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在上海发布的

《中国城市资本活力指数报告》(2019)显示,

中国经济总量前20位城市的资本活力

一直在平稳向好发展。

在资本活力综合排名当中,

深圳、杭州、上海排名前三。

苏州、北京、广州、无锡、武汉、

南京、宁波分列第四位到第十位。

该份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等编制完成,每两年发布一次。城市资本活力指数,由三个分项指数、五个指标组成。它们分别是:

规模指数,由两个指标组成,即上市公司数量和上市公司市值;

效率指数,由两个指标组成,即人均上市公司数量和人均上市公司市值;

结构指数,一个指标,即上市公司产业新兴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圳排名资本活力之首

记者注意到,深圳在资本活力综合排名中名列榜首;杭州、上海分居第二、第三位;苏州、北京、广州、无锡、武汉、南京、宁波分列第四位到第十位。2019年末,深圳境内上市公司(下同)共299家,市值70460.4亿。单项排名中,深圳人均上市公司数量、人均上市公司市值两项指标也排名第一。

深圳上市公司活力十足

一直以来,上市公司都是深圳经济的排头兵,各项指标表现抢眼。

2019年,深圳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5万亿,相当于同期本市地区生产总值(2.69万亿元)的173%。深圳上市公司支付各项税费共3,804.79亿元,同比增长11.93%,相当于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40.37%。

2019年,深圳有220家上市公司推出了现金分红预案,占全部盈利公司家数的82.39%,预计分红总金额为1,434.17亿元,占净利润的比重为29.84%。与2018年相比,分红资金规模大幅上升20%。

今年1至5月,深圳又有9家企业在A股首次发行上市,其中,科创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各有3家,募集资金总额达79.80亿元。与2019年同期新增4家上市公司相比,深圳企业的IPO速度明显加快。

而且,从公司类型和主营业务来看,这批新晋上市公司集中在互联网服务、高端智能制造、医疗器械、电子零部件等高科技领域。这表明,深圳上市公司继续朝着新兴产业的方向一路飞驰。

今年1-5月,深圳企业通过IPO、上市公司再融资、新三板市场融资、交易所债券市场融资等多种渠道,合计融资2,635.48亿元,较往年同期大幅增长。其中,直接与疫情防控相关的融资就超过160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20位城市的资本规模不断扩大

报告分析,中国经济总量前20位城市的资本规模不断扩大,且在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的占比逐年上升;同时,中国经济总量前20位城市的资本效率也明显提升。截至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前20位城市每百万人上市公司数量已达14家人均上市公司市值已达25.2万元,远超于全国平均水平。

报告发现,尽管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前20位城市的产业新兴度并没有与全国平均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其各城市间资本活力发展速度差异显著,产业发展趋势也不完全相同。

从行政区划发展对比来看,中国副省级城市的资本活力一直在平稳向好发展,资本效率明显提升。

此外,中国副省级城市的产业新兴度改善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级市和县域发展依然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本效率待提升、上市公司数量占比重偏低的特点。

三大经济圈各有所长

除了从城市层级(规模)编制指数,报告还按照区域编制城市资本活力指数

报告指出,京津冀总体的资本活力基础较好,但与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城市的资本活力仍存在显著差距,且资本活力均衡度也较低。长三角城市的资本活力一直在平稳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增长和竞争压力。

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来看,城市间的相互协作和优势互补,极大拓展了区域发展空间。通过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周边城市快速发展,进而实现了产业在区域间的优化布局,使周边城市的竞争力显著提升。

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区域协同发展的均衡度有待进一步改善,即区域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聚集效应,但是在享受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同时,还应当考虑区域内的发展均衡问题。

报告通过分析城市的资本规模、资本效率与企业新兴度,对城市发展形成明确定位,从而能为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提出建议:

◆ 一是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群”的总体竞争力;

◆ 二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资本集聚能力;

◆ 三是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升城市对外贸易服务竞争力;

◆ 四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五是政策支持,促进科技与人力资源汇集。

深圳市、上海市和北京市的资本活力指数

综合排名一直具有显著优势,

资本规模更大,资本效率也更高,

深圳产业新兴度明显优于上海和北京

每平方公里产出13.48亿元!

