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狟先森

1937年“七七事变”后,绝大多数的中国留日学生都愤而回国。但是日本政府考虑到长久占领中国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更需要有一批所谓的“日中亲善”的新分子,因此通过种种举措蛊惑或者强制伪政权继续派遣留学生。由此出现了抗战后中国留日学生连续不断的独特现象。

那么,日本政府为了达到它的目的,到底采取了什么的举措呢?

01 极力控制选拔官派赴日学生的权力

1923年3月,日本国会决定把中国交付的庚子赔款的一部分拿来资助中国留日学生。1924年3月,当时的北京政府就利用日本退还的部分退款决定每年资助320名赴日留学的学生。1937年9月,国民政府在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的情况下,决定不再向日本交付庚子赔款,并把这些钱存在英国汇丰银行内。日本军部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宁愿每年贴100-300万日元也要保证每年中国留日学生的数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汇丰银行上海分行

为了达到控制选拔官派赴日留学生的目的,日本政府还把选拔留学生的权力全部移交到各地的日本驻华使馆里。随着中国各地的伪政权相继建立,1938年4月23日,明令由伪满驻日大使馆、伪中华民国政府或其驻日大使馆、伪蒙疆联合委员会及其驻日代表等机构推荐留日学生。表面上看起来伪政权有选派权,实际上大权全由各地的日本驻华使馆掌握,伪政权仅仅充当跑腿人的角色。

1926年前后,日本政府看不惯当时中国政府按地域划拨留日学生数额的办法,认为这种做法导致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因为本省份额有限无法留学的弊端。但是1937年后,随着日军占领的地域越来越大,日本政府想要在每个地方都培植一批亲日分子。于是在1939年9月18日,外务省再次同意“自次年开始将外务省选拔留学生名额按地域进行划分。

02 大力接收自费赴日留学的学生

毕竟官派名额实在有限,日本政府即使想要大量培植自己的亲日分子,也无法继续扩大资助资金。于是日本政府将目标瞄向了沦陷地区的自费生们。沦陷地区的学生由于日伪的监控,既不能到欧美留学,也不能去大后方完成学业,为了能够逃离沦陷区的白色恐怖,许多学生愿意自费赴日留学。1938年到1943年,沦陷区的留日学生平均每年多达2540人。

图:抗战时期日本驻上海领事馆

这些自费留学生家境一般殷实。当时有人对伪满洲国的留日学生做过一个统计,发现75%的学生都来自商人、士绅地主家庭。日本政府认为如果大力接受这些学生赴日留学,就可以借机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亲日分子,因为这些学生出身在大的家族,在当地颇有影响,日本的这种意图表现的非常明显。例如日本政府在伪蒙疆政权选拔留日学生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家庭出身。

当然,日本政府鼓励中国学生自费留日,还因为这不会给政府增加额外的负担,且还可以保证有一笔相当可观的学费收入。比如,1938年,一个在华的日本官员要介绍河北学生刘秉信去日本矿山专门学校学习,校长直接问“他能否支付学费”,当日本官员表明刘秉信“资产10万日元左右”时,才同意让刘秉信入学。

03 积极改善留学生的教育环境

日本政府为了给“大东亚新秩序”培养“协力者”,还真是挖空心思,表现地非常卖力和认真。为了达到目的,日本政府积极监督检查留日学生的学业成绩、改进留日学生教育基础设施,资助有利于所谓“日中亲善”的留学活动、改善留日学生生活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伪蒙疆委员会办公地

为了提高留日学生的教育质量,日本政府经常在各高校对留日学生的成绩进行调查。1938年3月9日,文化事业部官员约谈东京23座高校的校长,要求向该部汇报中国留日学生1937年的学业成绩。这种定期检查制,可以有效控制留日学生接受日本政府和有关学校的教育安排。

在改善中国留日学生的教育环境方面,日本政府也是下了大力气。1938年5月11日,日本政府专门设立留学生教育部,对中国留学生采取“入学指导、经常视察等积极措施,以防止 留学生相关工作的遗漏。”1939年7月12日,东京工业大学校长认为“协助建设新中国而欲入本校者日多,为他们提供便利乃是兴亚国策的紧要事情”向文化事业部官员提出扩充该校教育设施的计划,最终获得外务省的大力支持。

图:东京工业大学

虽然日本政府想要极力网络一批中日亲善分子,但除了培养了一些出任低级职务的汉奸特务外,多数留学生并没有为日所用。这样的结果也着实日本政府大跌眼镜了。

参考资料:

1、王奇生:《沦陷区伪政权下的留日教育》,《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2期。

2、徐子侠:《日伪统治下的华北留日教育》,《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5期。

3、徐志民:《日本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历史研究》,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