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上文学成就最高的小说之一,他即能详细体现出中国宋元社会的具体风貌,也能体现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深度极高。不过《水浒传》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他选用的原型故事是一场非常小的农民起义——宋江起义。

这就有点怪了,当然,文学不是历史,中国人以文学的方式表现历史最出名的是《三国演义》,但“三国”毕竟是宏观历史,前后纠葛上百年,文学家根据自己以及整个社会的史观,结合正史,写出作品并不奇怪,所谓“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因为架子都搭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水浒传》不同,《水浒传》里面除了少数人物姓名是真的,情节完全是虚构的,这是单纯的“架空小说”,和历史没有一点关系,为什么当时中国人会选择这么一个影响力极小的事件来写这篇居住呢?更合适的素材有的是,最典型的一个便是:方腊起义。

方腊起义在真实的历史上可比宋江起义的影响力大的多,而且史料详实,选择这个为模板写小说不好吗?

这实际有点“以现代人的观点唐突古人”了,以我们现在人的观点,“方腊起义”当然更适合当故事原型,但是嘛,在当时可不一定了。

这怎么说呢?

大家首先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小说是怎么成型的,“水浒”的作者通常认为是施耐庵,但实际并不是如此,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著名小说故事通常都是流传几百年的,到了明朝市井文化发达的时候,一些文学家将故事整理起来,进行加工,使得其成为一连串的故事,这才有了来龙去脉比较完整的故事版本。

而且,也不是说明代成型后,故事就不在发展了,比如现在市面上流行一部《水浒全传》,一百二十回版的,比一百回版的多了二十回(征田虎王庆),根据后世分析,这“二十回”显然不是施耐庵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征方腊的故事都有可能是后人加的

也就是说,在施耐庵之前100多年时间,“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已经在中国广为流传了,之所以一场规模如此小的起义能在民间出现这么大的影响,实际上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因素,而这些优势,很多都是方腊起义不具备的。

最初记录“宋江起义”故事的是《大宋宣和遗事》,这是成书于南宋的笔记小说辑录,结合了多个类型的笔记小说并以说书的方式连贯而成,作者不详。现今流传为后人所著,已非宋代原本,这本书有十个部分,其中第四个部分讲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义。

“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南宋龚开著

所以,早在南宋的时候,宋江起义的一些故事就已经开始广为流传了。

南宋人为何对于这个起义这么看重,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南宋时实际上是整体上极为愤懑的一个朝代,官员腐败,高层投降主义盛行,整个社会都很压抑,所以一些阳刚气很重的故事就很流行。这还是在南宋,在北部中原、山东等地沦陷于异族统治的汉族人民呢?更是愤懑不已。

那什么是阳刚的故事呢?现实中的故事不多,即使是有也不方便写(比如方腊起义,主要影响力在东南,而且波及面极广,社会影响很大,一方面具有政治敏感性,另一方面也不好编),所以,要选择一个好进行戏剧化改编、官方不敏感、老百姓又爱看的故事,所以就选择了宋江起义为蓝本。

比如,《水浒传》中有一个套路化很深的情节:征辽。这显然完全不是正史,至于后面梁山好汉把辽朝打得称臣那更是绝无可能,但这种情节就出现了。这其实就是当时的“爽文”,很可能是部分文人的激愤之作:老百姓就喜欢看我大宋痛打北方敌人的故事(谁让现实中自家朝廷这么不争气)。而且还把“辽朝”代替了“金朝”,避免纠纷。

宋江大破辽军这纯属子虚乌有

而且,宋江起义和其它起义还不太一样, 宋江并不是朝廷的死敌,宋江起义被张叔夜一天就平定了,后来受了招安,为朝廷服务,《水浒传》不就写了后来还帮朝廷去打方腊了吗?这么写,自然不会惹来什么麻烦。

其实,宋江起义规模小,但它实际反映了一场大的动荡,这就是“宣和北方大暴动”,宋江起义应该是在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到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这个时期宋朝北方极为动荡,由于宋徽宗的好大喜功加之骄奢淫逸,北方民力受到极大损耗,又加上连年天灾,北方人民到了暴动边缘。

宋江起义只不过是个前奏,宋江起义结束几年后,北宋山东河北开封等地发生一系列民变,史称“宣和北方大暴动”,这是指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河南、山东等地爆发的一连串大规模民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更糟糕的是,这些暴动还没有完全平定,更大的灾难来了:靖康之耻。整个北方沦陷,民族矛盾迅速压过阶级矛盾。北方人民坚决支持宋廷。于是,“水浒传”的故事就出来了:这些好汉,先反贪官,再为朝廷效忠,平息民变,又外御强敌。老百姓喜欢,朝廷也喜欢,那自然好,至于情节,正好没有具体情节,瞎编就好了嘛。

明清时期,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历史也被演义化,传奇化了,比如《三侠五义》(包公故事),《说岳全传》等,但这些故事影响力均不及《水浒传》,那这就是作者功底的差距了。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