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7年前的SARS疫情,在时间点上,是随着夏天的到来逐渐销声匿迹的。

数据显示,第一例非典病人出现在2002年11月的广东顺德,但真正达到顶点,却是在第二年的4月。4月20日,北京的非典确诊病例从37例猛增到339例,5月2日,小汤山医院开始收治病人。

一个月后,小汤山医院最后的18名病人出院。再一个月后,全球的确诊和疑似病例数不在增长,非典疫情宣告结束。

在民众的印象里,非典是随着气温上升,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当时,人类还没有找到可以治疗的药物,检测病毒的试剂盒才刚刚研制出来。

在全国上下一齐抗击新冠疫情的同时,人们隐隐中还有一种期望,新冠肺炎疫情会不会也像17年的SRAS一样,在夏天到来后逐渐消失?

冠状病毒是一种囊膜型病毒。囊膜型病毒,顾名思义,就是病毒的核酸分子被包裹在一层蛋白质构成的囊膜之内,这类高度对温度的变化比一般病毒更敏感,随着温度的升高,病毒的抵抗力会下降。

国内外的科学家也做了相关研究,结论都有相似之处,比如由解放军总后勤部资助的项目论文《SARS冠状病毒的抵抗力研究》就指出,SARS病毒在低温下病毒的存活时间更长,温度升高到37度,病毒的存活时间就会明显缩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SARS这场国际瘟疫是如何被阻止的》一书中指出,SARS疫情被阻止,当归功于三个原因,一是病例通报透明公开,二是各国都尽最大努力控制了患病人员流动,三是天气回暖。

新冠病毒和SARS的基因序列有85%的相似性。也就是说,人们推断新冠病毒会在夏天消失,是一种非常合理推测。

但是,新冠病毒的存活期比以往更短了,但并不意外这它的传播性会更弱。

中国疾控中心在近期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指南》中就指出,温度主要影响病毒的生存时间,不会影响其传染能力。

跟SARS病毒相比,新冠肺炎病毒有两个特点,一是潜伏期长,几乎是SARS病毒的两倍,二是无症状患者也有传播性,而SARS病毒只有发病后才有传播性。这两个特性都会大大增加新冠病毒的传播性。

只有漂浮在空气中、附着在物体表面的病毒才会受气温影响,而因为更长的潜伏期而待在人体内的病毒,其实处在一个恒温的环境里,并不受气温的影响。

总结一下,SARS病毒的确是在夏天消失的没错,但是我们只能根据相关研究认定两者有相关性,而不是必然性。新冠肺炎会不会在夏天主动消失?这事儿谁也说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