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好消息!

咱们包河区的“大共治”成为2020年全国

“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的优秀案例之一

为何咱们能从众多参与者中脱颖而出?

包河的“大共治”又有哪些优秀之处?

快和小包一起了解一下吧~

入选2020年全国优秀案例

由人民网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联合主办的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征集活动自今年4月份启动以来,得到各级相关单位踊跃参与。7月4日,由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专家对来自全国不同省市、10个领域的创新社会治理案例进行评审,指标体系包含治理主体、治理方法、创新特色、治理效果、治理影响、公众参与等6个评审一级指标及15个评审二级指标,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最终选出最佳案例10个,优秀案例20个,其中,《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推行“大共治”,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成为优秀案例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了解“大共治”的过人之处

背景与起因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位于合肥主城东南,辖9街、2镇、2个街道级大社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包河经开区,区域面积340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域面积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2万。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区”第41位。我区发展正处在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建设、高效率治理转变的关键时期,推动跨越发展、转型崛起,不仅需要重大项目的持续突破、新兴产业的迅速壮大,也离不开社会环境、基层治理的优化提升。然而,与全省首位的经济总量、城市形象相比,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还比较滞后,环卫设施欠缺、交通管理混乱、占道经营突出、绿化标准不高、公共设施破损等管理乱象丛生。

近年来,面对基层社会治理中出现的困境以及群众对服务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合肥市包河区学习借鉴上海“网格化管理”、北京“街道吹哨、部门报道”、杭州新时代“枫桥经验”等社会治理模式,积极探索片区管理和社会治理创新,形成了合肥高铁南站的“综合管理”、方兴社区的“大综管”、包公街道的“微综管”、望湖街道的“大联勤”等经验。这些创新和实践,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包河区委区政府以“共建共治共享”和“智慧城市治理”理念加强顶层设计,以“平台汇集大数据、综合执法大联动、网格治理大整合”为思路,以“十分钟管理全覆盖”为目标,推行了具有包河特色的“大共治”社会治理新模式。

做法与经过

包河区坚持以服务人民为中心,围绕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实际需求,聚焦原有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管理方式和工具不适应这“两个不适应”突出矛盾,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和科学设计,运用智慧城市的大数据技术,开发社会治理信息化网络平台,综合调度相关职能部门资源,统筹社会力量参与,贴近群众诉求,开展协同指挥、综合协调、分级负责,依法处置,化解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加强基层力量,以党建为引领,治理重心下沉,走进居民群众身边提供贴身服务,让群众更多地共享获得感,从而保障城市稳定有序健康运行,促进城市社会和谐;规范制度体系,坚持法治引领,出台了《包河区推行“大共治”实施意见(试行)》《包河区“大共治”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包河区“大共治”网格化治理实施方案(试行)》《包河区“大共治”热线平台整合实施方案(试行)》以及“大共治”考核办法、创建标准化网格实施方案、星级网格员评选办法等文件和制度,通过制定一系列意见、方案、办法等相关文件形成了一套稳定的网格化治理制度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包河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

平台汇集大数据,变“碎片化”为一体化

针对当前数字化管理平台普遍存在的由于部门、街区分割造成的信息共享碎片化、平台部署分散化、支撑应用重复化、数据标准随意化的现状,包河区系统整合业务流、工作流、信息流,以区级平台为中心,街镇平台为枢纽,居村工作站、网格员手持PDA、微信小程序等为基点,融合GIS、图像监控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研判系统,以“打造基于5G物联的城市最强大脑”的定位,打造大共治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五大功能:

  • 数据集成。按照直接合并、双号并存、互联互通等方式,整合“12345”“12319”以及环保、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各类热线平台,实现“一口受理、分类处置”。通过共享、采集等方式,汇集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信息资源,打破信息壁垒,建立统一的数据信息库,实现各级各部门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

  • 实时监测。汇聚整合并动态更新全区范围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基础信息,并与大共治管理事项进行关联,实时监测全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运行状态。设置各类数据监测指标体系,对业务流程中每个环节进行实时监管;通过综合评价系统、监督指挥系统、网格员管理系统全面掌握全区各级各部门履职情况、工作成效。

  • 闭环处置。制定大共治平台案件办理工作规范,建立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案件发现、受理、派遣、处置、核查、结案、考核和评价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实时感知每个环节处置情况并设置预警系统。针对主动发现和被动受理两种不同来源的问题,实行分级分类办理或者联动处置。

  • 指挥协同。依托大共治数据信息库和相关系统,对重点事项以及突发性事件进行智能化研判分析,形成相应的应急预案,对预案的响应条件、响应流程、所需应急人员、所需应急物资进行匹配,并将指令迅速下达到相关责任部门和处置人员,为调查取证、现场处置、实时反馈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统一指挥调度,并全程监控事件的处理过程。

  • 多元应用。分析研判事件的发生特点、趋势以及变化规律,为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支撑。设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运行情况、问题来源、发生区域、所属部门等多维度对数据进行研判分析,运用大数据进行定量考核。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将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领域失信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图 | 方兴社区大共治中心

