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愉悦好重要~

hi,大家好,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我来分享最近刚看过的两个展,分别是首都博物馆的浙江和南京两个主题展,“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和“1420:从南京到北京”。

这远距离旅行不便时期,在博物馆里就能体验云游、穿越、沉浸在美妙的历史里,好开心~

首当其冲的是各种精致物品,有的来自皇家,有的出自民间,都是中国文化和智慧的结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完全只用木头,没有一根金属钉子就能做出这么复杂的建筑结构

可恢弘大气

可小巧匠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可造型奇特

还可想象力丰富

时间的演进,能看得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认知和审美是变化着的。

浙江展览有一件新石器时代的人首陶瓶,专家认为这是原始社会崇拜对象由人格化向人形化转变的产物,也是由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的过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在刻画鸟兽和人脸时,基本上是写实的,粗放的,平面的,还有点儿呆萌。

我是大面具哟!嘿嘿

咦,果然是江浙一带,这个会不会是天猫的灵感来源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瘦瘦的龙缠绕在一起,气势并没有很凶。

江浙地区常见的动物们,鸟呀鱼呀还有小青蛙,经常是艺术创作的原型~

随着时间的发展,细节和故事情节开始出现。

鸡首作为壶嘴,把手是黄鼠狼,看着就可以脑补出一个童话了吧。

各种各样的神兽蹲在宫墙青瓦上,当然是为皇家服务的啦,山海经的神话故事不仅滋养了中国人的想象力,甚至可说是整个东亚的文化之源。

看我可爱的小马马,我骄傲~

中国人就是爱热闹,开枝散叶,子子孙孙千秋万代,看出了宗族氛围。

再比如,早期的佛像,或者说人们敬畏崇拜的对象,身体很有曲线美,腰肢伸展,能联想到敦煌飞天那种清雅飘逸的美;

后来,佛像开始往庄严肃穆的方向发展,慈祥地望着世人;

再后来,器宇轩昂则用更宽阔的胸膛,更健壮的体魄来体现。

从古观今,玻璃柜里的展品,也让人联想到现代很相近的东西,原来一脉相承就是这么回事~

我平常盘头发用的U型夹,在古时候是简约大气款金簪。

我平常做手工,想买配汉服的子母扣,精致版本原来长这样~

小时候课文里写过的“玉璧”,原来更早时候的玉长这样呀!

仔细看看,上面还刻了小鸟,果然古人是把看到的东西,产生脑洞,想象出文化意义哦。

再往后一段时期,随着人们处理珍宝工艺的进步,水晶的璧看着真是晶莹剔透,洁白无瑕,怪不得是主人最最喜欢,喜欢到陪葬也要放在手边的心爱之物。

这是古人的手办摆件,小房子里有一整套吹拉弹唱的玩偶。

每个人甚至能看得到表情哦,跟现在大家收集盲盒摆满书桌,异曲同工。

这次逛展,电视屏幕里正播放着关于考古挖掘过程的纪录片,专家们取出的展品,就完整地摆在观众眼前,以故事性来说,天衣无缝啊~

还有几件展品,它们是以残缺的姿态出现的。

毕竟,能像纪录片里那样获得完好无损的展品,应该是特例吧!

大多数情况下,文物都是需要专家们一点点修复出来,而正是它们这样的残缺不全,才是被发现时的样子。

不完美何尝不是一种美呢?

时间的痕迹,就这么赤裸裸地刻在这些展品的身体上,这样的残缺美,相当令人震撼~

我一直觉得,美感是日积月累而成的。

琴棋书画诗酒花,哪样都不是一天就能学会的。气质正是如此,气质来源于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人生。

有没有钱或知识,跟美感没啥直接关系。

许多有钱人,吃穿用度全是贵价商品,可这品味除了说一句“暴发户”,就没什么好评价的;而有些通常意义上的学霸,本专业科学知识储备了得,但抛开其深入研究的学科,其他方面只能用朴实无华来形容。

美学领域,大多数人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

也许是社会都在追求实用——有个一技之长,能养家糊口,吃饱穿暖之后,有足够多姿多彩的物质财富,才有精力去管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富足。

但反过来说,有审美的人,就算是买东西也比较能迅速作出决策。

见过好东西,能在浩如烟海的商品中挑中有品味有质感的那些,这些对美敏感的人,是引领潮流的人,而不是被消费主义狂潮裹挟而来,只会买爆款的“随大流者”。

自从北京的各大博物馆和图书馆有序开放,我仿佛满血复活般,立刻预约了入馆时间。

一场疫情让我知道,精神层面的愉悦,对我而言是多么重要。

今天要说的这两个展是春节前我就蛮想看,但总觉得还有时间,过完年回来再看也不迟,然后就拖着没去的。

感慨啊!展览就在那里时,不觉得它们有那么重要;一旦遇到阻碍才明白,没有逛博物馆和去图书馆,我整个大脑变得超级匮乏~

还好还好,傻吃苶睡的日子过去了,我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对了,如果不能博物馆现场参观,现在几乎各家博物馆都有云展览哦~高清大图,特别美好~

逛博物馆心情棒~

板凳儿姐姐李慢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