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9 战略选择

文|寒山忆雪

1643年的上半年,李自成和张献忠都很忙。

李自成忙着火并其他股东、筹建政府、招募饥民种田,还有称王。

张献忠忙着打黄冈、打汉口、打武昌、扩充队伍、筹建政府,当然了,也还有称王。

等李自成在襄阳忙的差不多来,回过头来,准备搞定武汉的时候才发现,张献忠已经抢先一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占了武昌?没关系,你老张前年来投奔我,借走了五百骑兵,去东南发财,打的是我老李的旗号,你现在占了武昌,不就等于我老李占了武昌么。

可是,你老张居然称王了。

不认我这个老大了,那可不行。

李自成派了个使者,去了武昌,给张献忠道喜,祝贺他称王。

张献忠很开心。前年落魄的时候,老李差点弄死他,但是在4年前,老李落魄的时候,张献忠不也想着吞并老李么?这么一想,张献忠释怀了,老李这个人还不错嘛,我称王了,他没说啥,还来祝贺我。

然后,使者就把李自成写给张献忠的信拿出来了。

“老回回已降,曹操辈诛死,行即汝矣。”

马守应已经跟我混了,罗汝才已经找高闯王报道去了,马上就到你了。

张献忠气的眼睛都绿了。

可是没办法呀。

李自成现在的地盘,是大半个河南加大半个湖北,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手底下有接近1000万百姓,有超过20万军队,其中经历过两年以上战斗经验的老兵精兵,将近10万人。

再看看自己的地盘,只有黄冈、武汉这一片,面积还不到3万平方公里,手底下的百姓只有一百多万,刚扩充的军队只有几万人,里面能打的精兵老兵,只有几千人。

李自成动动手指头,张献忠就要塌一层皮。

幸运的是,李自成并没有朝张献忠动动手指头。

没动手指头的原因是,夏天到了。

要知道,武汉可是四大火炉之一,农历六七月大暑天那威力绝不是盖的。

这个季节,最好的活动就是在家歇着。你说李自成要是在这个时候把军队拉出来,那些士兵在三伏天里穿着厚重的铠甲,还带棉的,那不是脑子有问题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时候,只怕武昌城墙还没摸到,大家就都集体中暑完球了。

所以就算要弄张献忠,也要等着两个月后,秋高气爽的季节。

不过李自成没动张献忠还有另一个原因,他要考虑,下一步要怎么走。

如果把大明帝国比喻成一个人的话,北京无疑是他的脑子,九边重镇比较像他的拳脚,中原腹地有点类似于他的心肺,而江南财富重地,看来就是他的饭碗了。

李自成现在压在了明廷的心肺上。

如果是长期压着的话,明廷就会慢慢窒息而死。但是现在李自成只是刚刚占了中原腹地,明廷还没到窒息的时候,他还有能力挥动拳脚,来处理李自成这个大麻烦。

明廷现在还比较能打的拳脚,大概还剩四个。三个边军,吴三桂为代表的辽西军、姜瓖为代表的宣大军、孙传庭为代表的西北军,一个内地军,左良玉。

辽西军和宣大军走不开。

因为前年八月,明军和清军在辽西来了一场重量级的擂台赛,明军十三万精兵,损失大半,苦撑了大半年,到去年四五月份,洪承畴丢了,锦州也丢了。

到去年秋冬季节,就在李自成迎战孙传庭、南下进攻湖北的时候,清军又一次突破了长城,进了河北烧杀抢掠。

这一次,领头的是阿巴泰,多尔衮的七哥,黄台吉的七弟。他带了三四万清军,从北京密云境内的黄崖口入关,绕过北京不打,专门攻打三四线城市和农村。他们一路从河北杀到山东,山东的济宁、淄博、潍坊、青岛、烟台、临沂(当时分别叫兖州、青州、登州、莱州、胶州、沂州)通通遭殃了。甚至苏北的连云港,当时叫海州,也遭到的清军的烧杀抢掠。

这一番烧杀抢掠下来,清军攻破了八十八座三四线城市,另外还有六个被迫投降的城市。一共抓了三十六万壮劳力,全部俘虏到辽东去当种田的包衣家奴。另外还抢劫了一万两千两黄金,二百二十万两白银。

不要小看这三十六万人口,当时整个山东的人口也就才六七百万。这只是俘虏的人口,杀掉的更是不知道有多少,因为钱财粮食被抢走、房子被烧掉而冻死的饿死的,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再加上前两次入关烧杀抢掠,整个山东河北,在清寇的铁蹄下,已经变成了人间地狱。

对于崇祯来讲,晋北和辽西这两个大军团,虽然保卫不了华北百姓的安全,但是暂时保住北京,还是勉强凑合的。

既然辽东军和宣大军走不开,那么能用来对付内地造反大军的,只剩下孙传庭和左良玉了。

李自成集团在1643年的夏天,对下一步要怎么走的战略讨论,就是围绕孙传庭和左良玉这两个大军团来讨论的。

围绕这两大军团,大顺集团内部出现了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大顺集团的管家牛金星提出来的。

什么主张呢?

直捣北京城。

李自成笑了笑,心想,您老还是当好您的后勤大总管吧。

为啥李自成对牛金星的提议不屑一顾?

原因很简单,孙传庭在西边蹲着呢,左良玉在东边猫着呢,宣大军在北京西边等着,辽西军在北京东边等着,李自成去直捣北京?就不怕把自己捣死?

那么第二种意见就出来了,提出者,大顺集团的文化部兼教育部部长——杨永裕。

杨永裕的主张是,下江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南是大明的财税重地,整个帝国超过一半的赋税都来自江浙沪皖包邮区。

大顺集团现在就像一个压在大明胸腔上的大石头,压得大明快喘不过来气了,可他暂时还是能挥动拳脚来搬开石头的。

但咱们要是把包邮区给抢了,大明就没了饭碗,饿着肚子,还怎么来搬大石?

