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非常流行一种思想,那就是哪个国家能灭亡楚国,它就会得到整个天下。这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楚国作为从春秋初年开始就一直开疆拓土的大国,几乎占据了整个长江地区,不仅在南方是其它国家望尘莫及的“超级大国”,放眼整个战国版图,也没有哪个国家的面积能够超过楚国,因此谁能把楚国收入囊中,则真正是天下霸主。然而这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却在战国后期变成了现实,秦国大举攻楚,楚国因为综合国力的衰弱而几乎灭亡。天无绝人之路,楚国自春秋时期就一直经营的陈地和寿春在楚国将亡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东南屏障地区的陈地和寿春为楚国抵挡秦军的攻击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发达的经济和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也为楚国提供了发展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楚国地图

一、迁都陈地的原因

(一)陈地的地理位置

陈地在今天的河南淮阳地区,周朝有韩国、魏国作为屏障,还有大别山的拱卫,距离秦国本土很远,因此秦军不敢深入。陈地与韩魏、燕赵距离都比较近,如果直接发动进攻,很可能遭到周围国家的围攻。而且这样的作战方法会拉长秦军的补给线,从西北直入中原需要大量的粮草补给,一旦运粮部队遭到偷袭,前方士兵供给不足,恐怕会造成部队哗变。因此对于秦国统治者来说,这场战争是完全没有必要进行的,即使一定要进行,以楚国人对秦国的怨恨程度,恐怕会与他们拼死一搏,所谓哀兵必胜,秦国只能选择退让。

陈地

(二)陈地历史

陈地是楚国春秋时期的旧都,春秋末年被设置为陈县,楚国在陈地增派了大量的驻军,保卫陈县的安全,楚王还命令陈县的百姓要大力发展农业,士兵们在没有战争时也可以耕田,在这样“兵农合一”的政策治理下,陈地的经济很快发展起来,到了楚顷襄王逃跑到陈地时,这里已经安然发展了二百多年,而且还开凿了沟渠,发展了鱼盐贸易,当地的经济相当发达,有着无数的富商大贾,还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千乘之国”。从地理位置上看,陈地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可以作为经营中原的前进基地,也可以作为抵抗韩魏的军事重镇,经过楚国两百多年的经营,早已经是经济、政治都十分发达的国家了,楚国选择在这里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地图上看,陈地与韩、魏相接,地理位置重要

(三)楚国战败

楚国在楚怀王的错误指挥下接连失利,本来是一个幅员辽阔、国力雄厚的大国,但是经过一番折腾已经是精疲力竭,向东畏惧齐国、向西畏惧秦国、向北畏惧赵国,在国内更是被郑袖、靳尚这样的小人蛊惑,在外被巧舌如簧的张仪欺骗,最终把楚威王打造的一个大好的楚国亲手葬送,自楚怀王开始,楚国国力开始一蹶不振。楚怀王的继任者楚顷襄王同样也是一个昏君,他上位后仍然重新祸国殃民的佞臣,甚至将赤胆忠心的屈原流放沅水,楚国朝堂贤臣凋零,只剩一些会逞口舌之利的庸才,而楚王凭借楚国国土辽阔,仍然不把列国放在眼里。秦国在几乎灭亡了齐国之后把目光投到了楚国身上,秦国战神白起与司马错将军兵分两路进攻楚国,攻破鄢郢,焚毁楚国宗庙,八百年楚国几乎毁于一旦,楚王出走到陈地(今河南淮阳)。这也是楚顷襄王一生所做的难得正确的一件事,迁都陈地使楚国深入中原腹地,四周有韩魏等国作为屏障,秦军就算再勇猛,也不敢贸然孤军深入中原,何况楚国在南方地区还有一些没被秦国夺走的土地可以作为后方基地,保证了楚国不会就此灭亡。楚王带领楚国百姓在陈地发展民生,很长一段时间内,楚国都还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巨大阻碍。

