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制造史源远流长,明代陶瓷窑址就已经遍于全国,景德镇、宜兴、龙泉、德化等地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生产中心。由于皇家权贵的需要,清代朝野对于工艺美术品特别重视,康熙年间专门设立造办处经营管理。清代陶瓷业在前代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出了进一步的发展与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臧窑瓷器

景德镇仍然是全国陶瓷业的中心。据估计其全盛时期从事制瓷业者人数达二十多万。至乾隆年间中国制瓷业又到达了一个高峰。乾隆年间的瓷器除了用于日常餐饮外,还有礼器、仿古、画轴、瓷鼓、砚屏等颇具审美情趣和装饰用途的器物。在烧造瓷器的色彩方面,更是百色争艳,桃花、葱青、珊瑚、葡萄、宝蓝、羊肝、甜白、月白等。清代著名窑口多以监造官的形式命名,例如康熙前期臧应选监督的臧窑,以“蛇皮青”、“缮鱼黄”等色而闻名;康熙后期朗廷监督的郎窑,烧造釉色以“宝石红”最为著名;雍正年间年羹尧建造的年窑,以“碧玉釉”最为出色。其中以乾隆年间唐英监督的唐窑最为著名,制作工艺精熟繁复,能够仿制历代窑器,还能仿造玉器、漆器、木器等。

曼生壶

有清一代,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器名扬四海。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艺人即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此人除了写诗绘画上佳外,还善于制作紫砂壶,其紫砂壶后世专称为“曼生壶”。

清代还有进一步的创新,出现了粉彩、珐琅彩和釉里三彩。这些创新均产生于清代全盛的康雍乾时代。粉彩始于康熙年间,成型于雍正,粉彩色彩糅合,皴染丰富,直至袁世凯称帝时还有烧造所谓“洪宪”粉彩器。珐琅彩诞生于欧洲,清廷平定台湾开放商贸后引进中国,清代珐琅彩尤其乾隆年间的特色表现为精密繁复,雍容华贵。釉里三彩又称釉下三彩,是康熙朝集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色彩于同一器上的新品种,由于烧造技术颇为复杂,流传后世的器物较少。清代后期陶瓷业制造业随着国力衰退日益衰落,虽然嘉庆朝粉彩瓷、道光朝青花山水、咸同年间的一些彩器也不乏精品,但总的荒颓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雅斋款粉彩鹭莲纹盘

清代陶瓷制作工艺还集萃形成了若干理论作品,例如朱琰的《陶说》,共六卷,成书于乾隆年间,后世认为《陶说》是中国第一部陶瓷制作专著。吴骞的《阳羡名陶录》共两卷,全面介绍了宜兴地区的陶器制造。寂园叟的《陶雅》现仅存上、中两卷,下卷遗失,评鉴陶器,一物一条。

参考资料:

南京艺术学院教材编写组:《中国美术史》

叶喆民:《中国陶瓷史》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

铁源、溪明:《清代官窑瓷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