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Wilbur and Orville Wright)驾驶一架自行研制、重于空气、可控制的“莱特飞行器”(Wright Flyer)成功完成了首飞,世界上第一架有动力的飞机诞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莱特飞行器”,为世界上第一架有动力的飞机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俗话说得好,战争是科学技术的第一驱动力,当战争爆发后,诞生没几年的飞机,就立刻被各参战国派上战场。起初,飞机先是被用于执行侦察、运输、校正火炮等辅助任务。随着战事愈演愈烈,各国开始为飞机装上机枪、与敌方进行空战;装上更多的发动机与炸弹、对敌方目标进行轰炸……就这样,飞机逐渐成为了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1915年4月1日,法国飞行员罗兰·加洛斯驾驶它赢得了历史上第一次空战

1918年11月11日,德国与法国求和,并签订了康边停战协定(Armistice de 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军方在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验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即陆军需要一种结构简单、起降距离短、性能可靠的多用途军用飞机,来为地面作战部队执行辅助任务,例如侦察、搜寻、运送物资弹药、战地急救、简单的对地攻击等。只不过,由于当时各国都在积极裁减军备,同时减缓了对国防工业的投资,所以英国军方对这种飞机还有一个要求就是价格低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韦斯特兰·莱桑德”飞机

1936年,符合英国军方上述要求的飞机,即“韦斯特兰·莱桑德”(Westland Lysander)飞机诞生,同年9月,英国军方与韦斯特兰飞机公司(Westland Aircraft)签订生产合同。1938年4月,“韦斯特兰·莱桑德”飞机开始量产,同年6月,第一批“韦斯特兰·莱桑德”飞机进入英国皇家空军(Royal Air Force)服役。当时,其执行的任务主要是通信及侦察。

实战中暴露的问题

1939年9月1日,德国海军“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炮击韦斯特普拉特半岛,打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起攻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3日,与波兰属同盟关系的法国、英国(及其它英联邦国家)正式向德国宣战。1939年10月,四个装备“韦斯特兰·莱桑德”飞机的英国皇家空军中队,随英国远征部队(BEF)前往法国。在随后的“法国战役”(Battle of France)中,“韦斯特兰·莱桑德”飞机主要执行侦察及轰炸任务。

德军为可能发起的“海狮作战计划”,进行的相关准备工作

虽然在战斗中,“韦斯特兰·莱桑德”飞机的性能表现非常好,例如短距离起降(在小型机场)、低速飞行状态好(在执行侦察任务时这点尤为重要),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即容易被德军战斗机攻击。即便是在战斗机的保护之下,战损率也非常高。1940年5月至6月初,在法国和比利时上空,就损失了118架(总共部署了175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0年,英国伦敦上空的HE111轰炸机

遭到德国空军轰炸的英国伦敦

敦刻尔克战役(Battle of Dunkirk)之后,在之前高战损率、与德国可能发起对英国本土作战(即“海狮作战计划”)的双重影响之下,韦斯特兰飞机公司(Westland)开始寻求提高“韦斯特兰·莱桑德”飞机战场生存性的办法,结果便是“莱桑德·德兰纳”(Lysander Delanne)P.12“炮塔战斗机”。

“串联主翼”

“阿森纳·德莱纳 10”试验战斗机

“莱桑德·德兰纳”(Lysander Delanne)P.12“炮塔战斗机”的设计工作,开始于1940年底,设计师为韦斯特兰飞机公司的亚瑟·达文波特(Arthur Davenport),最开始的项目代号为“136号实验飞机”。

因为在之前的战斗中,“韦斯特兰·莱桑德”飞机后方极差的火力(只有一挺7.7毫米维克斯K型机枪或刘易斯轻机枪),让它在面对“咬尾”的德国空军战斗机时毫无还手之力,所以亚瑟·达文波特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后部的火力。但伴随着尾部火力的提高,一个新的问题来了,那就是尾部过重导致升力下降。

“阿森纳·德莱纳 10”试验战斗机

正当亚瑟·达文波特为此发愁之时,法国飞机设计师莫里斯·亨利·德莱纳(Maurice Henri Delanne)在“阿森纳·德莱纳 10”(Arsenal-Delanne 10)试验战斗机上所采用的“串联主翼”结构,让他顿时茅塞顿开。所谓“串联主翼”,就是在一架飞机上拥有两对主翼(也有三对甚至更多的例子出现),一个位于机身前部,而另外一个则位于机身尾部。这种结构与传统只有一对主翼、一对水平尾翼的单翼机相比,前主翼和后主翼所提供的升力差不多,能够保证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及机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森纳·德莱纳 10”试验战斗机三视图