这个方案,乍看起来,简直是太好不过了。

而站在事后诸葛亮角度的我们,更会觉得这个方案,是教科书般的操作。

因为后面,李自成就因为没有选择这个方案,导致了南明朝廷在江南组建,导致了李自成在山海关输给了清军,更导致了后面一系列华夏沦亡的悲剧。

可是,在当时,这并不是什么特别好的主意。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现在的大顺集团,如果要选择金桂十月下江南,首先要打武昌的张献忠,打完张献忠,还要接着打九江的左良玉。

左良玉是李自成的手下败将,在李自成面前只有挨揍的份,张献忠又是左良玉的手下败将,在左良玉面前只有挨揍的份。

这样想的话,李自成真要动手,张献忠基本上就要残废,左良玉基本上也要重伤。

可军事不是加减法。

张献忠现在处在李自成和左良玉的夹缝当中,李自成出手,张献忠如果能很快投降还好,要是他孤注一掷,投降了左良玉,两个人联合起来,李自成就尴尬了。

能不能打过左良玉和张献忠的联合,李自成不敢保证。

更尴尬的是,要是李自成在东南面陷入僵局,西北的孙传庭就会趁机出动,攻打李自成的背后,李自成就腹背受敌了。

我们后人,开了上帝视角,当然会觉得,李自成暴揍左良玉和张献忠,还不是小菜一碟么。就算是左良玉和张献忠联合起来了,也不够李自成吃的呀。

可是在当时,处在当事人的位置,没有确切靠谱的信息,他们不可能未卜先知,也不可能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又完全充分的了解。

所以既然存在风险,李自成就得考虑,这个风险值不值得,有没有风险相对更小的选择。

还真有。

第三种意见,提出者,新加入大顺集团的军师,钟祥人顾君恩。

顾君恩的建议是,不取东南,取西北。

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不取东南,就可以与张献忠保持暂时的友好。这样,张献忠就可以挡在武昌,牵制左良玉,大顺集团的东南方向,暂时没有什么顾虑了。

东南无忧,大顺军才可以全力以赴,面对孙传庭这个最大的威胁,避免变成腹背受敌的尴尬局面。

与其把张献忠推给对手,不如把张献忠变成队友。

造反大军能生生不息,关键时候能互相照应,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那么,李自成真的就敲定了顾君恩的战略方案了吗?

要我说,其实还没有。

这么重大的议题,绝不是史书里记载的一场会议就能敲定的。

还要反复讨论,反复争吵,反复琢磨。

这一琢磨,就琢磨到农历八月份了。

按照阳历来算,已经是9月底10月初了,正是秋收的季节。李自成得到了两个可靠的消息。

张献忠离开武昌了。

左良玉占领武昌了。

作为陕西人,尤其还是陕西北部的陕北人,李自成和张献忠,以及他们的精锐老兵们,都不适应湖北夏天火炉一般的天气,大部分时间都躲在屋里面或者树荫下乘凉。

可是主要由湖北当地士兵组成的左良玉,就管不了这些了。再火炉的天气,左良玉部下的明军,也没闲着。

还在去年冬天时,左良玉一路从襄阳跑到武昌,再跑到江西九江,可他并没有停下来。就在张献忠出大别山,开始朝武昌进发的时候,左良玉又继续往东跑,跑到了安庆。

到了安庆之后,左良玉扬言说,要把士兵家属都安置到南京。

这意思等于就是说,老子以后就住在南京了,吃南京的,喝南京的。

这个行为,直接连崇祯皇帝都惊动了。

崇祯赶紧让纪委书记(都御史)李邦华携带诏书南下,让左良玉带兵返回湖北,抵抗李自成和张献忠。与此同时,又让安庆巡抚从九江当地的官库里,拿出了十五万两白银,作为左良玉的军费。

左良玉手底下的几万明军,每人分到了两三两银子,这场潜在的兵乱才被平息。

接下来,左良玉从安庆回到了九江,带着军队像蜗牛一样朝武昌走。

五月初一,汉口被张献忠占领。

五月中旬,武昌被张献忠占领,楚王被杀,扔到江里。

左良玉还是慢慢悠悠的走。

到六七月,三伏天到了,左良玉开始发力了。蕲州(蕲春)、蕲水(浠水)、黄州(黄冈),依次被明军占领,张献忠挑选失意文人委任的地方官,也都被左良玉杀掉了。

七月下旬,左良玉距离武昌城还有几十公里。

张献忠被左良玉打怕了,而且更主要的是,这一次,也依然打不过呀。

撤吧。

张献忠简单收拾了家当,带着所有军队,离开了武昌。

有人会说,我知道他去了哪里,他去了四川。

不不不,去四川嘛,是两年后的事情了。

这一次他去了哪里,我们以后再说。

八月初,左良玉回到了武昌。

得,李自成集团打算让张献忠在东南面牵制明军的想法,落空了。

落空就落空吧,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至少张献忠没有投降左良玉。

来的只有左良玉这个手下败将一支军队,李自成有信心分分钟灭了他。

可是左良玉的探子带回来的情报是,大顺军的主力已经不在湖北了。怎么回事呢?

原来,就在李自成准备南下,分分钟灭了左良玉,夺取武昌的时候,他又得到了第三个情报。

孙传庭出潼关,朝河南杀来了。

这样的话,之前的所谓战略讨论,大概都没用了吧。

迎战孙传庭,成了必须也是唯一的选择了。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

谢绝其他媒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