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童书妈妈三川玲】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导语

28年前的夏天,湖南的乡下潮湿闷热。由于第二次高考失利,郑利强站在田里,一边插秧一边考虑去广东打工的事。

2020年的夏天,郑利强在北京经营着一家非常成功的出版公司,还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女儿画的小熊就醒目地挂在他办公室墙壁的正中。

这28年来发生了什么,让他活成了现在的样子?

正文

撰文 / 西夏

郑利强是一个低调的人。他的名字你不见得知道,但他出版的书很可能就放在你家的书架上,比如《我的第一本地理启蒙书》、《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希利尔讲世界史、世界地理、艺术史》、《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小牛顿科学馆》等等。

郑利强还经营了一家堪称奇特的公司“步印文化”。他们不做市场调研,不参加国际童书博览会,也不跟同行争抢版权。他们泡图书馆,淘旧书,一套套别人不屑一顾的“破烂”在他们手里变成了畅销不衰的爆款。3年前,这家公司不过20来个人,发货码洋却超过了3个亿。

郑利强低调地做书,低调地赚钱,很少接受外界采访。

这一次,他却罕见地接受了童书妈妈“成为”栏目的独家专访。

于是,6月的一个下午,我们走进郑利强创办的童书馆。

那里自然有书,许多步印出版的书。但让我们意外的是,那里还有很多古董。

带着淡淡清香的楠木桌在微光下泛出金属般的光泽,江南老宅的木雕装饰着大厅,古朴的陶器摆在过道旁的书架上,几百年的石头任性地搁在脚下。

这不只是一家童书馆,也是一家小型博物馆,一个精心营造的小世界,储存了主人事业的成果,也安放了他钟爱的一切。在他的办公室里,悬挂着家人的照片和女儿的画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步印空间里的每一块石头,从几十吨重的太湖石、一根根形态各异的拴马柱,到铺在户外停车坪里的青石板、捶衣石,还有大大小小的花板、屏风,都是郑利强跑了各种石头、古家具市场集散地挑出来的。每一件都有他手摸的余温。

郑利强是何许人?

他出身商贾,深谙经营之道?
他是海归,读商学院,从而成为出版奇才?
他是世家子弟,自小就熏染出好品位?

暗想之际,郑利强来了。穿着普通的黑T,衬着一头灰白的发色。

他的脚步很轻,脸庞和声音出奇得柔和。

寒暄后,他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人。”

那个下午,这个社恐患者说了很多。从幼年到现在,从过去的挫折到现在的抱负。他的讲述推翻了我之前的种种设想。

他出身农村,是地道的寒门子弟。

一家从外地迁来,家穷人少,是村里的弱势。

为了不受人欺负,他长年闭门不出,打小就有社恐。

他成绩不好,复读两年。

第三次高考,他总算靠着独门秘笈考上名校。

他的人生却并没有因此一帆风顺。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出版社,工作的主要“职责”是和领导打牌。那时,他有力使不出,工资也少得可怜,要50岁以后才能在北京买得起房。

因为养不起家,这个穷困潦倒的北漂整整失眠了两年。

后来发生了什么?
他的人生是怎么转折的?
是什么改变了他?
他凭借什么取得成功?

郑利强讲述了影响他的人和事。

比如第二次补习遇到那位胖胖的班主任,他教会了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事。

比如对他无限宽容的父母。为了供他复读,他们卖掉了换房梁的木头。就算两次高考失利,他们也没责备他一句。

比如始终支持他的妻子。在他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她主动提出结婚,和他共同进退。

比如7年的哲学训练,让他看清自己,找到前进的方向。

他没有评价过自己,但是他的所作所为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他是那种执着而且专注的人。一旦认准了道路,就绝不回头。说到出版,他不断说到的一个词是“研究”。

他不像许多出版人忙于张罗应酬,而是待在清冷的图书馆里,钻研出版史,理清脉络,光是笔记本就用去厚厚一摞。这种扎实的研究打磨出他的眼光,在竞争激烈的出版环境中,他可以另辟蹊径,开拓出新的风景。

