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纵观历史上改朝换代,诞生新的王朝,开国之君总是离不开一帮心腹亲信的辅佐。冲锋陷阵的猛将和运筹帷幄的谋士,一方面都不能少。

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皇帝。他从一个打杂的小和尚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到独自成为一支军队的首领,最终打下江山成为开国之君。

在他身边的众多有功之臣中,要论作用最大的,武将要数徐达,而文臣毫无疑问应该是被誉为明朝第一谋士的刘伯温。

民间广泛流传“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可见刘伯温有着非凡的能耐。

02

刘伯温本名刘基,浙江青田人。他从小聪慧过人,不仅理解能力强,记忆力也很惊人。传说他读书极快,能一目七行同时进行。他12岁就考中秀才,被称为神童。刘伯温博览群书,对于天文地理和兵法尤为爱好,并且潜心钻研,逐步精通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一天他在书店看到一本天文方面的书籍,于是站在店中翻阅。店主见这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如此专心认真,打算将书送给他。刘基却笑着谢绝说:“不瞒店家,我看了半日,这本书已经熟记在心。”

23岁时,刘伯温前往京城大都(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了进士。那时候的元朝,已经是朝政腐败,内乱不断。刘伯温等待候补实缺,在家闲居一待就是三年。后来他才被派到江西高安当了一个正八品的县丞。

刘伯温为人刚正不阿。在高安任上,他忠于职守,对当地那些欺压百姓的豪强恶霸和贪赃枉法的官吏坚决加以惩治。

刘伯温的仕途多舛,他前后当过20多年元朝的官,最高当过从五品的江浙行省掌管儒学的副提举,不过都是些没有实权,无足轻重的角色。反而因为他为人正直,不避强权,得罪了权贵而几次丢掉官职。

官场失意的刘伯温,曾经索性辞去官职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一同来到丹徒(镇江),在乡间的蛟溪书屋隐居了两年之久,以教书维持生活。

几年后,他在江浙省元帅府当差,因为人微言轻,还被无端指责,一怒之下再次弃官回到浙东家中,这年刘伯温已经47岁。

03

历史上往往是乱世出英雄。元朝末期的乱世,终于让博通经史,身怀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绝世之才的刘伯温得以一展雄图大略,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1360年经人推荐,在家闲居了两年的刘伯温与另外几位浙江名士宋濂、章溢和叶琛一起,被朱元璋请到应天府(南京),让他们辅佐自己。

在元末农民起义的大潮中,群雄蜂起,各自割据一方争夺地盘。此时,朱元璋地盘很小,只占据南京周边以及安徽东南部。

他的西边有陈友谅自称汉王,挟持着天完皇帝徐寿辉占据了江西﹑湖南和湖北一带,兵力最强。而东部是在苏州称王的张士诚,占据着富裕的江浙地区。北面则是在亳州称帝的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

这时朱元璋虽然拥兵十万,但名义上只是大宋国皇帝韩林儿手下的一名军事统帅。刘伯温面见朱元璋后,根据所处的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集中力量对其他割据势力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得到了采纳。

刘伯温提出,放下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的张士诚,首先对付最强大﹑最危险的敌人陈友谅。这一点也与朱元璋的想法一致。

恰好就在这年,陈友谅率领大军沿着长江东下,一举攻占了朱元璋的地盘当涂和采石。随即杀了徐寿辉,自己在采石称帝。

陈友谅早就想吞并朱元璋的地盘,他约张士诚从东西两边夹击应天,然后平分朱元璋的领地。

采石距离应天仅数十里之遥,朱元璋赶紧召集众将商量对策。面对陈友谅的嚣张气势,部下们议论纷纷。有的主张避其锋芒,逃到钟山去据守,有的直接劝朱元璋投降。

朱元璋见谋士刘伯温一言不发,将他单独留下询问计策。刘伯温说,凡是主张投降或者逃跑的人,应该统统杀掉,以免扰乱军心。

刘伯温向朱元璋分析,陈友谅虽然势力强大,但是他远道而来,而我军以逸待劳。再说他刚刚杀君自立,人心涣散。应该利用他目空一切的骄横心态,诱敌深入进行伏击,决一死战就可以将其打败。

朱元璋听后大喜,随后与刘伯温定下具体的破敌之计。此后,便有部将康茂才派人送信给老相识陈友谅,假装投靠愿意充当内应,将陈友谅的水军骗到南京西郊的江东桥,进入地势狭窄的伏击圈,双方在龙湾展开激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因为潮落,陈友谅的大船搁浅,丧失战舰数百艘,死伤官兵无数,陈友谅大败而逃。朱元璋的军队乘胜追击,接连收复采石和当涂,还乘胜攻占了安庆。龙湾之战让朱元璋转危为安,也为日后战胜陈友谅奠定了基础。

