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4 国之柱石

文|寒山忆雪

李自成第二次攻打开封的时候,崇祯皇帝朱由检重新启用了孙传庭。

在启用孙传庭之前,朱由检环顾一下全国。

业务能力还凑合的陈奇瑜、杨嗣昌,一个被处死了,一个自杀了。业务能力一般般的,比如傅宗龙,也在河南战场上把小命送掉了。

照这个趋势下去,正准备援救河南的汪乔年,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的。再派一个业务能力一般般的,无异于去河南送死。

思来想去,还是得明末三杰上。

哪三杰?业务能力最强的三大总督,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

不过,卢象升在四年前就已经战死在了河北抗清战场上,洪承畴已经被清军围困在辽西的松山城里,快小半年了,孙传庭也被关在了监狱里,关了快两年了。

孙传庭为什么会被关进监狱呢?

我们来简单看一下孙传庭的在大明朱氏集团里的职场履历。

孙传庭,字伯雅,代州振武卫人,长得很帅(仪表欣硕)。万历二十一年(1593)出生,比李自成大13岁。

代州,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沂州市代县,大名鼎鼎的雁门关,就是代县的地标。从代州穿过雁门关,就是明朝的边境九大军区之一,大名鼎鼎的大同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传庭不仅仅出生在军事重镇,他的祖上更直接就是军户。他的始祖孙成,在洪武皇帝朱元璋时期,就是当地的一个百户,手底下有一百多号小弟。

在明朝,军户是世袭的,同样世袭的还有军官职位。老子是军官,儿子以后就可以继承老子的职位。

孙传庭的祖上是百户,那么只要不出意外,他们家祖祖辈辈都会世袭百户的职位。当然了,如果某一代祖先努力一把,还可以升职,升职后的职位一样会世袭下去。

史书里没有记载孙传庭的父亲是什么职位,但是不出意外,最差至少也是个百户,只会更好,不会更差。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孙传庭有条件读书,更有条件参加科举。在27岁时,万历皇帝去世的前一年(1619),孙传庭考中了进士,并且很快就去当了河南永城县的知县。(明代的军户,是有资格参加科举的)

这一年,李自成才十四岁,还在陕北米脂县的黄土高坡上给艾举人放羊。

孙传庭不仅仅是军人家庭出身,还饱读诗书,而且又有从政经验,可以说能文能武,又会办事,放到明代众多的官员里,犹如鹤立鸡群。

此后的天启皇帝时期,孙传庭一路升职,先调到了京城,当了吏部主事(人事组织部某处处长),后来又晋升为郎中(人事组织部某司司长)。

由于孙传庭出身于军人世家,脾气上也比较军人。当时主政的是大名鼎鼎的大太监——魏忠贤,孙传庭很不爽魏忠贤,一怒之下辞官回乡。

一直到十年后,1635年,孙传庭才重新回到仕途,先官复原职,当了一段时间的吏部郎中(人事组织部司长),然后又越级晋升,做了顺天府丞(首都副市长)。

一年前,五省总督陈奇瑜在陕西招抚造反大军,最终失败,被崇祯问罪免职。这一年,绝路逢生的各路造反大军在荥阳会盟,然后迅速流窜到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几个省,让官兵应付不暇,明朝的皇家祖坟所在地凤阳,也被义军烧毁。

孙传庭看到国家动荡,民不聊生,在第二年的年初,主动请缨,前往陕西平定乱局。

对付造反大军这种活,属于绝对的苦差事,很容易搞砸。搞砸了之后,要么就是被造反大军砍死,要么就是被崇祯砍死。一般人躲避都还来不及,孙传庭放着好好的首都副市长不干,主动去捏烫手山芋,由此可见孙传庭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担当的人,有着强烈的定国安邦的情怀。

这不禁让我想起来,某人在赴任前,吟的一句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人,是难得的人才。

26岁的崇祯皇帝,批准了孙传庭的请求,委任他做了陕西巡抚(省长兼省军区司令)。

孙传庭三月到任,只用了四个月,就生擒了造反大军的盟主——闯王高迎祥。第二年,又招抚了当时人数最多的一支义军——蝎子块(本名拓养坤)的部众。

这个时候的李自成,正好从陕北南下,也被孙传庭一顿爆锤,逃往了四川。

回过身来,孙传庭又迎战关中东面的义军,打败了马进忠、刘国能等部,关中基本安定。

在这段时间内,除了调动陕西各支军队,对义军拳打脚踢之外,孙传庭还开始整顿陕西的内政。

当时西安附近有四个卫,名义上的军人数量有2.4万人,卫所屯田有200多万亩。

这个屯田,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发明的制度。屯田产权上属于国家,卫所士兵享有使用权,相当于是国家佃农,类似于国营工厂里的工人。

屯田的产出,大概是六成归士兵,四成归军方,可以保证军队系统自给自足。朱元璋还自豪的宣称,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厘一毫。

这个制度在明初效果确实很好,养活了170多万常备军。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每个地方的卫所军官在当地扎根时间也越来越久,这些屯田变相的成了军官的私人财产,卫所军户也变相成为了军官的佃户农奴。