他研究书,他也研究木头、石头,不惜时间也不计成本,于是他真的懂得了它们的好,懂得了怎么看,怎么挑。

水是柔和的,却会在石头上留下印记。

郑利强就像水。他想走的路不多,一旦他选定了,就走得坚定、踏实,在上面一步一步留下自己的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穷人少,在村里是弱势群体

在城市长大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美化农村生活,会以为乡村是一个很美好的地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农村生活不时会显露其残忍的一面。

我家是在我曾曾祖父那一辈,从别的地方搬过来的。我爸也没有很多兄弟。在农村,谁兄弟多,谁就有力量,有势力。

我家是弱势群体,就会经常受欺负。比如说对于水稻生长,水很重要。水源的获得就要看实力了。

我家旁边有一条水渠,水渠里的水可以直接通到我家的田里。但要水的时候,水却过不去。小时候的一幕一直记在我心里:一名村干部扛着锄头在我家屋檐下把水截到他家的田里,我爸妈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我爸妈受了一辈子的气,吃尽了苦头。他们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能再让孩子吃这份苦,受这份罪。惟一的办法就是把孩子送出去,脱离苦海。这是他们最强烈的愿望,即使在他们最艰难的时候,也丝毫没有动摇过这个信念。

我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我哥哥是方圆几十里第一个大学生。我姐的情况比较特殊,她不愿意读书,怎么逼她,都不肯读。再到我的时候,我能上大学和我爸妈的信念有很大的关系。

农村有好多活要干,像双抢的时候,既要收早稻又要插晚稻,很忙很辛苦。我爸妈都不怎么让我干活,他们觉得我应该好好读书,尽早从火坑里面跳出去。

▲四五岁时和哥哥的合影。

从小就有社交恐惧症

我妈为了保护我,不像他们那样受人欺负,她能想到的办法就是让我呆在家里,哪儿都不去。这样才最安全。我性格的养成和童年的这种成长环境有关系。

我是有社交恐惧症的。小学的时候,我走路去上学,要经过一个田野。那里有一条路,我们村和对面村的人会经常从这里穿过。

有一天,我起晚了,匆匆吃完早餐,我急急忙忙就拎着书包往学校走,结果没走多久,我又回来了。在家里面待了一会儿才出去。我妈觉得很奇怪,到外面一看,她就明白了,是因为对面来了一个人,我怕和他碰上,不知道怎么打招呼。我选择在家里等别人走过去,再出门。

到现在,我还是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对面有一个人过来,哪怕是我认识的,我也会觉得,是不是等一等,让他先走过去。

以前的一张照片特别能反映我那时的状态。我照相的时候低着头,不敢看前面,但是又有点想看的样子。

▲高四复读期的郑利强(第一排右一),眼睛不敢直视镜头。

小时候最想要一件卡其布军装

我们家条件一直都不好,很穷,小孩要穿新衣服都没有。我是家里老小,就穿哥哥姐姐留下来的衣服。到高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很注重外表,老觉得别人穿的衣服好看,但自己就没有。

以前流行过军装样式,卡其布的。我心里老想,什么时候能有那样的衣服穿就好,想了好长时间。

想了一两年之后,真做了一套那样的,可扣子的质量不过关,过两天就掉皮了,搞得我特别遗憾。

复读两年,家里卖掉换屋梁的木头

我小时候很听话,一点都不惹事。一般的人会觉得,像你这么听话又不去捣乱的人,天生是个读书的料。可悲催的是,我不调皮成绩还不好!

