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之所以被奉为中国影视作品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其首播二十多年之后依旧经久不衰,除了一众“老戏骨们”出众的演技外,环环相扣的剧情以及一系列细思极恐的细节,也是这部电视剧为广大观众所认可与推崇的重要原因,而观众也就此在大呼观剧过瘾的同时,就此对于人生经历与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有了新的思考,让人流连忘返,难以释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我们都还记得在剧情开始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场景,雍正与十三阿哥胤祥奉旨前往江南筹款赈灾,在扬州知府衙门当众剥下了扬州知府车铭的官服,并且委任敢于为民做主、不畏权势的田文镜代理扬州知府一职。而此后,田文镜也用极为干练、果敢的表现,不仅赢得了扬州百姓与灾民们的认可,更是让雍正对其愈发刮目相看,在筹款赈灾的差事完成后,田文镜也跟随雍正回京,开了一段新的仕途生涯。

此时,不少人都会对雍正对田文镜的破格提拔、任人唯贤而深感钦佩,可是如果真的抱有这样的想法,那就真的是结结实实的上了雍正的“当”了。

没错,他提拔田文镜是有看中田文镜能力与品行的因素,但是细细品味才会发现,田文镜仅仅是雍正手中的一枚“棋子”,并且从一开始就要时刻准备承担“备胎”与“背锅侠”的职责。

这一切直到最后也始终没有被田文镜反应过来,而他也就这样在阴错阳差中保持了对雍正自始至终的忠诚。

田文镜“仇礼仇富仇官”,使其成为了雍正此时最需要的“先锋官”。

雍正作为钦差大臣,是奉康熙的旨意前往江南筹款赈灾。

然而,所谓“强龙斗不过地头蛇”,且不说雍正在江南地区没有任何的官场交集与势力分布,用“孤身犯险”来形容是一点不为过的,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尤其是扬州地面,历来是“八爷党”的“小金库”与“大本营”,即便是雍正有着康熙旨意,也未必能够顺利的完成差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能选择的只有“智取”,而其皇子与钦差大臣的身份也使得他不能事事都抛头露面、冲锋在前,于是他开始为自己的这次江南筹款赈灾之行搭配了一套行动“班子”。

雍正先是喊上了十三阿哥胤祥与他一道前往,兄弟二人可以实现相互配合;随后,雍正又将自己府上出身的包衣奴才年羹尧随同他一同办差,当然他看中的是年羹尧身为杭州参将,手中所掌管的兵权;除此之外,雍正还顺路招募了李卫、高福,目的就是要利用他们两个来充当“探子”与“搅屎棍”,以更好的达成自己的目的。

然而,这对于雍正来说还是有所欠缺的。年羹尧毕竟不在扬州地面当差,过分干预容易遭人非议,而李卫等人的行为与做法又难登大雅之堂,所以雍正还需要一位扬州本地势力的协助。

于是乎,田文镜也就此走入了雍正的视线。

其实从雍正与车铭的一番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雍正选择田文镜的原因。

一来,是田文镜的能力非常出众。

“可据我所知,田文镜在任三年,年年的赋税钱粮都是道府第一,处治诉讼刑狱也还公正干练。”

二来,田文镜带有明显的“仇富怜贫”心理。

“田文镜判官司,是‘有钱的输给无钱的,钱多的输给钱少的’。”

三来,田文镜与上司处理不好关系,也客观说明他是“仇官爱民”的。

“不枉法,不徇私,这样的官员被停职待参,殊不可解!车铭,田文镜是不是有什么和你过不去的地方?”

由此可见,雍正来杭州可以说是做足了“功课”的,田文镜便是他的重要发现。或许田文镜也有着他尖酸刻薄、严苛无情的性格缺陷,但是从当下的时局来看,田文镜确实是雍正最需要的人。

一方面,他有着一颗“爱民”之心,能够站出来为底层民众呐喊;另一方面,田文镜“仇富仇官”的心态,也让对于扬州的富商和官员是深恶痛绝,这也使得他为了保全贫民、灾民的利益,而与这些人“死磕到底”。与此同时,田文镜是监生出身,没有传统读书人的迂腐思想束缚,更不会过多的考虑所谓的“圣人礼法”,甚至可以说田文镜是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果断选择了田文镜来临时署理扬州知府的差事,同时让田文镜成为了自己的“先锋官”,代表自己,也代表着所有底层贫民与灾民,与扬州的盐商富户们展开了“决战”。

而面对如此的抬爱,田文镜对于雍正是感恩戴德,之后更是尽心办差,可殊不知,此时的他已然沦为了雍正手中一枚重要的“棋子”与“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文镜的所作所为,无时无刻不再为雍正的“阴谋”而服务。

