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枕而卧”、“大意失荆州”,这是咸丰帝去世后肃顺、载垣等顾命八大臣所犯下的一个致命失误,并最终导致了辛酉政变的发生。原本手握军政大权的肃顺等人,为何会如此昏头涨脑,犯下如此大错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咸丰十一年九月四日,两宫太后颁布了一道谕旨称:

“本日载垣、端华、肃顺面奏,因差务较繁,请将管理处所,恳恩酌量改派等语,自系实在情形。著照所请,载垣著开銮仪卫、上虞备用处事务;端华著开步军统领缺;肃顺著开管理理藩院并向导处事务。”

如果熟悉清代官制的读者一看这道上谕便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这牵涉到几个重要的职务:銮仪卫、上虞备用处、步军统领、向导处事务。为何说这几个职务重要呢?

銮仪卫设掌卫事大臣一人,例由王公及满蒙大臣内特别简任,专门负责皇帝、皇后等的仪仗事务;上虞备用处主要是随侍皇帝的渔猎等事,其管理大臣由宗室王公、满蒙王公及满蒙大臣中特简;向导处设总统大臣,主要是为皇帝的出巡做准备工作。

这几个机构虽非清廷的重要行政部门,但却因与皇帝接近,是特别重要的机要部门,而且兼有协助侍卫处护卫皇帝的责任。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步军统领一职。步军统领又称九门提督,主要负责北京城的卫戍防守、地面弹压、缉捕盗贼等,而且有审理案件之权,大概相当于现今的首都卫戍司令。

需要指出的是,这道上谕发布的时候,正是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即将回銮之时。也可以理解为权力斗争日趋白热化的关键时刻。政权就是命根子,兵权更是政权的命根子,这是稍稍有些政治头脑或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的道理。

载垣、端华、肃顺等人此时不但没有全力掌控兵权,反而要求自动解除某些权力。也许他们此举,并无邀功请赏之心,但却有表功之意,向两宫太后,同时也像朝臣们显示、炫耀他们任职繁重,既有功劳又有苦劳,没有他们的苦力支撑,大清政权就不能正常运转,从而提高自己在清廷中的地位与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他们还是过于轻视两宫太后的政治能力与谋略。实际上,这个时候两宫太后正在想方设法,力图解除至少是削减八大臣的兵权,他们此举无疑是正中下怀。

无论载垣等人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这一招数实在是太臭了,其后果并非仅仅是弄巧成拙,画虎不成反犬类,而是无兵无权,两手空空,等待他们的只有引颈待戮了。两宫太后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立即顺水推舟,就坡下驴,发布上谕,不显山、不露水,毫无痕迹地解除了肃顺等人的部分兵权,特别是皇帝的近身护卫权。

要知道,部分侍卫武装掌握在自己的亲信手里,是可靠的护卫力量,但若掌握在另有企图、别有用心的的人手中,则是万分危险的。此后的上虞备用处由德木齐札布管理,向导处由伯彦诺谟祜管理,至关重要的步军统领一职,则由瑞常担任。

这三个人,都与恭亲王奕关系密切。在后来的宫廷政变中,步军统领瑞常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捉拿肃顺之时,上虞备用处和向导处也均发挥了重要的配合作用。

两宫太后为了不引起肃顺等人的猜疑警觉,又使用了一些障眼法,其意图在于表明肃顺、端华等人部分兼职的开去,与其他人的职务调动,都是正常的人事调整,并无其他的政治意图。小皇帝很快就要离开热河,而肃顺等人却未能洞悉其中奥妙。

临行之前,慈禧又采用了恩威并施的手段,成功的将八大臣之一的景寿瓦解了出来。景寿是道光帝的额驸,为人忠厚,拙于言表,虽与肃顺等人同受顾命,但并非肃顺的亲党,更非是其死党。

据说,慈禧曾不动声色地问他,康熙爷时是谁辅政?景寿据实回答说是索尼、鳌拜等人。慈禧仍是不动声色地问,那么后来呢?景寿没有反应过来,回答说,后来就是康熙爷亲政。慈禧追问,我说的是再后来呢?景寿的脑袋嗡的一下,几乎就要炸开了,吓得赶快跪下,哆哆嗦嗦地说,后来鳌拜被幽禁而死。

咸丰帝驾崩之时,慈禧年仅27岁,慈安26岁,而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却是宦海沉浮,辅佐咸丰多年。而从这件事的处理上来看,显然他们这是阴沟里翻船,小看了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最终赔上了身家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