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节目本身并没有在女性议题上做任何努力,而是在靠这些女性自己的故事和衍生的话题来卖热度。

逆水行舟和乘风破浪是需要船只的,不是把女性放回到充满敌意和偏见的海洋里,等她们自己挣扎上岸。

已经持续推广了一个月的《乘风破浪的姐姐》终于开播了。

一档聚焦30+女性的节目出现在市面上,实在难能可贵。对于节目本身,众多备受关注的女明星,一个女团选秀的残酷机制,噱头也够足。节目播出后,市面上的叫好声几乎一边倒,“姐姐”们精彩、有趣的表现疯狂吸粉,她们的突破和成长也打动了人。

但节目不能只靠姐姐们表现、观众们意淫,回到节目制作上,其实是非常让人困惑的:

黄晓明一边想把节目变成“妈妈咪呀”,不断强调降低标准,“(评委们)你们要知道她们只是女演员,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她们有些人都是孩子的妈妈了”,一边却对着性感婀娜的金晨露出男性凝视的表情;

杜华的评分标准看似飘忽不定,实际上还是指向了“年轻、漂亮、有人气”;女团男团节目的时候,也没看到solo歌手被评低分,大家先做的是能力评级,而第一期节目我们看到的,却是评委们对“姐姐”们能否成团已经有了预设;

更甚者,被大家喜欢的“直率”女明星张雨绮,无视规则,利用自己的权力和脾气来逼别人换歌给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很多“姐姐”们精彩而有才华,但一个标准如此保守、以同情关怀的视角看待成熟女性、并且喜欢宣扬权力碾压或者某种宫斗叙事的节目,真的是大家期待的“重新出发”吗?

一个备受女性观众期待的节目,却还要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去忍受这么多负面的感受,这样的节目制作的目的是什么?

力图收编“主妇”的心,

却向她们灌输保守的社会信息

当然会有人说,上述评论和批判把节目的标准定太高了,毕竟这是芒果台的主流节目云云。但即使从节目制作的角度,一个讲不好故事的节目,一个模糊而分裂的节目,也着实让人失望。

其实从选歌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无论是《我是一只小小鸟》、《粉红色的回忆》,还是《兰花草》,节目组试图用上个年代的记忆去召唤高年龄层的观众,再加上中间植入广告的“优思明”事件,其他植入品牌也是”贵妇霜“、奶粉、购房软件等等,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实际上这个节目还是想收编“主妇们”和“人妻们”。

优思明广告中明确地表达了,期待女性把自己服避孕药来承担避孕的工作,当作一种核心竞争力,其厌女的成分不证自明。

节目组要给主妇们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所有的艰辛你都要自己吞下,在作为妈妈和妻子之余,你必须特别努力,才能绽放”。

一个表面上关怀女性的节目,不体谅女性的身体疼痛和疲惫,还把这种在辛苦中“坦荡”的休息视为一种真性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宁静在节目中犯困

当然了,节目拿唱跳女团作为终极目标,还是在对女性说:你必须像年轻漂亮的她们一样,才能重新开始。

这不是什么重新出发,这是把试图姐姐重新变成少女,是回炉再造。

但是观众真的还是以前那批观众吗?

抛开微博用户本身的年龄分布不谈,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年轻女性早就可以欣赏成熟女性的魅力了。年轻的观众,当然喜欢这些到了一定阶段想挑战自己的女性,同时也能承担对方暴露的脆弱。

她们想看到“姐姐”们更自我接纳,说出她们接受不了的事情,或者没那么在意身材是否少女,或者抛掉过去的舒适区,给自己重新一个青春期,但是节目组讨好观众的方式,仍然在用男性凝视和“妈妈咪呀”的逻辑:

要么你就必须年轻漂亮坚强,要么你就要被自上而下的同情的目光关怀,整个节目的叙事逻辑就没有共情这件事。

这不是本该是一个陪伴类节目吗,为什么还是拒绝和观众真诚沟通呢?

你需要貌美、冻龄、有流量,

才有重新出发的资格?