深圳地均GDP全国领先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创造了许多奇迹。如果从单位土地面积创造GDP能力来看,深圳排名全国第一。

GDP反映地区经济总量情况,但不能反映地方的经济密度和活力。地均GDP,是指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反映土地的使用效率,也可以部分反映此地的工商业密集程度。地均GDP是一个反映产值密度及经济发达水平的极好指标,它比人均GDP更能反映一个区域的发展程度和经济集中程度。

梳理历年数据可以看出,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时,深圳市GDP仅2.7亿元,按照近2000平方公里面积计算,地均GDP约13.5万元;至1991年深圳地均GDP突破千万元,达到1184万元;进入2000年,深圳GDP攀升到了2219.2亿元,地均GDP首次过亿元,达到约1.11亿元;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扩容至全市范围,当年深圳地均GDP已经达到了5亿元以上,2016年实现地均GDP突破10亿。

2019年,深圳GDP总量约2.69万亿元,在全国位居第三位。以城市面积1997平方公里为基数计算,去年深圳地均GDP已达到了13.48亿元。根据各区公布的统计数据,记者计算得出,2019年,深圳市范围内,福田、南山、罗湖、龙华、龙岗等区的地均GDP都达到了10亿元以上,除深汕合作区外,各区地均GDP都突破了1亿元,其中福田以地均GDP57.82亿元,居全市第一。

以城市地均GDP来排名的话,深圳目前毫无悬念成为全国第一。根据各地发布的统计数据计算,2019年,上海每平方公里创造6.02亿元GDP。东莞、厦门、广州等城市地均GDP均超过3亿元,此外佛山、苏州、无锡、北京、南京、珠海等城市地均GDP超过2亿元。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相比北上广,可见下表。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不仅是中国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最高的城市,也是单位GDP能耗最低的大城市。《深圳统计年鉴2019》显示,2018年深圳单位GDP能耗下降率为4.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1.24%,万元GDP电耗下降3.62%。“十三五”以来,至2018年底,前述3项指标的累计下降率分别达到了12.1%、16.3%和12.1%。此外,来自深圳市水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0.62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下降至7.93立方米,全国领先。

据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透露,截至2019年,深圳市实现5G基站建设数量和多功能智能杆建设数量两个“全省第一”,建成5G基站超过1.55万个,占全省40%。

5G基建被认为是新基建七大项目的领头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G后面的路还有多长?

深圳如何率先站上新基建的风口?

先来看看深圳都经历过哪些风口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

40年来,深圳就像一个先行者,

始终站在产业发展的“风口”。

从特区设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深圳产业抓住了“三来一补”的风口。

凭借加工贸易,深圳发展出口服装、制鞋、纺织、电器制造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形成自己的特色。

随着人力、土地成本的上升,1995年上半年,深圳第一次出现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深圳及时调整产业方向,开始抢占高新技术产业的风口,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的高新技术产业。

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平板显示、数字电视、生物制药等产业集群逐渐形成。

进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2009年,深圳开始布局生物医药、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圳再一次站上了“风口”。

自2013年开始,深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的基础上,前瞻布局了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智能装备、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未来产业,打造可持续的产业竞争力。

回望四十年来,

深圳每一次波折,每一次转型,

几乎都主动站上“风口”,

才奠定了今天深圳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位置。

受疫情影响,

在消费、出口承压背景下,

深圳这次能否再一次站上“风口”?

让我们拭目以待。

01

新基建七君子,谁引潮流?

如果说2009年、2013年,深圳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当下深圳在新兴产业的号召力。

那么2020年伊始,以5G为首的新基建,能否让深圳率先拿到未来之舰的船票?

