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意大利驻华大使严农祺

在这个时候谈论中国不是件容易的事,尽管如此,我依旧想谈谈中国。我认为,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可能会让西方再一次失去在远东的机会。

我想明确一个前提:即便我们将自己圈定在西方范围内,即便我们想让中国退回其地理和政治范畴内,但实际上,我们已无可避免地在经济、国际政治、科学、时尚甚至饮食等不同领域与其共存。

现实是,通常我们不具备面对和理解中国真实状况的文化工具。中国的文化根植于儒家思想,寻求的是普遍的“和谐”、谅解和共识,而我们用源自古希腊的哲学逻辑评价中国,通常都会犯错误。

根本问题是,在意大利近代学校教育中,从未重视过中国。我们对19年以后的中国知之甚少,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末,意大利放弃了所有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关系的尝试。彼时,一层不透明的沉默面纱盖在中国现实之上,直到今天我们都很难揭开它。只有一些文学作品和国际摄影作品中保留了那时对中国的记忆,但通常这些内容是扭曲的、不准确的。

无知产生分歧。即使在上世纪90年代,意大利政府还认为中国公民不会向我们的领事馆申请旅游签证,并担心他们旅游的背后会隐藏非法移民的目的。结果,直到2010年,去瑞士旅行的中国游客数量都高于意大利。

2010年我担任意大利驻中国大使后获悉,意大利政府曾在没有同中国协商的情况下突然终止价值超过三千亿里拉的合同。根据该合同,意大利与中国合作建造浦东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原本对意大利企业非常有利,而意大利将机会拱手让给了德国。

我们高层经常表现出的这种对东方的恐惧,有可能使两国陷入对彼此都不利的对立中。意大利人应通过更好的相互了解来寻求与中国的对话方式。

第一位采访毛泽东的外国记者、《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和哈佛大学汉学家费正清在上个世纪60年代都提出,无论对美国还是对世界其他国家来说,与中国对话比对抗更能获益。今天,那些不愿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中是否真正存在双赢,或者秉持先验论谴责冠状病毒在武汉发现后中国政府的作为、支持国际调查委员会对中国展开调查的人,他们再遵循西方老路是不会有任何好处的。

中国不只是一个国家,它是一个未知的星球。当您第一次到中国时,您也许会感到哲学差异带来的压力。但是,共同寻求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理念,仍然是解开当下之局的王牌。

作者:严农祺前意大利驻中国大使

翻译:白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