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辽足为何会死去?

中国足球从建国后的专业化足球,到九十年代开始尝试职业化都不太成功,足球项目搞举国体制到底适不适合中国国情?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答案视乎是否定的,举国体制不是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吗?然而如何制定出正确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政策,符合体育项目运动规律的政策才是改革设计者们需要深思的。

职业化改革离不开与社会发展的步调协调的问题,原来计划体制时代,足球的基础起码有体校支撑,取消编制后足球人才的基础如何保障?完全靠社会化?风一阵火一阵的市场又有什么长期发展的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辽足的职业化是在辽足的一个阵痛期下进行的,93年足球职业化被推到改革的风口,开弓没有回头箭,大连也要成立职业队,辽足有部分队员回大连,95年从甲A降级,年底最后一天辽宁足球俱乐部成立,体育局把辽足交给来自北京的张桐坡管理,辽足的职业化之路蹒跚起步。

辽宁足球的管理者一开始就对足球职业化的认识不够充分,职业化不仅仅是把足球推给商人,让商人化缘来养活球队,而应该是让球队作为主体,在一座城市扎下根,让足球与城市发展,与生活在这里的人成为一体,创造价值,与城市和市民共同成长!

足协的管理者曾去日本考察J联赛的职业化经验,学了些皮毛并未学到实质,以至于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改革方向没错,却走向了伪职业化的歧路,体育局在俱乐部中入有虚拟股份,靠俱乐部的持有人拉赞助、拉广告生存,有奶就是娘,球队成了商人手里的商品,辽足的生存与发展维系在俱乐部的持有人的眼光与胸怀上,很多足球资始人目光多是短浅的,就想如何利用球队换来更多的金钱,根本不会考虑球队长远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储备。而体育局对球队又拥有实际的管理权,貌似一个在婆婆治下任人支使的小媳妇,球队并没有真正职业化,2003年职业化改革近十年,辽足差点被卖到外地,最终由体育局出面勉强保住球队回归辽宁,通过这近十年的曲折,辽足本来具有的人才资源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受各种欠薪、冠名的困扰,辽足四处漂泊的尴尬已证明辽足的职业化之路并不成功,而辽足没有名节的根源在于其没有自主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营主体!

一个足球俱乐部不能没有根基,他赖以生存的根据地,就像万物都离不开水和空气一样,而辽足四处漂泊的根源又在哪?以为回到辽宁就不会跑了,不会死了吗?

辽足俱乐部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本身可以生存下来,即使是在金元足球笼罩下的中国足坛,因为辽足既是受害者也是受益者,辽足这些年一直在卖血,而且价格很高,就像在高位抛出的股票,辽足是中国足坛少有的有钱人,但钱却不在辽足手上,辽足球员连工资都被欠着,钱哪去了不得而知,这也说明辽足的伪职业化,企业没有自主权,赚了钱都不知道谁拿去了,这样的“企业”不死才怪!

最后辽足还是死了,是因为那几名不愿在虚假的工资领取单上签字的球员吗?是没有人和企业来弥补宏运拖欠的七千多万欠款吗?是因为辽宁经济不行吗?

辽足之死在于其没有真正的职业化,一个把持着球队,却不能担保球队管理职责的拥有者,辽足俱乐部并没有自主的经营权,一个命运把握在别人手里的企业随时都可能结束,也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谁会愿意与一个没有信誉没有担当的企业合作呢?辽足到最后一元转让都没人理会,从万众瞩目的英雄到不值一钱的烂摊子,没人负责!

辽足是一个符号,是辽宁人民精神的象征,谁也拿不走,除了辽宁人民谁都不能据为己有,他的传承历史说了算,辽足球迷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