外形奇特的“炮塔战斗机”诞生

尾部过重的问题解决之后,亚瑟·达文波特立刻着手开始设计。他保留了“韦斯特兰·莱桑德”Mk II型飞机的前半截机体,而后半部分,则采用了类似于“阿森纳·德莱纳 10”试验战斗机的结构,也就是“串联主翼”。另外在“后主翼”顶端,配备两片垂直尾翼。

在尾部升力提高之后,为了提高后向的火力,亚瑟·达文波特在“136号实验飞机”尾部,配备由英国纳什和汤普森工程公司(Nash&Thompson)制造的4联装(7.7毫米机枪)电动炮塔。在经过前述改动之后,“136号实验飞机”相较于“韦斯特兰·莱桑德”Mk II飞机来说,从主翼往后的部分完全变了样。

原型机的诞生及测试

编号“K6127”的“莱桑德·德兰纳”P.12“炮塔战斗机”,可见其尾部的四联装炮塔

1941年7月前,在使用风洞模型进行了风洞测试之后,编号“K6127”的原型机被制造了出来。同时,其名称从之前的“136号实验飞机”,改称为“莱桑德·德兰纳”P.12“炮塔战斗机”。原型机全长为8.41米、翼展为15.24米、高度为4.42米、机翼面积为14.15平方米,空重186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预计2640千克。装备一台由布里斯托尔发动机公司(Bristol Engine Company)生产的“ Perseus XII”型活塞发动机,功率为905匹(另有资料显示为890匹)。

“莱桑德·德兰纳”P.12“炮塔战斗机”原型机

1941年7月27日,P.12“炮塔战斗机”在试飞员哈拉德·彭罗斯(Harald Penrose)的驾驶之下进行首飞。在首飞过程中,其最大平飞速度,达到每小时360公里,实用升限达到6400米。试飞结束后,哈拉德·彭罗斯报告称:“修改之后的飞机,与修改之前的在操纵感受上非常类似,方向舵在更高的速度时,反应才会变得很灵敏”。

“莱桑德·德兰纳”P.12“炮塔战斗机”原型机试飞中

后来,他们又在三种条件下进行了测试,得出的结论如下:

1. 在未达到每小时64公里(40英里)的速度时,方向舵很沉重。

2. 如果机尾重量很大时,向左侧摆动的幅度很小。

3. 在每小时450公里(280英里)的速度下,方向舵的控制会变得非常沉重。但如果低于该速度时,则相当的轻巧。

4. 在俯冲时显得非常平稳。

总的来说,P.12“炮塔战斗机”的飞行性能还是不错的。唯一的问题就是,起落架的间距较近,这让其在滑行过程中稳定性变得较差(这也是所有起落架间距近的飞机的通病)。

战局好转带来的影响

在P.12“炮塔战斗机”设计的时候,英国皇家空军和德国空军正在进行不列颠战役(Battle of Britain)。同时,因为在敦刻尔克战役中,英国军队损失惨重,士气也较为低迷,所以英国军方想尽一切办法,来为德国对英国本土可能发起的登陆作战做各种准备。

在这一情况之下,P.12“炮塔战斗机”被计划当成一种夜间战斗机/攻击机来使用,即沿英国海岸,用布置在机尾的机枪对德军士兵、运输舰及“咬尾”的德国战斗机展开攻击。但随着不列颠战役中德国失败,英国本土遭到攻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英国军方对于P.12“炮塔战斗机”的需求也在逐渐减轻。到1944年时,英国皇家空军决定取消该项目。

总体评价

P.12“炮塔战斗机”,虽然其性能与同类型、那些主要负责支援地面部队的多用途飞机相比算的上是较为出色,且装备了看似火力强大的武备(也是与同类型飞机相比),但较低的飞行速度,让它在面对德国防空炮火及战斗机的时候,很难发挥什么大作用,可以说是相当于一个移动靶。综上所述,P.12“炮塔战斗机”只不是一个在特定情况之下出现的应急产物,威胁一旦消失,被取消是自然而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