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爵士歌手 The Jazz Singer 1927

导演:艾伦·克罗斯兰

主演:阿尔·乔森

《爵士歌手》将注定只因一点而被人们永久铭记,那就是它“第一部有声电影”的身份。然而这个“第一”的身份,却可以说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在拍摄本片时,男主角阿尔·乔森(著名百老汇歌手)在唱完一首歌曲后,随口说了两句台词:“等一会儿,等一会儿,你还什么都没有听到呢。”

后期制作时,这两句台词被无意中保留下来,于是它就这样“误打误撞”成了“第一部有声电影”,阿尔·乔森的这句话,也就此成为电影史上第一句被念出来的对白(这句话也以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入选了AFI的“百年百大台词”)。

事实上,本片在大多数时候都没有对白,依然是以默片的形式呈现。除了几句简单的对白,其他的声音大多是歌曲的演唱。但无论如何,对于当年的观众而言,在电影院里听到银幕发出的声音已经是件破天荒的事情。

当时,本片的制片商华纳兄弟公司也是准备了许久,才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推出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电影在上映前也做足了宣传功课,最终上映后取得了空前的反响和商业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爵士歌手》的成功,除了“第一部有声片”的巨大噱头外,也准确地抓住了爵士乐这个卖点。20世纪10年代,制片厂会请爵士乐手或乐队到片场以现场演奏的方式为影片配乐。

在爵士乐的发源地,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许多爵士乐手,特别是钢琴手,都曾是这种默片的配乐师。进入20年代(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爵士时代”)后,爵士乐在美国风靡一时,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通俗音乐形式。

但也正是因为这层通俗的外衣,使得爵士乐在当时也难以得到高雅群体的认可。《爵士歌手》的主人公在片中就面临着这样一个困难的抉择:他的父亲是教堂唱诗班的领唱,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用他天赋的迷人嗓音献身于上帝;而他自己却衷心地热爱爵士乐,在百老汇的演艺事业蒸蒸日上,前途不可限量。

两相抉择之下,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却被父亲逐出家门。后来父亲病重,他终于满足父亲的愿望回到教堂唱诗班为上帝吟唱赞歌,终于获得了父亲的谅解与认同。

爵士乐是源自黑人文化的音乐,最早就是由黑人开创,且后来也一直都由黑人音乐家发扬光大。本片也十分忠于这一点,片中的男主角是由白人化妆成黑人(观众不难发现阿尔·乔森的脸上涂了大量的黑色颜料,下面则是白色的皮肤)进行表演。

可以说,《爵士歌手》巧妙地把电影和爵士乐这两种方兴未艾的艺术形式融合在了一起,自然容易得到广大人们的认可。本片也具备了音乐片的雏形,算是后来在好莱坞大行其道的音乐歌舞片的先声。

从20年代末开始,好莱坞对于声音这个新加入电影中的元素就有意识地加倍放大和利用,因此最能表现声音魅力的类型片——歌舞片就此诞生并立刻大行其道。1929年,一部将镜头对准演员幕后的豪华歌舞片《百老汇的旋律》拉开了歌舞片盛行风潮的序幕。该本不但在票房上赚得盆满钵溢,而且也收获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可谓名利双收。

在该片的引领下,歌舞片一时之间成为好莱坞最风靡和流行的品种,其跟风模仿之作,也不计其数地接踵而至。直到50年代,歌舞片都是好莱坞各大制片商最热衷的类型片。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内,成就了弗雷德·阿斯泰尔和琴吉·罗杰斯的踢踏舞“黄金搭档”。

或许,《爵士歌手》并不算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电影。但是,对于好莱坞的各大制片商而言,它的价值与意义毋庸置疑。在此之前,或许还有很多人纠结于声音带给电影的究竟会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但从此以后,绝大部分人都深信声音将富于电影更多的魅力。

于是,一夜之间好莱坞几乎都开始更换推广有声电影设备,默片的生产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就几乎停止。而如何有效地录音,如何优雅地念台词,则分别成为导演和演员们头疼的事情。

为此,在有声电影刚刚开始的那一阵子,为了声音这个元素,电影人们想了各种办法,其中也不乏一些今天看来有点荒唐好笑的插曲。令人唏嘘不已的是,有一些导演和默片时代的巨星,由于难以改变拍摄默片的习惯,或是由于嗓音不佳,就此渐渐从银幕上消失。

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落幕,电影这个艺术的新生儿在它诞生32年后,迈入了一个新的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