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播出后,大女主张恒获得如潮好评。正当大家以为张恒会乘胜追击,多出作品,坐稳一线女星C位的时候,却发现她突然淡出视野,结婚生子,照顾家庭去了。

在一次访谈中,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建议妈妈们在孩子3岁之前,要尽量陪伴在孩子身边,这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非常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的人格发展8段论中说:安全感的建立,是人生第一阶段需要完成的主要目标,如果一个人在人生最初阶段建立了安全感,将来在社会中就会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反之他将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而安全感,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建立在孩子幼年时期,特别是在孩子 3 岁前。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期",那扇门就会被永远关闭,无法弥补。

01 什么是安全感?

安全感,其实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感觉,是一种对周围环境与人物的信赖和踏实,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

弗洛伊德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完全依赖父母,这个时期如果父母能对其细心呵护,适当回应,让幼儿产生非常稳定的归属感,那么他长大以后就会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

安全感的建立,对人一生的影响巨大,它是决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安全感强的人,都有非常高的接纳度和自我认同能力,他们活得温暖友爱惬意宽容;相反,缺乏安全感的人,则往往感觉自己孤单,被遗弃,被孤立,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持怀疑态度。

我的四姐,从小被送给了孤寡的姑妈。在强势的姑妈管教下,她养成了谨小慎微、自我过敏的性格。

每次回家来,都轻柔无声,直到穿过院子,进到客厅,才用细若蚊蝇的声音,怯怯地喊一声"妈",往往会把我妈和我吓一跳。我那时总觉得她像《画皮》里的女鬼,无声无息,怪吓人的。

跟她在一起,很累。她总是在我们姐妹圈子以外,怯懦地审视着我们。有什么想要的东西,也不说,只是盯着看。我们需要顺着她的目光,揣测她的心思,而她还认为我们排斥她、瞧不起她。她就这样一辈子活在对别人的猜忌、嫉恨里,浑身是刺,难以靠近。

像她这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是一种怯怯地、不敢争取、不敢相信,对世界完全缺乏应有的信任感。一辈子活在被遗弃、被冷落、被孤立、不被爱的黑暗中,过度自尊又极度自卑,渴望关爱又不敢靠近,缺乏自信又极端焦虑。

02 安全感对孩子的一生有多重要?

美国动物心理学家哈洛,曾经做过一项著名的"恒河猴"实验。之所以用恒河猴,是因为恒河猴最接近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验中,哈洛把一只刚出生的小猴子,放进一个笼子中单独养育,并分别用两个铁丝做的猴子,和绒布做的猴子代替猴子妈妈。不同的是,哈洛在"铁丝妈妈"胸前绑了一个可以喝奶的橡皮奶头。

哈洛的解释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观察一下小猴子是否是"有奶便是娘"。

实验结论,竟然是:小小的恒河猴对安全感的渴望,更甚于食物。

小猴子只有在饿了的时候,才靠近有奶的"铁丝妈妈",甚至有的时候是吃奶的时候,也是身子贴在"绒布妈妈"的身上,只把头探到"铁丝妈妈"那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此,实验并没有完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猴子逐渐长大。但是那些被"绒布妈妈"养大的猴子,性格怪癖乖张,无法融入集体,跟群猴愉快地玩耍。

这也揭示了一些孤僻的人,为什么那么自闭,不容于社会,甚至仇视社会。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父母忙于工作和事业,对孩子疏于照顾,缺乏回应互动,让孩子对爱缺失,安全感贫乏。

确实,安全感对人一生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食物,它是孩子走好人生路的底气。有安全感,孩子才会对这个世界有信任与被信任的勇气,才能用淡定与从容去接纳人生路上的每一次挑战。

03 怎样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建立宝宝安全感的基本准则是:爱与陪伴。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 爸爸爱妈妈,是爸爸送给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

如果说妈妈是家庭成员间的"粘合剂",那么爸爸就是家庭安宁的"定海神针"。

无论是全职妈妈还是有工作的妈妈,婚后,从一个在娘家享受专宠,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姑娘,变身为婆家伺候一家子吃喝拉撒,又要上班打拼,还得回家带娃的"小媳妇",其心理落差都是巨大的。

再加上突然进入新家庭的不适应,婆媳关系的微妙高压,从自己还是孩子变身为孩子的妈,许多新身份、新角色的转变,都会让年轻的妈妈不适应,甚至抓狂。

这时候如果爸爸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坚定地站在妈妈身边,给她一种"亲爱的,别担心,你还有我"的共担之义,那么妈妈的心就是温暖的、安宁的,妈妈的情绪也会是愉悦的、平和的。这时候妈妈传递给孩子的,就是满满的爱,和用心地陪伴。

孩子在这种有爱的温馨环境里长大,他的心里肯定也是温暖的、安宁的。反之,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小心翼翼地讨好别人,以换取自己的不被遗弃。

端午小长假中,女儿初中时代的家教老师,带着她的俩宝,来我家住了2天,商量她老公要求离婚的事。小宝3岁,无忧无虑的,恣意快乐。大宝是个小男孩,6岁了,却半点也没有六七岁小男孩"狗都嫌弃"的顽皮,而是小心翼翼的看着妈妈的脸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看护妹妹。

看到我诧异、心疼的眼神,他妈妈解释说:"他可能感觉到我跟他爸爸要离婚了,经常央求我,别丢下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S的女儿,也是才6岁,就决定"不结婚"了,多么令人心痛。许雅钧多次被曝出轨、家暴,他伤害最深的,可能并不是小S,而是自己的女儿。

6岁的小女孩,这是目睹了妈妈多么惨痛的经历,才决定"不结婚"?

