绛在读中学时,时值动乱,学生运动也此起彼伏。有一次,学生会让杨绛去上街游行搞宣传。杨绛不想去,就想拿家里不同意当借口来拒绝。

为此,她专门回家求父亲,希望父亲可以去跟学校说家里不赞成自己去游行。没想到,一向疼爱自己的父亲却断然拒绝了。其实,父亲不是不爱她,而是更深爱。他是想让自己的宝贝女儿学会自己处理和面对问题。

毕竟社会上凶险的事情太多,帮得了一次,帮不了一世。只有自己学会巧妙地解决一切困难的能力,才可活得容易。

父亲分享了自己的仕途经历,鼓励杨绛自己去解决问题。耿直的父亲教给她的是面对困难的勇气,是不逃避的果敢。

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谁是谁的救世主,所有的困难挫折只有自己可以战胜,没有谁可以真正将自己救赎。以某某作为挡箭牌或者救世主的话,只是一种逃避的表现。然而,世间任何事,越是逃避,事态越会变得严重,只有真正面对,才能有效解决。

杨绛读书时由于灵气聪慧,才情卓绝,有一次被老师安排去做章太炎先生讲学的现场记录,单纯的她到了之后才发现自己竟然听不懂章先生的杭州官话。

索性她也不写了,而是安安静静开始听章太炎先生的讲学。到最后收记录的时候只有她交了一张白纸。

第二天这件事情就登上了报纸,她的同学们也知道了这件事情。她还被老师批评说太笨,就不能装个样子写写吗?可杨绛却说,装样儿写写根本没有演习过。

杨绛这一辈子,都不曾学会装样子。怎样干净透彻的灵魂才能做到如此的淡然与宁静,光阴的故事里,她有的只是诚实,也始终保持谦卑干净的灵魂。

所以,一个人的幸福与否,优雅与否,与他成长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极其有关。只有在爱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才有自信,才有面对挑战,不为所动的勇气和魄力。


优雅的杨绛成就最贤的妻

杨绛后来,进入清华大学就读,遇到了陪伴一生的挚爱钱钟书。

她和钱钟书是一见钟情,当时钱钟书是清华的大才子,杨绛是校花级别的女神。两人只一眼,就确定了彼此是自己想要找的人。

成婚后杨绛陪钱钟书出国继续学习。在异国他乡过二人世界时,杨绛才发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才子身上的很多问题,虽然才情过人,但生活上是名副其实的拙手笨脚。

钱钟书不会系鞋带的蝴蝶扣,甚至连左右脚都分不清,连日常的筷子竟然也用得不大灵光.....反正,全然没有做学问时的潇洒,像极了不懂事的孩子。

不过,因为对钱钟书的深爱,她并不觉得这是什么阻碍,她无条件地包容了丈夫的缺点。她从不试图去改变他,理解、尊重和无条件地支持,这才是最难得的。

因为杨绛成名比钱钟书早,所以刚开始文化圈里钱钟书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但杨绛把钱钟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在钱钟书写《围城》的两年中,她几乎包下了所有的家务,不让家务琐事打扰他。

要他减少教课钟点,致力写作。为节省开销,杨绛辞掉女佣,做灶下婢都是心甘情愿的。握笔的手初干粗活免不了伤痕累累,一会儿劈柴木刺扎进了皮肉,一会儿又烫起了泡。但这些生活的麻烦只要自己能解决掉的,杨绛都不会告诉丈夫。

她的爱促使她只分享幸福给他,将烦恼留给自己,因为深知幸福分享会获得双倍的甜蜜,而烦恼并不会因两个人一起分担而变得更少。

真正爱一个人,就会尊重他而不是改变他,接纳甚至拥抱对方的不同,才会在相处中越来越和谐。

钱钟书和杨绛一生都嗜书如命,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在英国留学时,他俩除了吃饭,业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并认真做上笔记。

后来去法国留学时,钱钟书不再想花更多的时间在攻读有用的什么学位上,而是将精力逐步用在无用的文学知识上。因此,他们虽然继续在巴黎大学交费入学,却只按着自定的课程来读书。

白天除了上课外,他们经常会结伴出去到咖啡馆小坐一会儿。他们注意从社会中学习语言和汲取知识,有时他们还会一起逛逛旧书店。到了晚上,则多数是回到公寓,像过往一般发奋读书,不亦乐乎。

后来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授时,他们依然固我地沉浸在最爱的读书上,有时深夜攻读,有时白天去图书馆借阅,两个人或长台两端读书,或相对两端读书,生活也充满了满心的喜悦。

他们对钱财一向都不在乎,他们在乎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读书。那段时间里,他们除了上课、办公、开会,可以说是深居简出,晚上对他们来说是青灯摊卷的好时光。

晚年他们住三室一厅的房子,因为书多,书房不够用了,连客厅也变成了书房的一部分,满满几大书架书像极了图书馆。令人钦佩的是,这里的每一本书他们都一一读过了。

他们这对知识分子夫妻没有什么大钱,生活也一直很节俭,唯独在书籍方面毫不吝啬。只要是没看过的书,他们都有兴趣读一读,且无论中外书籍,他们都会动用一切渠道去买。杨绛时常打趣钱钟书,称呼他为“书痴”,实际上她自己丝毫不逊色于他。

对于钱钟书和杨绛两人而言,最浪漫的事,不是陪你慢慢变老,而是陪你一起读书到老。志趣相投的夫妻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能把细水长流的日子过得充满诗意。