“新基建”包含七大领域: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

无论你是否在意,数字基建的应用场景已经无处不在。

疫情期间,深圳成为全国首个疫情期间凭“码”出行的城市。

这是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开发“深i您-自主申报平台”,提供统一自主申报渠道,为有需要人群提供精准服务。

生活之外,在线办公也常态化。

以腾讯文档为例,月活跃用户超1.6亿。为此,腾讯文档紧急扩容产品和升级服务,单个收集表可支持10万人次填写,同时在线编辑人数提升至200人,提供上百套疫情信息和远程办公模板。

以在线办公、公共服务、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等为典型代表的数字经济呈现爆发态势。

2020年一季度,深圳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005.84亿元,同比下降8.8%。值得关注的是,数字经济同比增长4.9%,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增长点。

数字经济的极大韧性,说明了“新基建”的重要性。此外,深圳其他新基建应用场景全面开花,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云计算等新基建建设正在逐步跟进。

福田区智慧城市智慧中心。

在新基建的众多项目中,数据中心既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也是“新基建”发展的核心IT基础设施,对数字经济的腾飞起到底层支撑作用。

深圳国企已经行动起来。

近日,深智城集团全资企业深圳市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有限公司揭牌,业务方向之一是建设绿色示范数据中心,并以建成“大湾区大数据中心”集群为总体目标,为智慧城市提供数字底座和运营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直以来,深圳发展受到土地面积的制约,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有效“拓宽”产业空间。

如今,深圳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同样迎来爆发。

具体到深圳的这五条城际铁路,签约项目总长约410公里,总投资约2018亿元,对促进深圳内部互联互通、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的建成有重要意义。

从长远看来,城际铁路建成后将成为城市圈的血脉,各种要素通过它自由流动,效率高于其他交通方式,对城市群发展意义重大。

5G等新基建七大领域,在深圳各显风流。

02

5G+深圳,如何一路领先?

在5G技术大变革的时代之下,深圳走在了世界前列。

深圳一直保持先行示范的角色。深圳市早在2018年就发布《5G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把深圳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核心技术一流、应用场景丰富和生态体系健全的5G国际创新引领中心。

2019年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指出,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等重大创新载体。

2020年3月16日,深圳市透露,力争在8月底前率先实现5G网络全覆盖。深圳正积极抢占5G市场、打造5G创新应用示范城市的决心从未动摇。

5G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给深圳5G产业链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从整个产业链上来看,整个5G网络相关的产业链条比较长,包括了芯片、终端、模组、通信传输,还包括了5G的核心网、一些业务平台,最后可能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

令人兴奋的是,在5G产业链条上,深圳企业早已抢占先机。除了国人熟悉的华为、中兴外,深圳5G相关企业分布在各个领域。

在芯片行业,海思半导体、中兴微电子等居于领先地位。

在核心器件领域,日海、大富科技、国人通信是龙头企业。

在器件/组件方面,有摩比天线、国人通信等;在应用领域,有国民技术、大疆创新、富士康(工业互联网)等。

在第三方检测方面,有深圳信息通信研究院、深圳无线电检测技术研究院等。

如果说,这些企业和产业链就是深圳5G产业的“底气”,那么,丰富的使用场景就是深圳5G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福田区2020年首批“新基建、新消费、新科技、新制造”重大项目启动仪式现场。

深圳大鹏新区率先使用“5G红外体温检测”设备,部署在新区东部沿海高速坝光出口及雷公山隧道口防疫点。

在深圳部分高速路检查站,还可以看到“5G机器人义警”的身影,该机器人支撑全天候高清视频回传,具备人脸识别功能,可对现场重点人员检测后预警。

深圳5G应用的场景正在深入走进我们的生活。

5月17日,随着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飞行区,最后一个室外基站建成,深圳机场正式实现5G信号全覆盖;5月21日,深圳全市口岸实现5G信号全覆盖。

深圳机场已实现5G信号全覆盖。

5G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必将带动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的蓬勃发展。这些终将成为在传统政策工具箱基础上的核心增量发力点,实现对深圳经济增长与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

“5G刚刚开始,后面的路还有很长。”

深圳会成为第一个闯入“新基建花园”里的城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