前文中也说到了,扬州是“八爷党”的“小金库”,让扬州的盐商富户们认捐筹款,赈济灾民,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了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等人的经济利益,如果真的让雍正因此获得了康熙皇帝的封赏,对其政治利益也是极大地打击。所以,在九阿哥胤禟门人、江南巡盐道任伯安的带领下,全体盐商富户对雍正一致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策略,只捐出二三百两便草草了事。

于是,为了让这些盐商富户们乖乖掏腰包认捐银两,雍正的“连环计”也就此展开。

首先,雍正让田文镜代理扬州知府,积极组织赈灾,他知道田文镜必然会秉公办事,严格按照朝廷制度为灾民提供“筷子插上不倒”的赈灾粥。如此一来,周围府县的灾民便会闻讯纷纷涌向扬州地面,使得灾民的数量便会不断增加,而扬州的粥厂也必然会处于难以为继的状态。

紧跟着,雍正给予田文镜暗示,充分利用田文镜“仇富”的心态,将灾民“引导”到盐商富户家中,名义上是去“讨饭”,但实际上称之为“明抢”也丝毫不为过。而雍正此举的目的,就是要在盐商富户们之中,制造紧张气氛,逼着他们向远在北京的“主子”寻求帮助。

果然,九阿哥胤禟的亲笔信从北京奔向扬州,而年羹尧早已埋伏在了信使的必经之路上,夺下了这封至关重要的书信。甚至毫不夸张的说,雍正在扬州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能够拿到这封亲笔亲,这才是雍正煞费苦心安排一切的首要目的。

也正是凭借这封亲笔信,雍正与十三阿哥胤祥最终击穿了任伯安等人的心理防线,用其胁迫着盐商富户们,筹到了两百多万两白银,顺利完成了江南筹款赈灾的任务。

赈灾的功劳是雍正的,但是一旦出了事情,“锅”却是田文镜来背的。

雍正用田文镜,不仅仅是把他当成了自己的“棋子”和“武器”,用来对抗整个扬州的官场官员与盐商富户们,田文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价值,那便是要承担“备胎”的职责,随时准备好要为雍正背锅。

不得不说,此时的雍正已经开始展现了其“腹黑”的一面。

大批的灾民涌进扬州城中,局面一旦失控便会一发不可收拾,灾民的“乞讨”便很有可能演变成一场“暴动”。

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事情,首要责任在于谁?当然是田文镜。是田文镜在下令允许对其他地区的灾民开放施粥,才让更多的灾民汇聚到了扬州;是田文镜下令打开了扬州城的城门,将大批的灾民放进到了城中,引发了混乱;而也正是田文镜,事先在盐商富户的门口挂上了“有求必应”的灯笼,引导着灾民对这些富户人家进行抢掠。毫无疑问,责任都在田文镜。

对于雍正来说,他的责任便是在于“看错”了田文镜,也“错用”了田文镜,承担的也仅仅是荐人不当的失察之责,反映出的也仅仅是其政治手段上的不成熟与处理方式上的不当。

因此,如果真的出现了局面不可控制的情况,雍正会受到处分,但还有可挽回的余地,可对于田文镜而言,却是会就此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于是,这就可以解释雍正自从在扬州府衙之上与任伯安、车铭等扬州官员发生冲突后就一直躲在幕后,却将田文镜推向了前台的原因了。一方面他是在运筹帷幄,等待着自己计划的达成,另一方面,就是要让田文镜去承担有可能发生的风险,而他则可以以此最大限度的保全自我。只不过,这一切对于耿直的田文镜来说,也必然是自始至终都无法察觉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雍正主动请旨前往江南筹款赈灾,就此拉开了他参与到“九子夺嫡”大战的序幕,而为了赢下这场“开门红”之战,雍正可谓是充分做到了“知己知彼”。

这其中,既有雍正对对手,也就是“八爷党”众位皇子及其属下任伯安等人的了解,也有着对于自身可用之人的充分认知,与此同时,还及时发掘到了田文镜,这样一个刚正不阿,却也“仇礼仇富仇官”的可用之人。

而正是深刻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与利益冲突,才让他的“连环计”能够最终得逞,顺利完成了江南筹款赈灾的任务,进而获封为郡王爵位,在康熙心中也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算是为其参与皇位争夺开了一个好头。

更为重要的是,包括十三阿哥胤祥、年羹尧、李卫、田文镜,以及提前被送回北京的邬思道在这一过程中悉数登场,雍正的“夺嫡团队”就此组建成功,由此可见,这次江南筹款赈灾对于雍正来说绝对是不虚此行,并且是意义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