杨绛的付出绝非打水漂。钱钟书虽然在生活上拙笨,然而却是最深情的知心爱人,始终细心地呵护着杨绛,给予她情意绵绵的回报。

多年来,他负责杨绛的早餐,只因她习惯晚睡晚起。杨绛为了节省开支,决定自己上街去买菜。钱钟书深知杨绛爱面子,于是他便体贴地陪着她同去菜市场买菜。

看到杨绛因为生孩子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决心只要一个孩子,只愿妻子不再承受生育的艰辛和痛苦。

有位英国传记作家概括的最理想的婚姻是这样说的,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当杨绛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念给钱钟书听,钱钟书立即告诉杨绛,他就是这样想的,而杨绛的回答同样是我也一样。

所以,幸福的婚姻生活会成就优雅的人生,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最好的爱情两人携手走过。无论生活怎样变迁,身边的那个人永远在背后支持和鼓励,不仅成就自己,同时也成就对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人的成长比

成功更重要

在国外求学结束后,杨绛一家三口决定回国,那时候女儿钱媛已经出生。当时国内动乱,上海已经沦陷。钱钟书和杨绛都只能做些零工授课来贴补家用。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杨绛还在业余时间创作起话剧来。第一部话剧《称心如意》首次公演便大获成功,大有洛阳纸贵之势。她再接再厉,后来的《弄真成假》还成了中国话剧界的经典作品,许多演员都以演杨绛的戏剧为骄傲。

当时的剧坛前辈夏衍曾坦言人们都喜欢捧钱钟书,我却捧杨绛。这算是对杨绛才情的莫大肯定。

后来杨绛翻译《堂吉诃德》受到西班牙的高度肯定,被西班牙驻华大使多次邀请出访。因此她也经常鼓励年轻人多学会一门外语,这对自己对事业都是有极大帮助的。

作为一名女性,她在创作、翻译、文艺理论研究这样三位一体的角色里游刃有余,她用自己的独立和优秀证实自己的实力,而这种实力,也是杨绛优雅过一生的资本。

而最让人动容的是在遇到生活的打击时,杨绛所表现出来的从容不迫的气度和淡泊处世的心境,诠释了何为优雅。

后来,杨绛和钱钟书都被清华大学聘请为教授。虽然夫妻两人一直都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但还是逃不过大环境的冲击。

杨绛被学生控诉上课时不好好上课,而是给学生们讲如何谈恋爱。杨绛最初很惊讶,不懂人们为什么那样对她。她想了一夜,但她自己给自己打气,慢慢就释然了。

第二天还特意穿鲜艳的衣服,打扮了一番,去了人多的菜市场,她要看看人们到底是怎么对她的。好在还有人跟她打招呼,并不都是对她敬而远之的。

后来这件事被登报批评,杨绛的态度依然是豁然的,她觉得人生在世,冤屈总归是难免的。知道她的人自会相信她,不知道她的人也不用理会怎么想。

就如同后来安排杨绛去扫厕所,没几天,厕所竟然一尘不染。别人说杨绛打扫厕所会连水箱上的拉链都不见一丁点灰尘。

而且杨绛并不反感这份工作,反而很庆幸。她觉得可以躲在厕所享受不多的自由。苦中寻乐,如果没有淡然的心态,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后来杨绛还被剃了头发,只好整天戴着不合适的假发,走在路上都会被指指点点。不敢坐公交车,上下班全靠走路。

面对种种不堪,一般人可能都承受不来。有些人,畏于压力而夭折了。但是杨绛始终以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把生活的磨难当作修炼。

生活的屈辱锤炼了她,大大地增加了她的韧劲。

在日后的岁月里,她可以接受更严苛的条件,也可以承受更悲痛的离去,虽然外部曲折动荡,生活也倍加坎坷艰辛,但杨绛从不去抱怨什么,坦然接受一切,并在困难的岁月里找到令自己心安的慰藉,始终淡定优雅,温婉如初。

80多岁时,杨绛唯一的女儿因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当时钱钟书也在病床上,杨绛自然能体会这人生之味,她怀着丧女之痛,仍坚持着每天去医院探望钱钟书。

明明神伤在心,但无一丝一毫外露,还百般劝慰钱钟书,并仍亲自做饭带给他吃,一如既往地用自我的坚强支撑起这个失去爱女的破碎的家。

随后钱钟书去世,给杨绛留下一句“好好活”。这句话,杨绛谨记在心。之后的日子里,她深居简出,只与钟爱一辈子的书和属于他们仨一辈子的回忆相伴。

晚年杨绛创作了令世人读之怆然的《我们仨》,用至为平淡的语言记录下他们仨人,六十年为亲人的缘分。

105岁,杨绛病逝。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但是岁月风尘,难掩她的风华。她一生淡泊已入化境,一颗赤子之心脱俗清透,无须任何誉美。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杨绛一生从容和淡定,想要拥有像杨绛般优雅的人生,就是要始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无论外面世界如何变化,一定坚守住自己的本心。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很多的磨难,而抵抗艰难的力量则来自于我们的内心,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就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这是一种可贵的人生态度,不仅可以让人释然,而且会让人获得安慰,让人更好地行走于世间。

内心真正平静的人才会在外在上拥有淡定优雅的气质,这种优雅,并不是说衣着优雅精致,说话轻声细语,言行举止分外讲究。这些都太过浮于表面,更深层次的是我们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以更从容的姿态去面对生活,经过时间的磨砺,慢慢沉淀出由内而外的优雅,这才是唯一不会褪色的美丽。

愿我们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被时光温柔相待,且以优雅过一生。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内容,关注慈怀妈妈,加入我们的慈怀妈妈社群,与妈妈们一起学习成长,给孩子做一个优秀的榜样,请长按文末海报二维码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