小小的脑袋里深植了这么悲哀的情绪,她后面大把的人生,该怎么过?

2 "共情",与孩子建立有效的情感链接,才能让孩子有归属感,安宁踏实

共情,也叫"同理心",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共情,亦即同理心,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对别人的情绪和情感,进行把握与理解。

"你这是画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西瓜都是圆圆的,你看到过方方的西瓜吗?快去重画!"

试想,孩子听到这样的呵斥,还有画画的兴致么?下次画好了,也不会给我们看了。

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你跟孩子"共情"一下,以一颗"同理心"去跟他交流,建立起亲密的情感链接,他才会信任你,信任这个世界。

安全感建立的前提,是信任;信任的前提,是"共情"。

女儿小时候,养了一只小泰迪狗狗,特别乖巧可爱,女儿给它取名"乖乖",像宠爱妹妹一样的宠爱它。

好景不长。一年多以后,乖乖就病死了。女儿看到小狗僵硬地躺在狗窝里,一动不动,嚎啕大哭,还学着我给她外公做牌位的样子,找了一块木片,上书"小狗乖乖之灵位",然后抱着一直哭。

哭着哭着,发现我没哭,就恶声自责:"你怎么不哭?乖乖死了,你不伤心吗?"

为了跟女儿保持同步,我赶紧开始哭。为了逼真,那是真哭啊,眼睛瞅着小狗,心里想着去世的老父亲,眼泪滚滚落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一次以后,女儿跟我更贴心了,我们可以掏心掏肺地坦诚交流,就像无话不说的闺蜜一样相处,特别和谐。

女儿升入高中以后,面对残酷高压的高考,笃定地说了一句话:"不管能不能考上大学,我都不怕,有妈妈在我身后,我什么都不怕"。

与孩子建立有效的情感链接,很重要。只有跟他"共情",才能让他信任;只有让他信任,才能与他交心,才能让他有安全感,才敢把心思与咱和盘托出,才敢去迎接未来世界的挑战,过一段有阳光有温暖,有爱有质量的人生。

3 "看见",高质量地陪伴,才能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有这样一个片段:蒙总的儿子小蒙总,是一个叛逆乖张的孩子,对孟总是本能式的对抗,油盐不进,软硬不吃。

蒙总无奈,拜托苏明玉好好带带他。苏明玉敲打蒙总的一席话,足以让许多忙于事业,疏于陪娃的蒙总们醍醐灌顶:

"您当老板是个好老板,但却不是个好父亲。您常常抽不出一天时间来陪儿子,他就是想当个好儿子,您也得给他机会啊。"

其实,小蒙总看似叛逆、乖张的行为背后,是父爱缺失、情感连接不畅的隐形伤害。你让孩子失望,孩子便会给你一个不信任的背影,渐行渐远。

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陪他吃饭,陪他玩,陪他看书,陪他体验他人生当中的许多个"第一次"……

你对孩子的爱体现在对他一举一动、一粥一蔬的陪伴里,孩子才能切实的感受到,才能对你产生依恋和信任,才能对家、对世界有一种踏实和笃定。

当然,陪伴的方式有千万种,对重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是用心,是"看见"孩子。

有一次,在公园里,看到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在挖沙,爸爸在边上坐着,看手机,聚精会神,心无旁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一个人挖了一会儿,可能觉得没意思,要求爸爸陪他玩,爸爸说"宝宝乖,先自己玩,爸爸打完这一局,就陪你玩"。

可是爸爸老是打不完这一局。宝宝等得无聊,发现了不远处有2只小泰迪,就爬起来跟着泰迪狗狗走了。

我在边上看了有10分钟,"打不完这一局"的爸爸,一直没有发现他的儿子走了,直到孩子快要走得看不见了,我喊他,他才恍然起身,追儿子去了。

就这样的的陪伴,不仅谈不上高质,连"看见"都谈不上。面对这样的"漠视式"陪伴,宝宝能感受到咱的爱么?

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爱,孩子往往就会有不自信,也不敢信任别人的心理问题。他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敢信任,你让他凭什么去信任这个世界?这样的孩子,穷其一生,都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情感冷漠人。

很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夜以继日地忙事业,挣大钱,给孩子报画画、英语、书法、阅读、才艺……各种辅导班,甚至有的学生周末2天,要参加6个辅导班,上午、下午、晚上,见缝插针,忙里也偷不得闲。

然而,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已经在3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建立宝宝的安全感,让其一生受益,活得踏实、笃定、阳光、快乐,这才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正确打开方式。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