我们县很大,有十几所高中,我上了最差的一所。常常连续好几年“马累糊”,就是一个大学生都没出。

我第一年考大学的时候,离最低线差60来分。我爸妈就说,你再去复读一年。那个时候复读的人也很多。

有一阵不让办补习班,我们跑到农民家里过一段时间。现在想起来挺美好的,在堂屋里面上课,好多同学一起住,旁边还有井,晚上就用桶去打水洗澡,那个日子挺有意思的。

按道理来讲,家里情况不好,我的学习成绩也不好,应该是很焦虑才对。但是我真的没有,那也蛮奇怪的。

第二年再考的时候差了40多分。家里面没人再相信你还能考得上。当时就商量到底怎么办,是接着再复读,还是去广东打工。

当然对于家里来讲,去打工最好了,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接着读的话,补习要钱,上大学也要钱。

最终做决定的时候,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天,我们在秧田插秧,我就在想,我是不是以后就要去广东打工了。对于我来讲,打工是一个特别巨大的危险和挑战。

我觉得,自己缺少应对这么大挑战的能力。我就想还是再读一年。

我把这个想法跟我妈说了,虽然家里面没人再相信你还能考得上。她还是尊重我的想法。她说,只要你读,我们肯定会想办法。

那年,我们家本来有一间屋要翻修,买了一些木材。我妈说:

如果你要读,我们就把木材卖掉,给你来当学费。

就这样去复读了。

补习班老师的话影响了我一生

那一年,有一个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人,就是我们补习班的班主任,他是一个特别有智慧的人。补习班都是找一些退休的老师。他年纪很大,是一个特别胖的老头。他每天都会跟我们讲两句,给我们打气。

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教室里坐满了人。补习班的人很多,差不多有100号人。他说:“现在坐在这个地方的人,都不是聪明人,聪明的话,早就上大学了。但是不聪明没有关系,很多人都是不聪明的。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不聪明之后,你该怎么做?”

然后,他说了这样一段话,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他说:

人一能之,吾十之。人十能之,吾百之。

意思是,别人一次能做成的事,我就做10次,因为笨。别人十次能做成的,我就做一百次。

他是要你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事情。这给我的印象很深。现在我们公司叫“步印文化”也和这有关。

突然开窍,高考其实很简单

这是我第二次补习。现在想起来我也觉得奇怪,在这一年,变化突然就发生了。

从这一变化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学习就是一种方法,只要你掌握了方法,高考其实特别简单。

这个方法我是怎么找到的呢?从英语上找到的。我英语特别差,当时满分是150分,每次考试我都是八九十分,差不多都是靠猜得的。像那些非谓语动词,什么分词、动名词、不定式我完全搞不清楚。

突破正是从非谓语动词开始的,那是开学之后的两三个月,我在看一本语法书,是本特别普通的语法书。不知是受到了什么启发,我把非谓语动词的内容反反复复看,直到有一天突然搞明白了,注意,是彻底搞明白了。

这是英语语法的一个突破点,现在看来,也是我人生的一个突破点。

把一个知识点完全搞明白之后,你对它的兴趣就大了。原来你很怕它,现在你不但不怕了,还想主动去了解。

有一段时间我就特别喜欢做难题,做完之后,特别有成就感。掌握了这个方法之后的两个月后,我的英语就是120分。

英语成绩上来之后,我发现,这个方法可以同时用到别的学科上。比如数学的知识点,你完全掌握之后,甚至还可以给别人出题。因为你知道会考什么,就没有什么难题了。

帮助同桌考上武汉大学

最后那一年是我学习最轻松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辅导我同桌上面,给他讲怎么做题。同桌是特别笨的那种人,你怎么讲,他都搞不清楚。

花了很长时间讲,讲完之后,他恍然大悟了,就用眼睛死死盯着你说:“你讲得真好!”