这种情况下,军户逃亡越来越严重,最严重的甚至全部逃亡,卫所名存实亡。而军官也就私下把屯田卖给了地方的豪强大户,甚至自己变成豪强大户。国家的官田,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变成了豪强大户的私田,而且还不用缴税。

这是明朝最大的几个顽疾之一,大部分皇帝和官员都知道这种情况,却无能为力。因为如果哪个官员胆敢替皇帝去整顿屯田,那么面临的结果,要么就是被豪强大户派出杀手弄死,要么就是被这些豪强大户在朝廷里的代理人联合起来拱翻。

明代有名的大太监刘瑾,就曾经把手伸到屯田领域,结果被搞死了。

稍微有点扯远了,总之,屯田的顽疾,是明朝财政危机和军队衰落的重要原因,而且连皇帝都拿他没办法。

可是孙传庭才不管这些。豪强大户能耐是吧,在孙巡抚的治下,还是乖乖把侵吞的军田交出来了。

才一年多的时间,孙传庭就清退出来200万亩军田,收罗了一万一千多名卫所士兵,并让这些士兵重新屯垦,到年底,收获了14.5万两白银,和135万斤粮食。这些收入,除了卫所军以外,还可以再招募一万多名士兵。

军队后勤的难题,孙传庭就这样解决了。

有了充足后勤保障的陕西军,战斗力很快飙升。

接下来的一年里,孙传庭在关中布下了一重又一重口袋阵,在四川被洪承畴逼得走投无路的李自成,一头扎了进来。

结果就是1638年的下半年,李自成在潼关南原被打的只剩下几十个人,逃到了商洛山里苟延残喘。

就在孙传庭和洪承畴准备进山扫荡时,第四次入关抢劫的清军,威胁到了北京城,崇祯皇帝下令洪承畴与孙传庭两人,率领陕西军北上守卫京城。

在京城郊外,孙传庭和兵部尚书杨嗣昌杠上了。

杨嗣昌和孙传庭的矛盾,就在孙传庭刚去陕西时就有了。

陈奇瑜围剿造反大军失败后,杨嗣昌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战略。

听不懂吧,简单来说,就是动员十个巡抚辖区的所有兵力,统一指挥调度,围剿造反大军。

这叫什么战略呢?在孙传庭看来,这就是狗屁。

因为在杨嗣昌提出这个办法之前,明朝政府的围剿战略就已经是这样的了。

这个战略,就是个笨办法,但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战略,而在于,钱怎么来。

杨嗣昌的办法是,加征赋税,再苦一苦老百姓。

孙传庭觉得,这不就是脑残吗?本来造反大军就是被沉重的赋税逼得活不下去了,你还要加税,逼出更多的造反大军吗?

正确的做法,就应该像我在陕西那样,去清理屯田,逼那些豪强大户,总比再逼反百姓要好。

孙传庭的反对意见送到了中央,杨嗣昌看了,差点没气的吐血。

但是谁让人家杨嗣昌是中央领导呢,最终崇祯还是采用了杨嗣昌的意见。

于是,本来就是笨办法的所谓战略,最后并没有起到什么卵用,杀干净了一批造反大军(比如高迎祥、李自成),那些没有被杀干净的反而更加强大了(比如张献忠、罗汝才)。

那这一次到北京城外,两个人怎么又杠上了呢?

原来杨嗣昌决定,让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东北军区总司令兼政委),让孙传庭调任河北、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并把他们从陕西带来的军队留在河北防区,防御可能入关抢劫的清军。

孙传庭又炸了。这特么不是脑残么,造反大军好不容易被杀的惨兮兮的,就差最后几脚,你杨嗣昌却要把陕西军留在河北,那流贼马上就能全部满血复活,剿匪大业就会功亏一篑。

军人脾气的孙传庭,丝毫没有给杨嗣昌留面子。

杨嗣昌一怒之下,和孙传庭怼了起来。

孙传庭也一怒之下,直接气的耳鸣了,没过几天,听力居然出问题了。

孙传庭很失望,他向崇祯皇帝申请辞官。

杨嗣昌趁机诬告孙传庭装病,要挟朝廷。

性格急躁多疑的崇祯皇帝,直接把孙传庭逮捕起来,关到了诏狱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如果崇祯皇帝重用的不是杨嗣昌,而是孙传庭,或者哪怕在两个人的互怼当中,更偏向于孙传庭的话,那么后续的历史,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这里开个脑洞,如果崇祯允许孙传庭带兵回到陕西,继续在大西北清理卫所屯田。西北一地,就有卫所数十个,屯田将近千万亩,足以养活十几万精锐的军队。

如果孙传庭的经验推广到其他省份,啧啧……

可惜,朱由检这位年轻人,既没有这个眼光,也没有这个胆识。

所以接下来的结果就是,李自成重新出山,到河南振臂一呼,二十几万造反大军立马出现。

洛阳失守,福王死难……

开封被围,傅宗龙救场战死……

悔不当初的朱由检,赶紧让孙传庭出来救场。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