综合执法大联动,变条块分割为有机融合

纵向层面,建立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街镇(大社区)网格化服务中心、居村大共治工作站三级运行体系。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负责大共治工作的指导、协调、推进和考核工作;街镇(大社区)网格化服务中心负责受理区级平台的派单,并对区域内网格员自行发现的问题实行一口受理、统一派单、跟踪问效;居村工作站在受理平台派单的同时负责整合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市场化管养企业等力量,建立居村前端自治工作机制,强化本区域内多种治理主体联动,高效实施前端自治。建立三级运行体系,区、街镇、居村各级职责明晰、分工明确,为推行大共治提供了科学的体制保障。

横向层面,就是要推行治理重心下移。包河区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推行街镇(大社区)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三到位”:

  • 力量下沉到位。下移执法重心,推动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在街镇、大社区建立“4+X”综合执法队伍,其中“4”是指城管、市场监管、派出所、交警四个职能部门,“X”是指安监、环保、卫生、人社、住建、农林水等其他部门。同时将区城管局、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派驻机构的指挥调度、考核监督以及人财物下放到街镇、大社区,实行“区属、街管、街用”。对于公安、交警等职能部门派驻人员,赋予街镇、大社区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

  • 权责明晰到位。全面梳理区级行政执法事项,厘清区、街执法管理边界,明确区直执法部门和街镇(大社区)各自应承担的行政执法任务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

  • 执法联动到位。推行分级联动执法,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后果,灵活运用不同执法方式。对情节较轻或危害后果能够及时消除的案件,由居村党组织统筹网格力量自治处置;对于情节较重、涉及职能交叉的案件,由街镇、大社区组织相关管理和执法力量快速处置;对于需要区街联动处置的案件,由街镇牵头启动相关部门参与的主协办模式。构建了“居村微循环、街镇小循环和区级大循环”三级联动高效处置模式。

图 | 智慧平台助力河道监督治理

网格治理大整合,变粗放管理为扎根基层精细治理

构建三级网格治理体系,各级党组织书记为本级网格第一责任人,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从体制上保障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各项举措能有效落实到位。区级层面,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区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包河区大共治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区大共治工作,督促检查全区各责任单位工作落实情况,研究解决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重难点问题。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两个月对全区“大共治”工作调度一次,分管副区长每个月至少调度一次,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难题。街镇(大社区)层面,各街镇、大社区成立由党(工)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大共治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网格划分、力量整合、机制运行、考核奖惩等工作。设立街镇、大社区网格化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居村层面,居村前端由居村委书记担任工作站站长,两委成员兼任网格长,将党组织覆盖到网格、楼栋,以开放性架构吸纳各方资源和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包河区提出大共治基础网格的概念,指的是以居民区、道路、自然要素为基础,根据辖区实有人口、建筑物、沿街门店等要素的数量、类型及综合管理难度,划分为若干个边界清晰、大小适当的工作单元。网格化治理目的是推行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和为民服务,做强做实前端居民自治。包河区434个大共治基础网格按照“五个一”标准进行组建。一张网格,构建三级网格体系,即全区为大网,街镇(大社区)为中网,居村为小网。基础网格在居村小网的基础上进行划分。按照“十分钟管理全覆盖”要求,各街镇结合居村小网区域面积、工作量大小、管理力量配备等实际情况,将单个居村小网合理划分为一个或几个基础网格,逐步实现“多网融合、一网多用”。一个清单, 按照“危险性、直观性、无序性”优先处置的原则,首批将涉及安全隐患、明显影响城市环境、群众关注的焦点等问题纳入管理服务清单,共计11大类118小类,明确了每类问题在不同环节的责任主体、处置流程、处理时限、结案标准。街镇采取“规定+自选”方式制订个性化网格任务清单,实行“一网一单”。一支队伍,按照“1+2+N”标准配备网格治理力量,其中“1”是指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2”是指每个网格不少于2名专兼职网格员,组建相对固定的基础网格治理队伍。网格长由所在居村“两委”干部分别担任,负责网格治理的组织实施,整合力量加强前端自治,统筹解决疑难问题。网格员负责对照网格服务管理事项清单开展日常巡查,采集基础信息,发现上报问题,依托网格自治力量进行前端处置。“N”是指网格自治力量,包括网格内各类协辅人员、市场化服务人员、居民区党小组长、楼栋长、村民组长、路长、物业人员、志愿者骨干等。一套机制,建立分级处置机制,居村、街镇(大社区)和区分别实行“微循环”、“小循环”和“大循环”处置模式。居村推行巡办分离工作机制,即以网格员为主、N力量为辅的问题发现机制,以网格长统筹网格力量实施前端自治的问题处置机制;街镇(大社区)建立以城管为骨干,公安为保障,市场监管、交警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处置居村前端自治无法解决的较复杂问题;区推行主协办模式,区级平台统一受理影响性大、涉及面广的疑难案件,按照权属划分,派单至相关责任部门联动处置。一把尺子,对街镇围绕“按期处置率”、“治理精准率”、“群众满意率”等关键性指标进行考核;对基础网格注重考核前端自治情况,以责任倒查评价主动发现率,以处置结果评价问题解决率;对区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聚焦服务监管责任的落实情况,实行与街镇任务捆绑、责任共担的双向考核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合肥南站大综治队伍