我同桌第一年没有考上,第二年考上了武汉大学。

除了同桌之外,后来我还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实验了这种方法,就是我妻子的堂弟。他用这个方法补习一年,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所以我觉得这个方法是很有效的。

第三次高考,以文科第一考到人大

我第三次高考的时候,我们县城100多万人,我以很高的分数考到人大。

考上的消息是我哥告诉我的,他在教育系统里面,一发榜,他最先去看,看我在最前面,他觉得不可思议。我们全家都很惊喜。

就这样,我1991年就开始考大学,1993年才上大学。

填志愿的时候,对学校也不了解。招生指南上排第一的是人大,就随便填了。

专业我填的工业经济,以为经济会挣钱一点,那时候真是一点都不懂,也没有人跟你讲专业的特点。所以完全是蒙的。我也不是从小就有一个志向,到了高三,都没有想过将来要做什么。

到了学校被调配到哲学系。我们班二十几个人,就两个人填的哲学系,其他全是调配过去的。

我上大学之后对父母在家里的状态是有帮助的。

我们家有一块地就在村干部家旁边,那个村干部有点霸道,就想多占你一点地方。本来是我们家的地,他就不让你种东西。种了,他就把你的拔掉,很可恶。

有年暑假回去知道这事后,我借了一个照相机,把他侵占的情况拍下来。他很害怕,托人来说情道歉。因为在我们那里,大家觉得上了人大以后就会做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学三年级时,不会弹却抱着吉他。

爸妈是特别开明的人,两次高考失利也没说过我一句

我是在很宽松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爸妈从来不会对我有太多的要求,无条件地喜欢。我们家所有的孩子都一样,他们都喜欢,包括姐姐。

我姐上初中之后就不愿意再上,一般的家庭会说,那你就去外面赚钱。但是我父母千方百计找人来做我姐的思想工作,劝她上学。实在没办法,他们才放弃。

家中条件很不好,父母一心想我考上大学,跳出农村这个火坑。我的成绩一直不好,与父母的期望差很远。

但他们从来没有因为我成绩差而责备过我,在我的记忆中一次都没有!两次高考失利也没有说过我哪怕一句!

他们从来不会觉得孩子不好,什么时候都选择相信自己的孩子。

我考上人大之后,大家都觉得出来是当官的。他们也觉得你当官挺好的,可以不受别人欺负,但我后来没有选择那条路,他们也觉得挺好的。

为了追女生才开始读书

在上大学前,我几乎没读过课本之外的书,因为接触不到别的书。如果你知道我家直到我上大学之后,大概是在1994年才用上电,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上大学碰到我妻子之后,她对我的影响特别大。我是1993年上大学,她是1994年。她一来学校,我们就认识了。

我们是一个系的,师兄要认识师妹有很多办法,但也是阴差阳错。她来学校的第一天是迎新会,但那天我没有去。

我同学去了迎新会,回来之后就说(男生不就是这样吗),今天来的都是些什么人,有多少女孩子,谁长得漂亮。

他告诉我,有一个也和我一样是湖南的,也喜欢打乒乓球。我当时就有点动心,惦记上了。结果,她们第二天就去军训了。等她军训回来之后,我才去找的她。

认识之后,就想去追她,可是她给我很大的压力,因为她读的书太多了。她是从小学习好,没事就背字典那种人,最要命的是,她读完书还能记得住,给你讲一大堆。

比如说《致橡树》,她从头到尾给你背下来。我只得硬着头皮偷偷去图书馆补课,但说实话挺难补的。

▲大学时和未来的妻子于惠平合影,图书馆也是常规约会地点。

大学时光主要用来谈恋爱

我们在大学待了7年,当时真的没有学东西,因为和我妻子认识太早了,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很少,经常出去玩。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骑车,还有散步,就花在这些事情上。

哲学本来也不是自己的一个选择,不感兴趣。而且哲学不是你努力就可以学会的。哲学需要有天赋。我觉得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我原来还想过改专业,学建筑。我去过好几次清华建筑学院。一去了解,才发现太难了,因为要考数学,就及时打消了念头。

7年的哲学训练,虽然没好好上课,也会有一些帮助。

哲学有一个说法,就是认识你自己。这一点对我帮助很大。我会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读研究生期间选修篆刻,热爱书法。基于高中读了五年的坎坷经历,给自己宿舍命名“步印斋”,以此自勉。

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哲学其实没有对口的职业,除非去做研究或者教书,但那时我对自己的认识是,我并不适合做研究,更不适合当老师。我一直觉得,老师一定是最优秀的人来做,所以,这条路我没法走。

