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镜汀,1904-1972年,生于北京,字镜汀,别名熙曾,号镜湖。近现代京派画家的代表性画家,曾任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书画大师启功先生曾随其学书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镜汀的作品功力深厚,风格飘逸俊秀。他前半生的作品多以细笔设色,综合运用古人画法,根据自己的体悟,形成了清劲有力的画风。解放后吴镜汀遍游名山大川,力图以写生求变化,他后期的作品更注重场景气氛的刻画,笔墨着色上绚丽悦目,有时用没骨法,有时用泥金勾勒、金碧罩染,别有一种韵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入中国画学研究会第二年的成绩展览上,他就以几乎乱真的临摹作品引起众人注意。在画会诸位名师如贺履之、俞涤凡、萧谦中的指导下,沿着一条由“四王”特别是王石谷入手,间接上溯宋元各家的轨迹,不断研习,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前半生的作品多细笔设色,综合运用古人画法,但能发一己之体悟,逐步形成清劲有力的画风。后期参入写生的作品则更注重场景气氛的刻画,笔墨上多采用马夏笔锋劲力的斧皴,着色绚丽悦目,有时用没骨法,有时用泥金勾勒、金碧罩染,别富韵致。应该说他的新探索基本上仍是在传统笔墨的范围之中,但更倾向于色彩的运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代资深山水画家、国画理论家关瑞之先生指出:吴镜汀先生研习国画的用功程度在近代国画宗师中属于罕见,吴先生认为:画国画就要下“笨功夫”夯实基本功力。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吴先生通过写生锤炼、升华了他的山水画功力,形成了在复杂、巧妙的章法中刻画树石自然形态的骨法,笔墨浑厚而富于纹理表达,成为近代国画家对传统笔墨的重要贡献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关瑞之先生考证:吴镜汀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画的传承和弘扬,他总是在国画、国粹低潮时期出手拯救,他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画学研究会、湖社画会的早期成员,也是1952年、1953年首批北京书画研究会,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的主要成员之一。

吴镜汀作品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