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青评论

无论是出于理性认知与考量,还是出于人道主义和守望相助的态度,“一禁了之”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这两天,有关韩国飞青岛航班机票涨价的讨论尚有余温,一条“首尔飞南京航班发现3名发热乘客”的消息又引热议。 看到这条新闻,一些网友随即提高了警惕,并发出类似“韩国人感染了,为何要往中国跑”“不能让他们逃难到中国”“建议停飞所有航班”等评论。 可是,很多网友都忽略了事实: 3名发热乘客都不是韩国人。 若就此给韩国来华人员贴上“不怀好意”的标签,似乎又构成了一场充满“怨”气的误会。

疫情突然,在韩国新冠肺炎病例破千的情况下,无论是出于自我保护,还是对国内防疫大局的关注,人们保持警惕意识是理所应当的。然而,当下我们也要避免盲目夸大后果、动辄“一禁了之”的偏激做法。比如,前两日,韩籍旅客正常来华,就被夸大为“大批韩国人飞往青岛躲避疫情”,引发了新一波不必要的恐慌。无论是出于理性认知与考量,还是出于人道主义和守望相助的态度,“一禁了之”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严防输入并非一概拒之。在疫情特殊时期,虽然需要特殊应对,但也需要对手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做好评估。新冠病毒的特性和基本医学常识告诉我们:病毒传播和携带不分国籍。同样是从韩国前往中国的旅客,难道只因是日韩国籍,危害就更大了吗?

我们应当明白,大多数来华日韩人员都是出于正常的学习和工作需求,而不是刻意“传播”病毒,给疫情防控添乱的。涉外防疫工作虽然不容易,但是,我们仍有体面和审慎应对的空间。做好对入境人员的登记和分类,针对不同人群落实不同的隔离措施,才是有效防止疫情扩散的科学手段。

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当下,即使是在疫情特殊时期,“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态度也是弊大于利的。它不仅会对正常的全球要素流动造成不必要伤害,也不利于疫情防控的全球治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些天,国外部分网约车拒载亚洲人的新闻让人感到愤怒和寒心。而日本援助武汉时那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偈子则引发了无数感动。

防疫工作需要各国的同心协力和人道温情。如果每个国家都各筑壁垒,每个人都对他国人员避而远之,甚至将对病毒的恐惧和厌恶转移到外国人身上,那么不仅无法扫好自己的“门前雪”,还会给他人带来无端的伤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对于中国人来说,既然我们不想看到自己的同胞在国外遭到不公对待,就不应盲目谴责日韩来华人员。

当然,面对境外疫情输入的风险,不能一禁了之,也不能无所作为。由于国家间的统筹机制、法律制度、防控阶段等差别,涉外防疫工作的确面临着新的挑战。此时,国家间需要加强沟通协作,探索建立有效的联防联控机制。较之中国,日韩等国家的疫情出现较晚,并未及时采取分区、分级管理的措施,而中国已经摸索出一些有助于疫情防控的有益经验。对于这些经验,各国也可以及时对接、沟通,根据自身情况妥善处理。

虽然境外人员的进入的确给地方防控工作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不过,近日青岛、烟台、威海、沈阳等地方政府的紧急应对,显示出精准施策、妥善处理的可能。通过搭建各个环节的严格检测,设立专用通道,科学人员分类,落实隔离措施等途径,既可以实现科学防控,让当地人安心,又可以避免让正常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停摆。

总之,对于日韩来华人员,“一禁了之”的方法虽然简单,却未必妥善。严防输入不是一概拒之门外,面对新的挑战,地方政府只要灵活应对和科学防控,就能做好工作上的平衡,避免过犹不及的倾向。

撰文/任冠青

编辑/王钟的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