成效与启示

社会治理资源整合配置,提高治理效率

传统的社会治理和居民服务通常采取的是“条块结合”模式。“条”指的是由政府行业系统自上到下的一种指挥体制,区级层面主要是包括城管、市场监管、民政、卫生等区政府直属职能部门以及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等派驻至区级的市级垂直管理部门;“块”则是以地方行政统管的某一区域全部的行政行为的一种概括描述,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属地管理。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普遍存在着条线部门与属地街镇之间的管理分割问题,比如:信息不共享、联动不高效、权责不匹配等。很多时候,街镇、社区发现问题却无力解决,区直部门又因问题发现不及时导致难度升级后疲于应对,同时这种后端处置实际上也很难取得群众的满意和认可。这种“条块分割”甚至导致了区、街相互之间的职责推诿。包河区推行“大共治”,实行“一网联通、一网共治”,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整合,构建上下联动的常态化机制。一网联通,设立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作为区政府直属部门,统筹协调、监督指挥,绘织“条、块”之间一张网。一网共治,打造一体化信息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将各级各部门日常管理和服务汇集到平台上,实行数字化流转、统计和智能分析,极大地提高了治理效率。

图 | “综管员”进行环境整治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构造社会共治格局

在城市化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基层社会的特征有了极大变化。工作和居住地点的分离,密集的高层居住环境等因素让邻里之间不再熟悉。因此需要适应这种变化,重新构建符合现代城市社会特征的基层治理结构。包河区“大共治”模式着重抓住基层治理的核心环节,就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及其功能完善,以党建为核心引领基层治理,将网格化治理与“红色领航、和美小区”建设融为一体,将党的支部建在小区(网格)上,网格长由支委委员或支部书记担任,保证了基层治理有主导、有组织、有向心力。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担当精神的同时,基层网格以开放性架构吸纳各方资源和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组建网格自治队伍,充分发挥市民广泛参与和自治的积极性。包河区“大共治”平台依托“共治包河”公众版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现代信息技术,帮助辖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将问题主动发现在网格、解决在网格,实时知晓问题处置全过程,实现全民参与、全民共治。

图 | 网格自治力量

制定工作标准,在规范化中提升精细化

依托信息化平台监督部门履职,前提是明确每一个管理服务事项的工作标准。包河“大共治”按照“危险性、直观性、无序性”优先处置的原则,首批将涉及安全隐患、明显影响城市环境、群众关注的焦点等问题纳入管理服务清单,共计11大类118小类,明确了每类问题在不同环节的责任主体、处置流程、处理时限、结案标准,解决了权责不清、标准不一的问题,为大共治业务单件“派遣的准、指挥的动”提供依据。实际上,群众诉求多种多样,有的时候往往因为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监督协调,造成相互推诿、办理不力。包河区大共治中心坚持“三定”原则(法定、商定、指定)解决部门之间权责争议,逐一明确每个事项的职责主体、监管依据、执法程序等标准,通过平台予以固定并逐步纳入管理服务清单。有了管理服务标准,将任务派遣、问题处置、反馈评价、入户走访等工作内容全环节展示在平台上,实时监测各部门工作履职情况,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监管留痕、责任可究。

图 | 党群服务站为居民服务

突出以人民为中心,把为民服务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

包河推行“大共治”始终把为人民服务放在中心位置,在做好数字化社会治理的同时,更注重居民服务。在“大共治”系统中,“治理”与“服务”不再是两张皮,而是贯通融合的一体两面。“大共治”的网格员不仅是社会治理问题的采集者,也是入户走访的服务者,还是网格居民的知心人。平台通过人口与房屋进行关联,将高龄老人、城乡特困人员孤儿等9类重点服务人群纳入到网格员的走访对象,并于平台和手持终端分别设计开发了监督指挥系统和上门走访APP,标准化制定上门服务频次和清单,真正走进居民身边倾听心声诉求,为其提供精准服务,同时根据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宣传讲解便民政策。包河“大共治”坚持平台信息服务和网格员贴心服务有机统一,由过去的主要满足部门业务需求为驱动,向以人为本、服务为民为目标进行转变,围绕贯穿服务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这一主线,通过技术应用逐步整合各项民生服务内容和资源,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内容、强化服务协同,最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

“大共治”是包河对城市治理的成功探索,

该制度的实施,不仅让包河成为一个“整体”,

也让更多普通市民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

大家都为包河贡献自己的力量,

努力营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生产环境!

素材来源 |人民网

责编 |徐汐颜编辑丨沈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