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自顺治三年首次开科,到清末废除科举,一共出了114个状元。这些状元中,大部分仕途都较为通畅。其中有44人都做到了二品大员。当然了,这里面也有一些倒霉蛋,有的混了一辈子都在原地打转,还有的被贬为知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状元中有一小部分是因为当官时间很短,像吴锡龄、孙承恩、刘子壮、邹忠倚、陈沆等人,他们考上状元后,最多的只活了七年。还有一些人是身体有病,又或是恬于为官,当了几年官就辞职了。除去这些特殊的情况,那些一直在官场上混迹的状元们,从史料来看,至少还有10人的仕途很不顺利。

最著名的是道光丙戌年(1826)科状元朱昌颐。他是浙江海盐人,他考中状元后按例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职务(正六品),此后从未得到过升迁。而且朱昌颐在中状元之前已经入仕,时间是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当时就已经是小京官了,后来逐渐升为户部主事,已是六品,考上状元后,职务多次变更,但始终不离六品。

朱昌颐前后在官场摸爬滚打了30多年,直到咸丰时才退休。而且始终在六品的位置上不动窝,有清一代,也算是个奇迹了。

嘉庆时期,也有一个倒霉状元,他叫龙汝言,他中状元后没多久就因编纂国史出现失误,被削职为民。道光继位后,念他是状元出身,又赏他一个内阁中书,这不过是一个七品的小官,为朝廷做些文字工作。直到1838年去世,龙汝言也只是混了一个兵部员外郎(从五品)的职务,仅比翰林院修撰略有提升。

戴有祺,上海松江人,他是康熙辛未科(1702)状元,授职修撰,在内廷供奉翰林。1702年,因参加翰詹大考被列入三等,结果降为知县(正七品)。这时他当官已经11年了,要知道状元被外放为知县,在当时是件很抬不起头的事情,戴有祺丢不起这个人,便辞职回家隐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浚,湖南衡山人,嘉庆十年(1805年)大魁天下。据史料记载,彭浚在嘉庆二十三年(1818)二月的大考之前,就已经是侍读学士(从四品)了,因为在大考中被列为三等第三十名,结果一下就被赶出了文学侍从的行列,降为户部员外郎(从五品)。在这个位置上,彭浚一干就是很多年,后来尽管也有升迁,但他在官场的26年,最高也就当过一任奉天府丞(正四品)。

吴信中,江苏吴县城人,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点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后,一干就是十年,直到嘉庆二十三年二月参加大考,考中一等,才升为右庶子(正五品),终其一生也仅仅当到侍读学士(从四品)。

刘福姚,广西临桂人,光绪十八年(1892)状元,授予修撰后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才出任河南乡试副主考,副主考不是官职而是朝廷临时委派的差事,其身份还是正六品的修撰,可见他11年间一直未挪窝。

张建勋也是广西临桂人,光绪十五年(1889)中状元,光绪三十二年才升为侍读学士(从四品),此时距他出仕已经17年。此外还有道光朝的李承露、光绪朝的吴鲁等人,也都是中状元后十余年得不到升迁。

按照清代官场的旧例,一般情况下来说,进士出身的官员只要没有什么大过,即便是政绩平平熬到老再不济也能混上个正四品,好一点能混到正三品,这种情况就属于熬资历,也是朝廷的一种恩遇。

像上面所提到的几个状元之所以得不到升迁,一来是自己势单力薄,无人援引,又不肯巴结权贵,二来是官场腐败,起用私人的风气严重,即使戴上了状元的桂冠,照样久沉下僚,得不到施展。越是到了后期,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或许不重视知识分子也是清王朝日渐衰亡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