观众的预期有一部分是,希望这是一个有严格训练的节目,同时也能打造出不同的女团标准,能让这些“姐姐”们本身的能量更大地爆发,而不是做成《跨界歌王》,也不是做成《创造101》(前者是提供了非常多舞台上的辅助来呈现明星的另一面,后者则是一个标准的训练过程)。

让姐姐重新出发,其实需要的就是在“节目提供辅助”和“特定标准的训练”之间的平衡。

整个节目的明星分布其实是非常不均匀的,自我探索型、复出型、寻找机会型、玩票型、大姐大空降型(可能还有内定型)。大家玩的也根本不是一个游戏。有些人只需要美美地跳跳舞,观众就挺喜欢了;有些人很努力观众也不一定买单。

但真正需要这个节目的女明星,恰恰是在主流市场被冷落,却有很多“真材实料”的才华和能力的人。

金晨、蓝盈莹这样的女孩,其实仍然在女明星的黄金年龄,本身的综合素质也很好,体力和困难和40+是不一样的,还记得海清们说自己成熟之后接不到任何合适角色了吗?对于金晨们,这个节目实际上是自我挑战。

但是像是阿朵、郁可唯、张含韵、袁永琳、丁当等等,她们确实是已经过气,或者一直不温不火的女明星,那重新提供一个更多元的舞台,去拓展她们本身的能力就更加重要。

孟佳和王霏霏就比较单纯,完全是有节目就多曝光,她们能力上没有什么困难,需要的是曝光。

而像张雨绮、刘芸、王丽坤这类,就很具有玩票儿性质。这也大概是为什么,她们能在选歌时做出那种逼宫的事情吧,她们本可以承担那个不自信的、焦虑的、摇摆不定的女性要如何面对压力的部分,但显然节目组给了她们很多特权。

当然最具争议的还是黄圣依,她虽然也是开全麦唱歌,但是音准和气息都乱到不行。即便如此,杜华还是给了很高的分数。可能在杜华的心里,最终出道的就应该是虽然30+,但看起来仍然是少女的女团。

那做着个节目的意义在哪儿呢?

这和节目组“这个女团标准是在过程中不断确定的”的承诺,完全截然相反。

节目组后期很聪明地,把杜华对女团的标准旁边写上“仅代表杜华女士个人观点”,虽然弹幕一直在开玩笑说这是节目组的求生欲,但是这种行为就纯属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评审是节目组自己选的,你没和她聊过就让她来做节目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何况,杜华的评分占四分之一,是可以很大程度决定选手去留的。此外,她还在选歌的环节点名许飞,希望她从舞蹈组出来去唱歌。在杜华眼里,一个创作歌手想要跳舞的念头,是比不上一个漂亮女明星害怕唱歌的念头的。这是什么清朝的僵尸逻辑。

如果重新出发的平台,本身就是一个不同公平的、梯度明确的起跑线,那观众也无法看到团队组成之后,相互担当和克服困难的部分了,因为需要克服更多困难的,永远是那些流量又少,又不太符合主流审美的人,而节目组并没有给这些人提供任何辅助去实现更好的舞台。

作为一个流量和资源倾注的节目,起码应该做到自己承诺的责任,动摇规则,重塑审美,给这些女性更多发展空间。

蜻蜓点水的成长叙事,

女性困境的失语

第一期到后面的逼宫和撕逼挺让人失望的,节目组显然也在放大这件事。

当然,不排除那些就喜欢看现代宫斗戏的人。但对我而言,女性之间的小团体和相互倾轧的故事,更像是男权社会的文化建构,而不是她们本身的生活逻辑。女性之间相互猜忌,便无法培养出长久的战友一般的友谊,便一直没有力量形成同盟,去突破那些无形的网。

图源微博@宁静

因此,我并不想看撕逼,我想看到的是女性的相互鼓励、彼此对困境的共情和砥砺前行。

一众女明星看到李斯丹妮帅气的舞台表现后在后台尖叫;伊能静在看到,张雨绮和王丽坤都不敢唱歌,又在和杜华一起逼宫《艾瑞巴蒂》组的女孩时,主动说你们来吧不难的,我带你们唱;到最后吴昕出场的时候,虽然动作和演唱还是不太合格,但是她的自信和自在,可能是这么多年的主持生涯里都没有的……

这些真实的欣赏、陪伴和鼓励,才是观众希望看到的。

虽然节目组做了很多关于“姐姐”们为什么来的采访,但成长线还是比较失焦的:

比如张含韵、金莎,一直被当作可爱的女性,她们最后的舞台呈现也没什么真的突破;而阿朵、丁当这样需要复出和重新抢夺市场的30+女性,评委并没有给她们空间,反而说,这不适合女团。如果这个情况在隔壁,八成是给一个A,然后让她们再编曲编舞来做演出,怎么20出头可以被当成“特别的”,到了30+,却被视为某种固执和无法改变了?

一定很多人说,“你想那么多干什么,你还期待芒果台给你一个真的女性节目吗”,这种自己吃屎还让别人陪着吃的想法我就不评论了。

但是这些期待的落空,也意味着节目组漏掉了潜在的市场,如果一个节目能够真的面对女性的困境,而不是把她们套在一个个固定的议题标签里,何乐而不为呢?

