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0 明军降清变能打

文|寒山忆雪

对明末清初那段历史有简单了解的人,应该会发现一个现象,明末战斗力很差的明军,投降满清后,战斗力就会突然提升。而这其中,如果有投降满清的明军反水,战斗力又会突然下降,连同样降清的其他明军都打不过。

为什么会这样呢?

01 以文制武

对比明末和清初,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朝代,在对待武将的态度上大不一样。

明朝对待武将的政策是以文制武。在文武官员同样品级的情况下,武将的地位低于文官。一般情况下,武将是不能做主政官的,反过来,武将还要听文官的节制。

比如你是一个明代的士兵,通过奋勇杀敌,屡立战功,逐步升迁,那么你奋斗到底,也就是只能做一个总兵的实职,相当于省军区司令,我们所熟悉的戚继光、李成梁,他们就是明代中后期武将职位的顶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武将会加封左右柱国、都督同知,以及各种将军名号,或者册封一个侯、伯的爵位。但这些都是虚职,你的权力所及,也就是全省军队的统领之权。

是的没错,只有统兵之权。调兵权是兵部的,底下各级军官的任免权是由兵部和都督府共同负责的,后勤调度则是兵部和巡抚共同负责的。更主要的是,行军打仗,你就能完全自己做主了吗?你想多了,大部分情况下,你还得听巡抚或者总督的,名为“听其节制”。

至于一省的军政大权,你是没有什么希望掌握的,而朝廷的京城高官、内阁宰辅,更是想都不要想的。出将入相什么的,早已是汉唐时期过去的历史。

那么满清又怎么样呢?

在拆分军事权力上,满清延续了明朝的制度,统兵权、调兵权、人事任免权、军队财政权都是分开的,武将通常也只能拥有统兵权。

但与明朝不同的是,满清并没有文武分立的习惯和制度,武将的地位并不低于文官。在武将干到总兵之后,还可以更进一步,坐上提督、总督,甚至进入中央参与朝廷决策。

提督是满清新设的官职,实际权力相当于明朝的总兵。而满清的总兵相当于是降低了一个级别。与明朝总兵不同的是,提督的地位是与巡抚平级的,甚至可以兼任巡抚,是绝对的封疆大吏了。

那么有没有能节制提督的呢?有的,那就是满清在地方常设的管理两三个省军务的总督。在明朝,总督只能由科举正途出身的文官担任,但在满清,武将干到总督的比比皆是。

比如满清初期,马国柱、郎廷佐、刘兆麒、佟养甲、李率泰、周有德、孟乔芳、李国英,都是在辽东时投降清军的明军武将,入关后,他们差不多都历任过各地的巡抚、总督。

至于入关后降清的明军将领,虽然因为不是辽东降将,没能干的上总督巡抚,但也都混上了提督、总兵之类的职位,有的还能获得“殊荣”,被纳入汉军八旗,享受朝廷津贴。

一个是当兵杀敌有盼头,一个是就那么回事了,换你做武将,给满清打工更卖力,还是给晚明和南明打工更卖力呢?

这是明军降清后战斗力提升的第一个原因,满清比明朝更优待武人。我们可以总结为四个字,高官厚禄。

但是只有高官厚禄是不够的。

02 督战队

如果仅仅只有高官厚禄,在催发降清明军战斗力的同时,也会让他们尾大不掉。胡萝卜要有,大棒也要有。

任何成功的统治集团,都要有一支可靠的核心武装,俗称“中央军”。比如西周的西六师,汉唐的禁军,明朝的淮西军团。

中央军的人数不需要非常多,只需要绝对的精锐和相当的忠诚,就能够对各地分散的地方军形成威慑。像宋朝那样维持一个数量达八十万的禁军集团,是比较傻大笨的。

明朝的中央军淮西军团,经过靖难之变后,逐渐与地方军打散重组,最后以燕地军队为主,形成新的中央军——京师三大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京师三大营经过土木堡一战,又经过明朝中后期长期窝在京城不出战,逐渐堕落,战斗力不值一提。而长期与蒙古、女真开片的西北边军、辽东边军,成为了帝国最精锐的军队。

没有了强大中央军的震慑,明末的两大边军集团已经事实上尾大不掉,哗变什么的都是常有的小事情。最终,有高官厚禄养着的辽东军,成了准军阀辽东将门,而没有高官厚禄养着的西北边军,更是直接反他娘的,干翻了崇祯朝廷。

但是在满清初期,强大的中央军又出现了,那就是八旗军团。

对于八旗军,我们就不需要做过多的介绍了。我们只需要知道,在明末清初的东亚,除非能一次性集结双倍数量的明军,而且还得是战斗力及格、调度统一且听指挥的兵力,才能战胜八旗,否则,没有军队是八旗军的对手。

