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超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优秀的习惯。“学生之间成绩上的差异,除了天赋和家庭教育之外,本质上学习习惯的差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获取知识更重要。

教育孩子,先抓习惯,再谈成绩。

班主任提醒,这4个好习惯,一定要逼孩子养成。

1、制定计划的习惯

有研究表明:成绩优异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学习有计划,一步一个脚印。

有计划才会更有时间观念,知道什么时候吃饭睡觉,什么时候起床学习。

很多父母疑惑,孩子明明每天花很多时间在学习上的,也说自己上课有认真听,回到家好好写作业了,可成绩就是上不去。

其实没有计划的学习,很大程度上都是”伪勤奋、假努力。"

制定计划一来可以让孩子管理学习与生活时间,二来可以让孩子明确学习目标。

家长一定要趁孩子上小学时养成制定计划的习惯,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和习惯,科学合理的安排孩子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每天的学习任务。

凡事有计划,才能不慌乱,更高效。

2、预习复习的习惯

同一堂课,有的学生接收的快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什么也没听懂,究其原因,那些课堂上积极地学生都花时间做了预习。

提前预习次日要讲的知识,熟悉课本,画出重难点,课堂上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

如果不预习,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会难上加难,每天花一定时间预习第二天的内容,做好笔记,带着问题去听第二天的课,并把预习当成一种习惯,学习效率和成绩才能蹭蹭上涨。

复习也是学习中重要的一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不复习,隔天就忘记。

想要提升学习成绩,就要养成复习的好习惯,复习要及时,可以在自习课上复习,回家做作业复习,一天一小复习,一周一大复习。

复习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知识脉络,知识点也会越来越清晰。

3、坚持阅读的习惯

我们一直强调的阅读的重要性,阅读不仅关乎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关乎孩子的品行修养和精神世界的构建。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的成绩提高了就行了,有没有阅读不重要,甚至会没收孩子的课外书,这种做法就大错特错了。

有句话说的好,不阅读的孩子是学习上潜在的差生,一个具有课外阅读习惯的孩子,相较于没有阅读习惯的孩子,知识储备的更丰富,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更强。

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独一无二的气质。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要趁早,可以选择孩子喜欢的书籍或者根据中小学生必读书单购买书籍。

注重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还需要父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需要父母的以身作则。

虽然过程可能并不顺利,但结果一定双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敢于提问的习惯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大教育家孔子告诉我们,学习不能逃避问题,一定要大胆提问,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如果父母一开始就没有重视孩子好奇心的挖掘与培养,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选择逃避或敷衍,只会打断孩子再次提问的念头。

很多孩子看似上课认真听讲,但是一到考试成绩就很不理想,有一大部分原因是上课没听懂,又不敢提问,于是问题越堆越多。

课堂上孩子不敢提问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卑心理,害怕自己说错,错了老师和同学笑话。

二是因为紧张,课堂安静的氛围,老师的语调语气,问题的难易程度都是影响因素。

要克服这两个心理,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父母和老师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鼓励孩子发表意见。

课堂氛围尽量轻松和谐,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家庭中也要给孩子话语权,让孩子有主人翁的精神。

总结: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

小学时期抓成绩不如狠抓习惯,好习惯决定好成绩,好习惯决定好人生,培养以上4个优秀的习惯,一定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