女明星讨论自己害怕过气,接不到角色,在乎网络的评价,被婚姻和爱情绑架,被母职的期待束缚,在影视剧刻板(甚至是性别歧视)的剧情面前没有话语权,或者是讨论逐渐从抑郁中恢复,跨越身材和年龄的焦虑重新发现由内而生的性感,讨论产后的困难,想要恢复工作的时候家庭的阻力等等,这些议题虽然是暴露脆弱和矛盾的,但是也同样充满了力量感,作为一个30+的女性节目,真正触及女性的困难,并提供更包容开放的环境和讨论,难道不是本身应该有的职责吗?

海陆的一句话通过剪辑效果成为了“冒犯之语”

直率、slay,

和撒泼、发脾气是不同的

观众对“女团选秀”和“姐姐”们本来的期待,无外乎就是想看统一的、公平的竞争标准下,大家共克时艰,不同年龄和处境的女性同时焕发出自身的魅力,打破主流的偏见和期待。我们也可以从节目后讨论比较多的一些片段里,看到市场对说真话的、直面问题的、具有反抗性的女性icon的如饥似渴。

这样的如饥似渴,却被附着在一些错的对象身上,比如宁静、张雨绮。

我们期待的节目本来是打破权力阶层和叙事,但是这两位的表现,其实还是在滥用自己的特权。

虽然杜华让人厌烦,但是宁静在回应她的几个提问时那种“混不吝”的态度,并不是在尊重竞争的基础上的一个反驳,而是在顾左右而言它,避免和节目产生真正的冲突。

比如杜华问她是否要跳舞,她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没有,还在很疲惫的时候发出很大声音抱怨(但没有解决问题)。宁静非常知道自己的地位和特权,并且在节目里,她可以一直利用这一点,这样的行为却被解读为直率和气场,实则是有很大偏差的。

张雨绮也同理,虽然换了经纪团队后,她没有之前那种很拧巴的想说又不能说的感觉了,也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焦虑、紧张和不确定,这些都挺纯真可爱的。但是到选歌的环节,这样的直接变成了压迫性的行为。

选歌是按照分数排的,这是一个硬性的规定,当她带着王丽坤站在《艾瑞巴蒂》组面前,对选手们进行情感绑架时,这并不是“真”的一部分,也不是暴露脆弱,而是“我弱我有理”,仍然是对规则的蔑视和对其他选手的不尊重。

而这样的行为,被转译到舆论上会是怎样的效果呢——“你只有掌握压倒性的权力的时候,才能和别人不一样”。

表面上是“直接”,是“怼人”,实际上还是在说:她们是少数的特殊的几个可以被优待的人,你们其他人只能努力。

这也是为什么,麦克风和监听出了这么多问题,几个姐姐都忍下去了,黄圣依可以在节目组已经铺上垫乐的情况下,直接冷面叫停,一脸嫌弃地说,“等一下,停,这个里面的声音太大了”。

总的来说,《乘风破浪的姐姐》虽然提供了很多喜闻乐见的女性成长的故事,也让很多才华横溢的“姐姐”们被看到,但是节目本身并没有在女性议题上做任何努力,而是在靠这些女性自己的故事和衍生的话题来卖热度。

这样带来的观看体验是非常差的。无论杜华的问题是否是节目组的“剧本”,明明可以在节目里纠正的偏见,却任由其发展,并且给重新出发的姐姐们带来很多本可避免的阻碍;同时作为一个选秀节目,也没有建立起一个较为公平的,且有核心标准的空间,更没有提供多元的审美和感受。

我反对将综艺节目作为“只是玩,图个乐罢了”,因为综艺节目的媒介性质和流量,其对重塑社会文化讨论空间,重新看待公共议题有很多潜力和责任,而对一个节目的批判也不是在败兴或者是鸡蛋里挑骨头,我们必须考虑到一个节目被推送到不同受众面前会产生什么效果。

也许你是一个可以自己挑拣着看,去找到触动和激发自己力量的“姐姐”的人,但是还有很多与你不同的人,她们听闻这样的故事,看到这样的标准,会信以为真,我们不能纵容这样虚假的关怀蔓延。

如果我们真的关心所有的女性,就要把节目放置在整个社会文化的洪流中讨论。逆水行舟和乘风破浪是需要船只的,不是把女性放回到充满敌意和偏见的海洋里,等她们自己挣扎上岸。

节目本可以提供更多。

这不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这就是一道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