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及《庄子》都是历史上两位道家思想圣人的经典巨作,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有一个重要差异。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

老子的思想更“外向”,更偏向于“治世”,有更多的自然主义倾向;而庄子的思想更“内向”,更偏向于“治己”,有更多的人文主义倾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业第二年时,一位前任领导问我是否考虑换工作,去他们公司吗?当时我婉言谢绝了。

大概是毕业第五年,一位前任领导给我开出当时薪资的五倍,是你会动心吗?

《庄子·逍遥游》这篇,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面对前任领导抛来的“橄榄枝”,暗示了什么呢?

可能现阶段自己还有点价值,但未来呢?如何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时代,持续拥有这份核心竞争力才值得我们思考!

让我们换个角度,在《庄子》中找到答案。

什么样的人会受领导青睐?

在庄子第四篇的《人间世》中,庄子说:“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意思是说,注重内心修养的人,不受喜怒哀乐的情绪波动影响,知道有些事情无可奈何,就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德的最高境界。

这体现了道家思想的一种心境,知道每个人的能力边界,让我们随时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是让我们认命,或者说听天由命,而是告诉我们,我们的能力和认知是有边界的,我们能控制的事情其实很少,所以在我们能力所无法企及的时候,我们要选择接受现实,这显然是一种比消极更高级的智慧。

一个人要真正获得成功,必须要经历两次失败,一次是无知,一次是膨胀。其实很多人看似聪明的人,都掉在了没有正确认识自我的坑里。

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学会拥有大智慧

《庄子·人间世》这篇,庄子说: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意思是,古代的至人,先以道德充实自己,然后才去教导别人。

《庄子·缮性》这篇,庄子说:古时候那些得志的人,不是指拥有高官厚禄,或者地位显赫,他们的快乐是由内而外散发的。而现在所谓得志的人,是指那些拥有高官厚禄地位显赫的人。荣华富贵都是身外之物,并不是来自自然的本性,这些都是外在事物临时寄托在我们身上而已。对于身外之物,它们到的时候,不必加以阻挡,它们离去的时候,我们也不必加以劝止。

我理解,得志的人,不会过于功利的去做某件事,而是随心所欲的做人做事。

庄子还说,在世俗的范围内修治性情,靠仁义礼智的儒家学说,来期求回归原始的本性;内心欲念早已被习俗所扰乱,还一心希望能达到明彻与通达,这就是愚昧的人的表现。古时候研究道术的人,总是以恬静来调养心智;心智生成却不用智巧行事,可称它为以心智调养恬静。心智和恬静交相调治,因而谐和顺应之情从本性中表露而出。德,就是谐和;道,就是顺应。

庄子的大意可以理解为庄子的求知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求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刻意练习式学习”,通过日积月累的勤学苦练获得知识。

第二种是“心流式学习”,当我们进入一种方式、忘我的境界时,我们经常会有顿悟的时刻,比如很多人在半睡半醒的时候,在散步慢跑的时候,经常获得很多灵感和智慧,这就是“心流式学习”。这种方式不需要我们刻意去求知。

这种方式也称为“以恬养知”,以恬静的心态去体悟,来顾养生命的智慧。

第一种方式是持续积累获得知识,第二种方式是我们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是智慧。

结语

庄子的核心思想就是无为逍遥,他不追求物质的富有,不追求官职的大小,一心想展翅飞翔于世俗之外。

我们不太可能像庄子那样活,但至少能从他道家思想中得到启发和学习。《庄子·秋水》这篇,庄子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