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看来,在浩如繁星的中华文明史上,刘备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短期小主,他的经历实在不足以引发后世的关注!可偏偏与他相关的这段历史却超越诸多盛世名君!不奇怪,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数不清的评说、感慨、议论。

在民国年间产生了一部颇具影响的著作——《厚黑学》,其中刘备被奉为厚脸皮的最高代表。今人看来,貌似这部作品视角独特,其实不过是悲观人生的黑暗呓语。若据此书来认知昭烈帝刘备,荒唐至极!不值一提。

更早一些时候,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在读罢刘备托孤后说:三国时期的人啊,都虚伪,昭烈尤是。他是康熙大帝,后人皆谓帝王最懂帝王心,康熙皇帝说的自然错不了。

再往前、往后,数不胜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刘备托孤究竟咋回事?我们慢慢来分析。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行将就木的老皇帝,竟然和儿子说了这么一段话,教导新皇帝好好做人从小处着眼。若这是普通家庭中的父亲临终交代,正常!而在帝王家就不正常了。奇怪吗?

奇怪!因为,通常这种时候,老皇帝会为巩固新皇帝未来的地位再出最后一把力,或是消除不安定因素。比如,汉武帝为了幼子顺利继承大统,赐死了美丽小娇娘;又比如,康熙帝传位给雍正,专门在诏书中写明:四皇子胤禛最像我,是最有能力管理大清王朝的明君……

也不奇怪!因为刘备清楚他留下的蜀汉王国不过是个乱摊子,更清楚他那算不上大英雄的儿子,无力应对险象环生的当世格局。

让儿子时时刻刻做个老好人,是帮助儿子立于乱世的最佳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所以,精明的刘备如是教导儿子。天知道,这句话成了后世箴言,想来在刘备的意料之外。

毫不夸张地说,刘备与诸葛亮堪称君臣典范。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先帝在世时不把我当个小把戏,经常到我的茅草屋里与我促膝谈心,多次邀请我出山为其效力,这才让我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这段文字记录了他们相识相知的开始。

后来,刘备在前攻城拔地,诸葛亮在后管理地方,组织军需粮草,招募士卒,训练军队,保障刘备的战争需求,终得以建立蜀汉天下。他们之间的交往历经磨难,君信任臣,臣忠于君。

同时不可否认,在识人之明上刘备更甚诸葛亮一筹。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段文字最让后人费解了。因为,刘备是上古的尧帝吗?又或是他想效仿尧帝禅位与舜?当然不是。既然不是,就理所当然的存在各种解读,通常的解读是虚伪、试探甚至恶毒之类的贬义。

这个话题,暂且搁下,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中国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广泛认定为五千年前。客观的说,没那么早。以我的见识,春秋战国是华夏文明真正完善的酝酿时期,直到大汉王朝的建立,华夏文明才步入壮大成熟。

东汉末期是一个危险的历史时期,套用孔夫子的话——近乎“礼坏乐崩”了,这个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第一次经历灾难检验的历史时期。

结果都知道,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轻松渡过了难关;若不然,当今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皆不复存在了!

诸葛亮之所以伟大,并不是他善于“借东风”、“七擒孟获”,而是他在这个近乎礼坏乐崩的时期,坚守华夏文明之道——做人忠君爱民、做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点,刘备自然心里门儿清了。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为什么要说这么一段话呢?

很简单,原因有二:

一、告诉诸葛亮,我信任你到骨髓里。对值得信任的人表明信任,也是加强信任的一种手段——不会辜负信任。

二、警告蜀汉王朝的其他利益集团,诸葛亮是我刘备最可信赖的能人,我的天下都可以白白送与他,你们必须服从他的领导。稳固诸葛亮的领导地位。

当然,刘备让儿子以父亲的礼仪对待诸葛亮,到显现出临终前的害怕了。这种害怕、担心是莫名的,不可避免的。让儿子认了干爸爸,诸葛亮总不至于真正夺了干儿子的江山吧!

最后,在这里理解一下康熙帝的评论。康熙皇帝处在后金文明与汉文明融合的时期,他很难理解三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祭拜孔子更多是出于统治汉人天下的需要,而非对文明的深刻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