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一位 YouTuber 的视频里看到一则有趣的广告:赞助商是某眼镜品牌,这位博主介绍道,该品牌下的某系列是由某位女星设计的,“旨在为女性提供更自信,更忠于自我的新形象”。熟悉消费主义那一套论述的人听到这,估计都会心一笑:什么算是“新”形象呢?事实上,什么算是更自信、更忠于自我呢?又为什么要更加自信呢?这一切都不过是消费主义制造出的新故事,为了让你掏腰包罢了。

此眼镜品牌的讲故事技巧太小学鸡了。类似的玩法,已经可以被玩到很高超。品牌将自己和某些价值观相绑定,例如多元的身材审美、环境保护、平等贸易,以此吸引对此买账的用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趣的是,诸如此类的价值观,绝大多数的核心是反消费主义的。最直观的比如环保,要实现环保,本质上是减少消费,重复利用,尤其是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影响大的产品:比如肉、牛仔裤、化妆品等。然而,这类品牌的诞生与兴起,本质上却又依托于消费主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反消费主义,或者说对消费主义的思考,和消费主义行为之间并不划等号。一个快递小哥或打工妹,可能完全被商家的论述攻陷,他们的购买可能完全基于即时满足、娱乐、或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幻觉里,但从行为上,他们可能是最不消费主义的一群人——因为他们没有资本过度消费。他们不会有买了但不用的耳机、手机或电脑,也不会在苹果发布会后马上买新款、闲置可能刚购入半年的旧款。

相反,这些基于PC正确价值观的品牌,反而利用了消费主义最核心的元素:符号联想。你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吗?你是一个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吗?那你应该对环境问题有思考,进而购买我们的产品——对于中上阶层来说,消费是体系性的东西。背后的联想符号,才是消费主义最狡猾的部分 。符号构建出一个体系,这才是消费主义。

事实上,许多品牌因为在生产过程中未使用某些降低成本、扩大规模的生产方式,而使成本增加,进而使价格增高,导致此类品牌通常只有“有钱人”才消费得起,进而成为身份的标识——就此,完全沦陷于消费主义导向的论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我们还会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另一群人,因为不属于“PC正确”品牌的用户群,对于此类身份标识不仅不买账,可能还会产生反感,并且进而对背后的价值观产生不认同。比如,认为人造肉就是个笑话,不好吃,进而认为环境问题是政客的阴谋论,全球变暖是胡说八道……等等。

还有一类自欺欺人型的目标用户:看似是基于反消费主义的态度选择这类品牌,其实只是为了在满足自己物欲时,能有一两个借口聊以自慰——有点像吃薯条,非说土豆是蔬菜所以这是沙拉。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才是反消费主义的核心?我们当然应该在意商品的来源、公平、对环境影响等等因素,当然应该对繁复的包装嗤之以鼻,对品牌溢价不屑一顾,但归根结底,恐怕还是回到“过量购买”本身。

处于消费主义深水区的我,恐怕无法不用阴谋论的眼光去看周围一切宣讲。但恐怕 ,无论商家怎么说,只要人们还对各种能用于“标签”他人的符号联想抵抗无能,就永远无法摆脱消费主义的圈套。

只有当整个符号的意义改变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改变。

推荐一波涨智商好文

来自犀牛 Lewi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艺 连 萌 我 们 终 将 改 变 潮 水 的 方 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