在晚明和南明历史上,有三次做到了一次性集结超过八旗军两倍兵力的情况。第一次是天启年间的宁锦大战,明廷一次性集结了十几万兵力,战斗力及格,指挥调度基本没有问题,结果就是挡住了皇太极对宁远和锦州的进攻。

第二次是崇祯末年的松锦大战,明廷从九边和内地拼凑了十二万军队,一度给八旗军造成很大的麻烦。但是这支军队各部总兵各自为政,洪承畴无法统一指挥调度,最后因为吴三桂率先逃离战场,导致明军大败,洪承畴也被坑给了满清。

第三次是永历朝中期的衡阳大战,李定国对战尼堪的八旗先锋军。明军在局部战场上对八旗先锋军形成了绝对优势,最终阵斩尼堪,但也没能全歼尼堪率领的那支八旗军。

有了这个强大的中央军镇场子,降清的面积就很难尾大不掉了。

但这对提升降清明军的战斗力有啥用呢?

满清不仅仅只让八旗军在京城镇场子,也让一部分八旗军到各地关键城市镇场子,比如西安、南京、荆州等等,称作“驻防八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到地方镇场子以外,八旗军还会到前线镇场子。当战役比较大的时候,清廷往往会让绿营(降清明军)在前作战,八旗军在后督战。

一方面,督战的八旗军可以监督绿营,防止他们打酱油磨洋工,这样一来,汉军不好敷衍,硬着头皮也得上,战斗力硬生生被逼出来了。

另一方面,降清明军能打败南明军更好,万一作战失利,至少也消耗了明军的实力。这个时候,八旗军就可以鱼贯而出,作最后的突袭,明军往往惨败。

这种打法,在电影《投名状》中演绎的非常鲜明。

不过,有了胡萝卜(高官厚禄)和大棒(八旗镇场),还是不够的,这两个都是技术层面的操作,而军队战斗力的基础,是后勤保障。

03 有钱可以任性

军队的后勤重要吗?

废话,当然重要。稍微有点常识的都应该知道,打仗就是打钱。

但如果说,钱也会决定战斗力,你信吗?

在古代,哦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优质的士兵往往都是训练出来的。只不过现代有严密的训练教程,古代没有。

古代的训练有两种,一种是由老兵军官统兵训练,另一种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民兵,经过几十场几百场战斗,由真实的战争洗礼出来的。但是后者的代价太大了,战争洗礼出来的百战精兵,往往需要十倍二十倍的壮丁填进去。

大多数政权都会选择前者,先练兵,后投入战场。

练兵的基础,就是军粮。

士兵训练时,能量消耗巨大,往往会使得士兵的饭量超过平时的几倍,尤其是在缺少油水和肉类的中国古代,对谷物的消耗量是绝对的巨大。那么没有充足的军粮,士兵做不到每日操练,练兵的时间就会无限延长。

除了军粮以外,军械的供应同样重要。在纯冷兵器时代,刀剑和箭矢可以回收利用,但弓弦却是消耗品。在火器出现之后,训练火枪和火炮射击,就会消耗海量的火药,武器的损耗也会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谁的军粮充足,谁的军械能够保证供给,谁就能越快训练出更精锐更娴熟的军队。

除此以外,军需后勤还可以给士兵的战斗力加外挂。啥意思呢?

举个例子,双方同样的训练,但是甲方后勤稍胜一筹,可以提供质量上乘、数量充足的铠甲和武器。而乙方的铠甲不足、武器也比较老旧,这仗还怎么打?

明清双方的差距就在这里了。

满清初期,入关之前,通过边塞贸易、辽东屯垦、入关劫掠三板斧,把财政后勤搞的像模像样的。入关之后,清军用闪电战术,迅速夺取整个华北、西北和江南,依靠年轻而健康的政权体系,恢复了清占区的财政体系。如此一来,民脂民膏可以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前线,供给那些攻打南明的清军。

而晚明和南明,我们都知道,财政已经几乎崩溃,延续时间最长的永历朝,即便恢复了财政体系,但是只依靠两广和云贵,也没办法和满清这个庞然大物相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当军粮充足、军械精良的降清明军,再次反水投靠南明后,面临的是军粮供应困难、武器短缺老旧的局面,尤其是火器缺少,火药供应不足。这种情况下,战斗力不下降,才是奇怪。

也许有人会说,后勤好了,战斗力就一定好吗?二战时期的意大利军队,不就是最好的反例吗?

俺要说的是,有好的后勤,战斗力不一定上去。但是没有好的后勤,没有好的财政做靠山,战斗力是一定上不去。

战争是一门艺术,财政后勤,则是艺术得以施展绝不可缺的舞台。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