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猎鹿人 The Deer Hunter 1978

导演:迈克尔·西米诺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 克里斯托弗·沃肯 梅丽尔·斯特里普

1973年1月27日,美国在结束越南战争的协定上签字,为时12年的越战终于划上句号。这场美国历史上耗时最长的战争,使得军费不断攀升,最终拖垮了美国的国内经济。从1969年开始,美国就爆发了经济危机,直到1982年才开始复苏。

比经济的低迷更加可怕的,是这场战争给美国人带来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美军以一种极不光彩的姿态退出了战场,而且被许多人视为一场不义的侵略战争。在整个美国20世纪历史上,越战是美国最可耻的一块伤疤,许多人即便在战争结束之后都不愿提起或触碰这个话题,当然,也包括好莱坞的电影人。

在1978年以前,只有约翰·韦恩导演的《绿色贝雷帽》(The Green Berets,1968)是正面反映越战的电影,极端右倾的韦恩在这部电影中将美国的大国沙文主义发挥到了极致,极力地渲染美军在越南战场上的英勇战斗。这部电影也成为了对越战持正面态度的罕见标本。在它之后,几乎所有的越战电影,抱持的都是反思与批判的态度。

迈克尔·西米诺的《猎鹿人》在大银幕上开启了反思越战的先河。影片通过三位常常一起打猎的好友,参加越战后不同生活境况的对比,刻画出这场战争的荒谬与残酷。在奔赴东南亚战场前,迈克尔(罗伯特·德·尼罗饰)和尼克(克里斯托弗·沃肯饰)一起参加好友史蒂芬的婚礼,小镇上的婚礼甜蜜中透出一股离别的哀伤。

没有经过任何铺垫,镜头立刻转到了越南。一群穷凶极恶的越南士兵从水牢里捞出的美军俘虏,交给对方一把放了一颗子弹的左轮手枪,两人抵着自己的头颅轮番扣动扳机。美军战俘的生命,在这里只不过是越南士兵的赌注,没有人知道那颗子弹最终会射进谁的脑袋,而每一位被抽中的人在扣下扳机的一刻都面临着一次彻底的精神崩溃。

在迈克尔和尼克之前,已经有一位同伴在赌局中输掉,一枪爆掉了自己的脑袋。尼克此时已经在极度恐惧中丧失了知觉,只有迈克尔还存留一丝机智,伺机夺枪打死了看守,挽救了两人的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后,回到美国的只剩迈克尔和史蒂芬两人,尼克逃跑后不知去向。史蒂芬肢体残废,精神也受了极大创伤,在疗养所休养。

迈克尔却始终惦记着尼克,决心回到越南找回曾经的好友。可是他重新见到的尼克已经是一个近乎癫狂的疯子,他留在了西贡,在赌命的俄罗斯轮盘中反复折磨自己。这一次,他邀请迈克尔坐在他的面前,与他开始又一局俄罗斯轮盘。

可是这一次,他不再有过去的好运,当迈克尔当着他的面对他说出“我爱你”的时候,过去的回忆一时全部浮现出来,但此时子弹已经穿透了他的脑壳,鲜血汩汩涌出,迈克尔试图堵住那个伤口,但他已经不可能挽回尼克的生命。其实,过去的那个尼克,在越南战场上早已死去。

克里斯托弗·沃肯先后两次拿枪指着自己的脑袋玩俄罗斯轮盘的镜头成为这部电影最著名的标签,这个残酷的游戏就是越战的隐喻和象征。它荒唐无稽,普通人在这一过程中丧失了理智和人性,走向不可理喻的境地。

香港导演吴宇森在他1990年的力作《喋血街头》里搬演了这一著名的桥段,在这部倾注了吴宇森极大野心的电影里,梁朝伟、张学友和李子雄分别饰演的三位主人公像《猎鹿人》中的三位好友一样,去往战时的越南。

其中张学友模仿着沃肯的表演,表现出被俄罗斯轮盘折磨后濒临崩溃的精神状态。越战对于人的摧残,绝不止于肉体层面,精神上的折磨与扭曲更为持久,终将置人于毁灭的结局。

虽然《猎鹿人》上映时越战已经结束了5年,但却依然是美国人不愿提及的伤口。片中北越士兵被描绘成残暴的匪徒,残忍折磨捕获的美军战俘,而这引起了华约国家的反对。以苏联为首的国家抵制本片的放映,认为它恶意扭曲了北越战士的面貌。

然而导演西米诺的本意绝非攻击和批评北越政府,《猎鹿人》正面描写战场的镜头寥寥无几,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关注以迈克尔和尼克为代表的参战的普通人的生活与心境。

首尾两段的婚礼与葬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婚礼上,准备“报效祖国”的三人难掩兴奋的喜悦;而结尾处在尼克的葬礼上,大家齐声高唱《天佑美国》,却透出一股无奈与悲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尼克和史蒂芬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一样,迈克尔再也回不到从前。他拒绝了自己暗自喜欢的琳达(她曾是尼克的女友,或许这也正是迈克尔拒绝她的原因之一)的爱意,将心中的苦涩与烦恼隐藏在阴影当中。其实,对于当年的任何一个美国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些东西,已经被彻底改变了。

影片片名“猎鹿人”,无疑是指片中曾结伴狩猎的三位好友,迈克尔一度引以为傲的“一击即中”(one-kill shot),却曾为尼克临死前喃喃不断的梦魇。事实上,“猎鹿人”指代的更是美国,认为自己能够“一击即中”致“猎物”越南于死命,轻松地拿下这场战争。

最终,美国也只能像迈克尔一样,在舔舐完自己的伤口后,将猎物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