人大的学生还有很大一部分去做公务员,但这个完全不适合我,因为我不懂人情世故。别人很快能觉察到的事,我完全看不到。

如果我去做公务员,别人把我卖了,我还得给人数钱。

那怎么办,找什么工作呢?想来想去,自己对书最感兴趣。我想找一个和书有关的工作,就这样去了出版社。

在读过的书中,印象特别深的是《乡土中国》,还有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写得非常好,很惊艳,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打牌度日,在出版社度过郁闷的两年

我在出版社待了两年时间,是外文局下面的一个社。那两年时间我就编了5本书,都是小部头的单本书,其中有一本讲怎么做一个时尚的人(哈哈),还有几本是学英语的书,这些选题都是社里指派给我的。

在出版社的两年还是挺郁闷的。

很多大学生肯定都这样,刚毕业到了一个新单位,很有激情,很想做事。但是会不断地被泼冷水,叫你不要有太多想法,整天好好坐着就行。

那个时候就陪领导打牌,昏天黑地地打,中午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都会打牌,领导一起来打。下午4:30下班,4点领导就来了,把门一锁,又开始打牌。这样打了好长一段时间。

养不起家,长达两年的严重失眠

因为自己喜欢书,所以都是周六周日去逛书店,泡图书馆。那时还会联系一些作者,花很长时间写选题策划,结果给领导的时候,他看都不看一眼,就放在旁边,再不管了。

后来我妻子去了贝贝特,就是“理想国”的前身,它的创办人是我们的师兄。后来我把同样的选题给他,他觉得太好了,说我是做策划的天才。

我就把一些书放在他那出,他给我策划费。那都是一些品位比较高的人文书,历史哲学类的。

那个时候我们很惨的,在出版社工资非常低,一千多块。单位也没有房子可以分,要去租房子。那么点钱,怎么买得起房子?

工资少得可怜,无法为家人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这是我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光。这一段时期是在长达两年的严重失眠中度过的。

但是我从来没有否定过自己。这得益于父母无条件的信任和宽容。在内心深处,我总是肯定自己的。现实的压迫从来都不会危及我对自己的信心。

那段艰难时期,支撑自己走下去的很大一部原因,是对家庭的责任。我妻子家里条件比我好,相当于一个富家女,但她义无返顾地跟着我,我当然有责任给她更好的生活。这种责任是我度过那段时期的支柱。

▲2000年参加工作。在出版社傻傻的工作照。

关于人生低谷期,妻子于惠平的一些补充:我们一直被经济困扰,很穷的。因为他家条件很差,他父母靠种小菜拿到集市上卖来供他上学。

后来他父母来北京跟我们一起住,还给过我们一次钱,这都是他们卖菜挣来的钱,从一分两分到一毛五毛不等,最大面额是一元钱,全都是磨得掉渣的毛票子,都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手了。

这沓子钱加起来四百多元,拿在手里却有厚厚的一摞。他为此买了个保险柜,里面放的惟一宝贝就是这些钱。他说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谈恋爱,是穷游,骑自行车。我记得,当时我们宿舍有个女孩被男生追,没几天,那个男生就请我们全宿舍的女生吃饭。

但是我们谈恋爱7年,他没有请我吃过一顿饭。惟一一次吃饭,是我跟他在小馆子一人吃了一碗面条,还是我付的钱。这就是我们当时的一个经济状况。

我们谈恋爱,谈了两年才第一次牵手,这是很奇葩的。这两年期间,我一直在挣扎,觉得这个男生看起来其貌不扬,还有社恐,他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呢?

