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凯迪

1938年春,中国军队以伤亡2万余人的代价,成功地挫败了日军精锐部队第5、第10师团对台儿庄地区的进攻,歼敌1万余人,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台儿庄大捷。这段令人慷慨激昂的记载是我们从初中时代就熟记的著名历史片段。然而,很多人忽略的是,在这场我们自诩的胜利之后的一个月之后,胜利的国民党大军便全线撤退。

图/台儿庄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日军的迅速行动

日军在台儿庄地区的失败,使其清醒地认识到徐州附近集结着中国的精锐部队。日本军方高层立刻改变了之前轻军冒进的策略,决定出动重兵对徐州附近的中国军队主力进行围歼。此时国民党军队尽管取得了战争胜利,但是实际上依旧是以29万对战5万取得的艰苦胜利。面对敌人的大规模合围,国民党军队必须实行快速转移,从而保存有生力量。

图/台儿庄战役后日军迅速南北围攻

02 狂妄的国军领袖们

然而,当时的国民党当局却有一部分人盲目乐观,乃至于把台儿庄之战比作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坦能堡战役,是一场足以媲美当年德军绞杀俄国大军的经典会战,“速胜论”随之抬头。

获得强大信心的蒋介石下达宣传政策纲要,李宗仁下达训令:“因为日军在山东省南部中部及江南地区再三惨败,日本国内有政变的迹象..........应深深认识敌军目前正在困境中......”。这种超级乐观的战略估计完全没有把此战实际只消灭一万余日军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须知这点伤亡对于拥有上百万军队的日本军队而言只不过是一次小擦伤而已。

图/日军师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的思想主导下,国民党高层居然企图毕其功于一役,遂将大批精锐部队调集徐州地区,并将胡宗南、黄杰、桂永清、俞济时、宋希镰等中央军主力部队放在豫东的商丘一线,作为徐州的后援力量,摆出了与敌决一雌雄的架势,这种近乎于疯狂的豪赌几乎将国民党的大部分家底全部抖搂出来,给了日本人一举歼灭的绝佳机会,然而当时的国民党当局却对此迟迟没有发觉,兀自做着一战定乾坤的美梦。

03 仓皇出逃

当时的徐州方面,汇集了包括原由部队在内的国民党近六十万大军。事实上,国民党大军数十万人于徐州一带平原地区之内,正是敌方机械化部队和空军的最好对象。放弃机动有利地形而与敌人打重兵会战的阵地战,蒋介石在北京与淞沪吃过的苦头,似乎仍然没有吸取教训。

看到中国军队的急于求胜之心后,5月上旬,日军加紧实施迁回徐州后方的战略计划,北面由济宁、菏泽南下,南面由怀远向北推进,企图以南北钳形迁回在徐州以西截断陇海路,彻底包围徐州以东鲁南地区的数十万中国军队。

图/李宗仁与蒋介石(左一二)

所幸,在日军步步紧逼的当口,蒋介石亲自飞抵郑州,在得知形势后严令李宗仁撤军,而李宗仁在发现一带的后路被封死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战略失误,匆忙组织各军击破淮北、鲁西方面的敌人,再对鲁南转移攻势,在付出了重大代价后将主力部队撤至豫皖边山区,从而避免了一场大灾难的发生。

砀山

国民党从4月中旬的台儿庄大捷到5月中旬的仓皇撤退,其间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大胜就险些酿成大败,这不仅仅反映出中日之间军事实力的悬殊差距,更体现出国民党高层对于时局判断的盲目性与巨大战略失误。

参考文献:

1.林治波:《台儿庄大捷后盲目决战谁担其咎?》,《军事历史》

2.李侃: 《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