楚顷襄王昏庸一生,但战败之际迁都陈地倒相对比较明智

(四)积攒力量

楚王在逃跑到陈地时,也带走了大量的百姓,那么这些百姓为什么不留在秦国占领的南郡,继续过他们熟悉的生活,而是要跟随楚王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陈地呢?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楚国人的性格,他们与燕赵侠士一样,有着对自己国家的热爱。虽然他们的国君昏庸懦弱,但是就像子女尊敬父母一样,楚人还是非常认同他们的国君,当年楚怀王被秦国诱骗到武关软禁起来,最后客死异乡,当他被送回来时,楚国人都像失去了父母一样痛哭流涕。对于这样一个不能为国家造福的国君,楚人都如此在意,可见他们爱的不仅是楚王,更是楚国。第二点是秦人在攻陷楚国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军功爵制做了很多杀良冒功的事,即使他们后来把楚国的南郡封地治理的井井有条,但是楚人仍然畏惧这些虎狼之人,他们宁肯跟随楚顷襄王去往陈地,也不愿意某天做了秦国的刀下冤魂。基于以上原因,楚国人大量去往陈地,而且把楚国丰富的物资也带了过去,加之中原地区物产丰富,陈地又是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之地,自然就可以让楚人积攒实力,以图东山再起。

二、迁都寿春

(一)瓶颈危机

秦国消灭六国的野心未减,六国也就永远面对着来自秦国的威胁,随着秦齐战争中齐国的几乎覆灭,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国四十五万人被坑杀,最有能力与秦国抗衡的两个大国都已经奄奄一息,秦国灭亡六国的梦想似乎就要实现了。首先被秦国灭掉的是实力和地盘都最为弱小的韩国,其次是魏国,随着这两个中原国家的灭亡,陈地的屏障国家已经不复存在,即将暴露在秦军的刀锋之下,眼见楚国又要面临亡国之危,楚考烈王将国都迁往了东南方的寿春地区(今安徽寿县)。

寿春古城

(二)发展经济

寿春在春秋时期曾经是吴国、蔡国的都城,蔡昭侯二十六年,蔡侯把国都迁到这里。后来蔡国被楚国灭亡,楚国把寿春用来发展经济,此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不逊于陈地,是楚国在东南方经营的一个重要区域。因为此地地处淮北,多平原且地势开阔,所以非常适合经济发展,往来贸易不绝,与吴国和越国都建立过经济联系。而且寿春曾经开凿过鸿沟,水路运输也相当发达,从寿县邱家花园出土的鄂君启节的舟车,以及关于水路运载货物的铭文记载,都可以证明寿春地区的水路运输行业是非常发达的,是战国后期楚国政治经济中心后移的最佳选择之地。但是由于秦国消灭六国的战争进展的过于迅速,所以当地的经济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没有从前的那般繁华。于是楚人把发展目标放在了农业生产方面,楚人在这里修建沟渠、生产出大量的粮食供给楚国军队作战,并且翻修了自楚庄王时代就存在的大型水利工程——芍陂,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经济,为楚国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后来的秦灭楚战争中,楚国因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而坚持与秦军抗衡,楚国将军项燕巧妙的与秦军周旋,暗中尾随秦将李信三天三夜,差点全歼了李信的军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芍陂

(三)经济积累

楚国有一个和中原所有国家都与众不同的传统,那就是楚国人重视商业发展,不像其它国家那样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就提倡“士农工商”共同发展的策略,而且还把商业列为众行业之首,在政策上提供支持,在经济上提供援助,一系列政策让楚国商人遍布天下,开通了中原商路,与当时的所有国家,甚至是戎狄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楚国重商的传统和对商业的支持,一直让楚国的经济稳定发展了七百多年,即使是被秦国打压的几乎覆灭,也依然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其经济实力并未随着国力的衰落而削弱。加上寿春地区的经济也经过数百年的经营,又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楚国在原有的经济基础上更加进一步发展。在寿县邱家花园出土了大量的皮革、红铜等重要货物,还出土了楚王颁发给鄂君启的金节,这是楚王允许他进行贸易往来的凭证,相当于现在的“通商许可证”。这样发达的贸易也催生了很多的富商大贾,比如吕不韦、巴寡妇等等。综上所述,可见当时寿春地区的经济加上楚国原有的经济实力,促进了楚国在战后的进一步复兴,即使是再也无法与强大的秦国斗争,起码依靠这样的经济实力,可以做长久抵抗的准备。

毕君启金节

结语

楚国虽然因为综合国力的衰弱和国君的昏庸而走上了不归路,但是楚王在第一次战败后选择了迁都陈地,利用韩魏等国的屏障作用和天然的地理要塞暂时阻挡了秦国的进攻,又利用当地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发展经济,让楚国在后来的秦国进攻之下仍然处于不败之地。随着战局的恶化,楚国又迁都寿春,利用其七百多年来积攒得经济实力与寿春地区的经济实力相结合,依然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从寿县邱家花园中出土的大量货物就可略知一二。无论是陈地还是寿春,它们都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实力为楚国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保住了一个泱泱大国最后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