他真的是非常腼腆的一个人,没有哪方面能呼风唤雨,即便在小团体里侃侃而谈,也是很难的。

他给我写的第一封情书,我一看脸都红了,文笔太差!追求我的人怎么是这个样子,我感到很不可思议。

两年交往下来,我觉得他还是一个挺可靠的人,所以在决定跟他正式交往的时候,其实是下了一个很艰难的决心。觉得一辈子跟他过穷困潦倒的生活,我也认了。

那天他下班回来,我就跟他说,咱俩结婚吧。他从来没有求过婚。现在想起来真的好亏,但那时候就是那样的。

第二天我们到民政局领了证。结婚当天身上就100块钱,办完证已经接近中午了,就一人吃了一碗拉面,特别脏乱差的一家小店。剩下的一点钱就去人大西门的城乡超市买了喜糖,这就是我们的婚礼。

那时总想,未来我们这么穷,怎么办?他的单位又没有前途,一个月1000块钱,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他想做选题,领导也没有这个心思。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北京的房价是两三千一平,以我们的工资状况算了一下,50岁之后才能买得起房子,觉得太触目惊心了!

然后他就做了一个决定:“不行,我要辞职,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所以他就辞职了。

2003年,我的工作合约到期,也就离开了。我们两人创业,没有钱请别人,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做。)

别人挣钱怎么这么快

后来我受到身边一些人的启发,那时候有很多湖南人来当北漂,我认识了一些老家邵阳那边的,他们特别能闯。

其中有一个就是文艺青年,毕业后,来北京闯荡,手里除了车票钱,什么都没有。后来出了《在北大听讲座》那套丛书。

这些人都很年轻,和我差不多,可能有些还在学校里面。我就受到他们的影响。

我后来就想,别人挣钱怎么会这么快,能挣这么多钱,我是不是也可以出一本畅销书?

这个时候哲学的训练就起了作用,我会去追根溯源,研究那些书是怎么来的。

当时有两本成功励志类的书:《自助者天助》和《一生的资本》。它们都很畅销,《一生的资本》一年的销量可以到100万本,很吓人。

我就去了解这两本书的背景,会不会还有类似的书?我研究后发现,在19世纪末,美国有一批这种成功励志书。

后来我也找到了两本,觉得挺好的,一点都不比《一生的资本》差。找到这些书以后,就不愿意再在出版社受罪,一定要出来。

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去做成功励志书,肯定失败

我2002年就从出版社出来了,开始做成功励志书。那时还没有电商,全都是各大城市的批发商。我们也不懂,跟做发行的同行要了一批名单,把书发下去,结果一分钱都没有收回来。

前期我们做了好多成功励志书,都很失败。那个时候,我自己就是一个失败的人,那么穷困潦倒,还去做成功励志书,肯定做不起来。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做励志书是跟风,别人卖得很好的时候,跟风的一定比不上。

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们住在人大校园里面。在那里关了几个月,哪儿也去不了。我就开始反思自己之前做的事,励志书自己并不喜欢,真正喜欢的是人文类图书。

非典之后我就改变方向,出版文史类图书,很快就找到感觉了。这给了我一个启发:做出版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有自己的判断,不要被市场所左右。之后我们一直遵循这样一个原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年创办步印童书馆。在开幕式上讲话。

一不小心成为百万畅销书作家

在《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大卖之后,我们准备出版一套《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这套书的门槛比历史要高,为了降低阅读难度,我们想加一本导读,介绍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们就开始物色作者,但上穷碧落下黄泉,差不多一年时间过去了,都没能找到合适的人。专业人士都不大愿意给孩子写书,这种书不算科研成果,对评职称没帮助。

书都快要出了,导读还没有着落。后来编辑就强烈要求我来写。在公司我是看地理书比较多的,为什么我看地理书多?就要提到我们出版的一套大书——18卷本的《中国历代战争史》,在编这套书时我们吃尽了苦头,因为讲每一场战争都有大篇幅的地理内容。

3年的编辑工作,让我严重地意识到地理的重要性,和大多数人对地理知识的缺失。于是我有意识地去寻找阅读各类地理书。

就这样我被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写起了导读。之前,我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作者和读者的桥梁。从来没想过自己来写书。所以,写书的时间是选在工作之余。没想到过程很顺利,每天晚上7点到10点用3个小时,一共写了10天。