04

刘伯温投奔朱元璋当了军师后,运筹帷幄,克敌制胜,深得朱元璋信任,总是尊称他为先生。后来的一件事也让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谋略和预见所折服。

1363年二月,张士诚乘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之机,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安徽寿县),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

朱元璋想要出兵救援安丰城,却遭到刘伯温的反对。刘伯温认为安丰不值得去救援,因为一旦去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定会趁机发兵前来攻打,到时候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再说,韩林儿这个名义上的皇帝即使救出来,如何安置也是个棘手的问题。

朱元璋这次没有听先生的,他执意亲自率领大军前去援救安丰。此时吕珍已经攻下安丰,杀死了刘福通。朱元璋很快夺回安丰,救出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顿到南京旁边的滁州。

这期间,陈友谅那边果然不出刘伯温所料,他乘机亲率几十万大军围攻南昌,幸亏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坐镇孤城顽强坚守。危急之下,朱元璋匆忙召回徐达赶去救援。直到七月,朱元璋亲自统兵二十万进发江西,才解了南昌之围。

如果当时陈友谅直接率领水师攻打南京,后果将不堪设想。后来,朱元璋谈起这事也有些后怕地说:不听君言,几失计。

朱元璋起初并没有表现出打下江山当皇帝的愿望。刘伯温刚到南京时朱元璋还没有称王,而是拥戴皇帝韩林儿。刘伯温的提醒促成了他当皇帝坐江山的决心。

一次大年初一,将领们都奉朱元璋之命,对着中军帐内设下的韩林儿御座行叩拜大礼。刘伯温却无动于衷,朱元璋得知后问他为何如此。刘伯温直言:你就是取代元朝的真命天子,何必还要去侍奉他人?

05

朱元璋先是在鄱阳湖大战中击溃陈友谅,接着又消灭了张士诚和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1368年,终于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在此后的北伐中,占领大都,将蒙古势力赶出长城,结束了元朝98年的统治。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首先分封了36位功臣,其中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等6人封为公爵,汤和、傅友德、蓝玉等28人为侯爵。这些人多为朱元璋的淮西家乡故旧。

而功劳卓著,征战中朱元璋十分倚重,始终不离左右的军师刘伯温只排在末位,被封了一个伯爵,而且是薪俸最低的。与同为文臣谋士的李善长相比,爵位低了两等,240石的俸禄比李善长的4000石也差了许多。

刘伯温授予的官职是御史中丞。一次丞相李善长的亲信犯了法,刘伯温不管李善长的阻扰,依法将那人杀了。这让位高权重的李善长忌恨不已,便总在皇帝跟前诬陷诋毁刘伯温。

朱元璋不愿意让才能出众的刘伯温执政,但还是希望了解他对事情的看法。朱元璋猜忌心很重,担心开国重臣谋反。一次他找来刘伯温征询关于丞相人选的意见。

刘伯温首先否定了朱元璋换掉李善长的想法。他用房屋做比喻,认为朝廷换丞相好比房子换立柱,应该找到新的大树才行,不能权宜凑合。

对于皇帝提出的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他认为都不是适合当丞相的人选。同时他也坦言自己疾恶如仇,又没有耐心去处理繁杂事务,所以也不适合当丞相。

刘伯温口无遮拦毫无保留,分析得又十分准确到位,让朱元璋看到他与众不同的高明。可是对于疑心十足的朱元璋来说,未必会认为是一件好事。

61岁时刘伯温回到老家过起一段隐居的日子,回到京城后也没再过问政事。

1375年正月,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丞相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视,刘伯温服用按照御医开的药方煎的药后,肚子里好像有石块挤压,病情反而日益严重。不到3个月便去世了,享年65岁。

刘伯温的死因成了一个谜,胡惟庸与刘伯温是死对头人所共知,谅他不敢明目张胆地下毒。人们不得不怀疑这是朱元璋的安排。

刘伯温死后5年,朱元璋为了朱氏王朝的长治久安,开始大肆诛杀功臣宿将。首先开刀的就是丞相胡惟庸,他被以谋反罪名满门抄斩。而“毒害刘伯温”成了他的罪状之一。

胡惟庸案延续了10年之久,前后杀了3万多人,涉及数十家公侯大臣。连朱元璋的亲家李善长也作为胡惟庸党羽被处死了。

此后又有大将蓝玉以谋反罪被杀,惨遭剥皮。再次牵连数万人。至此,明朝开国时所封的功臣大多被诛灭,极少能够善终。

试想,足智多谋且料事如神的刘伯温如果没死,肯定也是逃不过后来劫难的。

=THE E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作者:眠眠,旅加华人,

《男人装》杂志专栏作者,

知乎历史科技类达人,豆瓣签约作者

著有新书《人类学+:科学的B面》,《破产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