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同盟会在武昌的分支机构共进会和文学社组织了反清的武昌起义,并很快占领了武昌,而同时清政府反应缓慢,不久之后南方各省群起响应纷纷革命后独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清朝的灭亡已经成为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搜图

清末的政治强人慈禧

而此时距离慈禧去世不过3年之久,那么如果慈禧还活着,凭借她老道的政治手腕,她能够力挽狂澜,扑灭革命吗?

清朝末年,清朝时局持续混乱,特别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彻底失败,意味着“同治中兴”以来清朝中的满汉开明大臣主导的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彻底失败,而这意味这两个可悲的事实:

在军事装备落后的情况下,清朝打不过西洋人,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军事装备不落后的情况下,清朝连东洋的日本人也打不过,比如甲午战争

特别是庚子国难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朝新组建的新军彻底的失败,意味着清朝灭亡的必然性。

甲午战争的战败,意味着洋务运动的彻底

对于清末的救亡图存,出现了两条路线:

一是康梁为首的维新派,他们在1898年的维新变法失败后,除了一些烈士慷慨赴死外,大部分逃亡海外,但是他们依然坚持君主立宪制

二是孙中山、黄兴等人的革命派,他们主张通过武力驱逐满清,然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是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是理论远大于实践,实际力量很少,往往是通过鼓吹革命,然后由一些义士是进行暴力起义,但是规模不大。

特别是孙中山、黄兴等人虽然后来专门成立了兴中会、华兴会以及同盟会来作为政党性质的领导组织,但是无论是组织力量还是实施力量都是非常的无力。

而同时清朝虽然是外战外行,清政府却内战内行

在武昌起义的辛亥革命前,清朝已经镇压的太平天国的起义,捻军的起义,还平定陕甘回变这些大规模的内战,特别是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江南的死亡人数以千万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昌起义后,成立的军政府

可以清政府内战很能打,孙中山的革命力量很弱的综合原因,造成了革命派屡屡起义,然而却屡屡失败的结果。甚至为了筹借继续革命的款项,同盟会的领导人孙中山不得不去美国刷盘子。

而同盟会的组织十分的松散,同盟会与各地分支机构联系也不密切。甚至孙中山对于各地同盟会分支结构的举动毫不知情,比如武昌起义是有同盟会的在武昌的分支结构共进会和文学社进行组织的,而到武昌起义打响后,武昌宣布光复,孙中山竟然完全不知情,这样的组织力可想而知。

而另外一方面,自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慈禧也改变了策略,同意了张之洞、袁世凯等人的进行改革的建议,因此各地新军也重新组建,特别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位居全国第一,实力非常强悍。

编辑搜图

清末民初最强军队是北洋军

慈禧还活着的时候,政治手腕很强,对于朝臣的控制力也不弱,而当时为北洋大臣的袁世凯也深得慈禧信任,但是慈禧死后,宣统成为皇帝,朝政大权掌握在宣统亲爹摄政王载沣手中,而载沣也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作为光绪的仇人,袁世凯则只能退居二线,以脚上有病为由,被赶回老家强制退休。

但实际上虽然袁世凯被赶走,但是载沣等这些清朝皇族少壮派并不能掌握全部权力,特别是袁世凯一心培植的北洋派,这也就是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调不动北洋军,致使湖北新军迅速掌握局面,借着江南争相效仿独立,成为南北对峙的局面。

而实事求是的讲,当时北洋军的势力击败当时军心不稳的湖北新军并不是困难,后来袁世凯复出后,冯国璋率领北洋军多次大败湖北新军就是实证,但是由于清政府不信任袁世凯,而袁世凯也对清廷皇族失去信心,结果给了武昌起义的湖北新军和南方各省足够的时间。

武昌起义的南北方形势图

而各种因素叠加之下,让武昌起义成为推翻清朝的导火索。

而如果慈禧仍然活着,袁世凯仍然担任北洋大臣,北洋军迅速南下,那面辛亥革命的前途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