写完后一看,规模超过了导读手册的要求,可以单独成书。就有了这本《我的第一本地理启蒙书》,从2016年6月上市起,到现在销量超过了一百万本。

这本无心之作对我和公司的影响很大。我是个很不喜欢写作的人,写作对我而言是件很痛苦的事。这本书意外成功后,我对我们的编辑讲,你们都比我能写,既然我都能写,你们也一定能写。这促使我们的重点出版方向转向原创,我们理解的原创是指我们自己的编辑创作的产品。

现在我们的很多编辑都有能力成为畅销书作家,这是我们公司最大的财富。

▲与James Bryant先生合影。2019年,用一栋豪宅的钱向对方买下一套经典漫画书的版权,一共有300多本,涵盖童话、文学名著和百科。

这一次赔得很惨

我也很想讲一讲出版上的失败。我们从意大利买了一套插画文学名著。名著是孩子的必读书,就像是每天要吃的盐一样。因为所有的孩子都要看,所以版本多,质量差,价格低。

我们买了一套书,是意大利上个世纪70年代做的,画得很好,一本书里有100多幅图。

我们一共签了25本,但最终只出了9本,因为卖得实在太差,后面的就不敢再出了。其实从开始做这套书起,我们就有一个预感,这套书可能要赔钱,因为同类品太多,我们的书又因为成本高没有价格优势。

对于很多中国家长来说,他们买书的思路跟买菜,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事实证明,果然赔得很惨。

但每个见到这套书的人都觉得特别漂亮。这套书的图片之美,美图数量之多,也是当时让我们非要铤而走险的原因。惠特曼有一首诗写道 :孩子最初看见的东西, 长大以后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所以给孩子选书非常非常重要。

孩子特别小的时候,让他们看到这么美的插画,一定会对他们的审美有强烈的影响。

审美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别重要的维度,但是我们恰恰忽视了这些。中国孩子特别缺少审美的训练。

这套文学名著是我们的一个尝试。虽然失败了,但我们也想试一试,至少能给读者多一种选择。

▲很少出门应酬,和家人在一起是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光。

如何成为一名出版大拿

首先一定要喜欢。没有喜欢这个先决条件,后面的什么都没法谈。只有喜欢,你才会不断地去研究。

现在很多人去参加书展,不管去台北还是法兰克福,去展位转一圈,然后到别的地方旅游观光。这种方式怎么可能找到好书?

要做研究性的工作。现在绘本有很多人在做。但是绘本在西方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像稻穗一样慢慢成长起来的。

现在大家只知道去掐尖,之前那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很少有人去研究。我觉得现在我们缺少的正是这些基础性的部分。

▲为了搞好出版,做了大量研究性的工作。做笔记用去许多本子。

受过哲学训练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路。大家说,台湾以前的好书大多在我们步印。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其实也和我在大学受的哲学训练有关,和别人想的不一样。

我们刚开始做童书,是因为有了孩子,去选书,选不到特别中意的,就开始去了解。

我了解的结果是:中国大陆现在遇到的事情,台湾30年前也遇到过,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一样的。我就去国图查台湾的儿童出版史,按图索骥去找他们之前的作品。

我们不算去台湾去得早的,但很多人去台湾找书,都是瞄着现在的作品。现在台湾的图书市场萎缩得很厉害,好的作品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的市场不可想象得好!由于几乎没有竞争者,版权很好谈。

如今回过头来分析,其实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事,但是这么简单的事很少有人去做。

▲与泰山脚下的松树合影。郑利强不喜照相,这张照片只是为给松树做记号。2019年夏天,为了给新装修的办公楼挑选松树,他带着艺术家朋友从江南走到华北,最后在泰山脚下的无数棵松树里挑出了五棵。一个执着的人,一旦琢磨起事情来,后果是十分可怕的。一位朋友曾在他公司走了一圈后感叹:他岂止是一个书呆子、一位出版人,他简直就是一块石头!石头沉重、静默、古老,又毫不起眼,不哼不哈……的确像不善言辞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