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 秉烛客

我是公务员原创出品

我是一名通过联考进入体制的省某直属厅局公务员,硕士学历,转正后定等为副科,目前工作三年了,机关处室、业务处室都干过,还在最贫困的基层驻村过一年,虽然年龄不大、工龄不长,但还算有些经历,结合自己三年来的所见所闻,对“公务员辞职问题”也有些自己的思考,请在留言区评论指正交流。

1、为什么要考公务员及应届毕业生的职场认知问题。

这个话题要从一个年龄结构说起,看这篇文章的大多数读者应该是八五年至九五年期间出生的朋友,其中绝大多数从小到大的主要任务、甚至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尤其是独生子女,这样做可以确保大部分精力能用在高考冲刺上,后来上了大学,主要的精力从纯一的学习转而分散到了学习、娱乐、恋爱等多个方面,大学时光转瞬即逝,走出校门后,如果不经历几份不同的工作,其生活技能、社会经验等仍停留在一个不太高的水平,而由于多年学校生活、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哪怕是求职方面的书都很少有人涉猎。既没有理论支持,也没有实践经验,那么何谈自己喜欢从事什么行业呢?

所以,这就让应届毕业生在职场认知方面的判断上,很大程度都取决于父母、亲人们的意见。而在父母那一代人眼中,公务员这一稳定、体面的工作,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这里不否认,父母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而且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孩子们去做自己的职场规划,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假思索的公考,就十分好理解了。在这里我建议还在上学的朋友们,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实践,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找到自己内心的真实向往,而不是盲目从众或盲目排斥,更不要对某个方向有偏见,要按照自己的选择并为其负责,如果半路发现不合适了,大不了换个方向重新来,并不丢人,没有经验走走弯路无可厚非,毕竟还年轻,还有机会,这是你最大的优势。

2、企业的优势与劣势,能力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铁饭碗。

这里借鉴梁宏达老师的一个观:他认为企业是创造财富的,公务员是分配财富的,如果绝大多数人都去争着做分配者、而非创造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是不好的,毕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财富的创造。

我认为很值得思考,如果你毕业后是在经济很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又胸怀大志,有能力也有信心,不喜欢条条框框的束缚,论资排辈的环境,希望通过努力尽快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个人理想和财富自由,那建议你留下,进企业,互联网红利已经创造出很多个年轻的千万富翁了,希望你做自己的英雄,果断的谢绝长辈们的好意,趁着年轻,勇敢地走自己的路,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将未来的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同时,要做好经常加班、且终身学习的准备,企业只看利益和价值,请假也是要扣工资的,员工的知识储备和核心技术如果不与时俱进,恐怕随时都有被辞退的可能。当然,与此同时,这里人际关系比较简单、权责清晰、付出和回报的相关性较高,并可以通过努力直接改变命运,只看能力不看年龄和资历,实在不喜欢这家公司大不了辞职换下家,无论经济或是思想成本都比公务员低很多,毕竟,能力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铁饭碗。

3、公务员的优势与劣势,代沟与资历是职场新人的两大难题。

相对的,如果你是一个追求小富即安,朝九晚五,生活规律,能够有时间有精力去体验自己的个人爱好、且想尽早更好地照顾家庭,那考公务员也许更适合你,尤其是相对欠发达的三、四线城市或县城,体面、中等以上收入水平、大部分情况下不算辛苦...

当然,有些地区和部门,尤其是乡镇和部分社区的一线公务员工作十分辛苦,除了本身工作量大、繁琐、矛盾突出以外,文山会海、检查频繁等形式主义作风也是负担的主要来源,但这些“区域间不均衡”问题属于在公认的主要社会矛盾,政府也一直在解决,机构改革不断优化了体制结构和流程、“学转促”也很大程度地转变了形式主义作风,前不久中央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定了很多硬杠,在已经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相信这类不平衡会被慢慢打破。

与此同时,不得不说作为公务员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首先,尽管这个系统的人员流通性也很强,但相对体制外的私企仍然逊色,而体制内为人处世的逻辑就是循规蹈矩、论资排辈,这是亘古不变的。

其次,日新月异发展下的社会,创造出的不仅是新的技术和财富,还有新的矛盾与代沟,发展的越快,代沟的界限就越频繁且明显,以前可能十年一代,到九零年代以后,差个三五年,可能就已经无法理解对方所思所想了,三五年已经如此,何况体制内经常都是年龄差二三十岁呢?

同时,体制内很多时候付出和回报是不成正比的,可能有的人不干活、错误少,而你作为年轻人必须眼疾手快,有时候难免粗心犯错被批评也是有的,公平性确实让人有些遗憾,有些所谓的老油条,领导也不想管、甚至不敢管,这方面就需要你善于自我调节了,就当做是个历练的过程吧,我就常对自己说,受点委屈也罢,希望我老了以后,别像他们一样就好!话说回来,这些年中央也一直在细化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相信不久的将来,绝大多数单位的政治生态环境会进一步变得风清气正起来!

很多时候,基于每个人面临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差异性,年轻人跟“老干部”们很少有能说到一起、想到一起的,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有些四五十岁的前辈会认为“年轻人应该多吃点苦,勤快一点,多给老同志服务,否则就是不懂事”,毕竟他们自己年轻的时候是这么过来的,而有的年轻干部会认为“我父母那么辛苦培养我,不是让我来吃苦的,老同志也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该倚老卖老摆架子”等等。

体制内的思维特点是固化和严谨,而企业则是不拘一格地创造价值,前者不太需要独立思考等能力,更需要的是细心态度加上全面贯彻和严格执行,而后者则需要你发挥主观能动性,尽一切可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最小的成本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这里想说一下,只有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才能满足整个庞大系统的统一性,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国家这台巨大、复杂机器的正常运转。

希望每个体制内的人都能理解,也只有这么理解才会让自己心态端正、心情愉快的工作、生活。毕竟,我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具备科学性、唯物性、与时俱进特点的,也是结合了我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的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

还没选择好工作的朋友们可以参考上面的内容,相信会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判断,补充两点,我说的都是对普通人正常情况下,那些有强大背景、家财万贯的不在我们今天的谈论范围内,同时,对于一些对创造财富或“学而优则仕”再或者其他什么领域有强烈渴望的人也不再谈论范围,因为他们十分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去追求就可以了。第二,在这里暂时把事业单位算做公务员序列。

4、回归现实,秉持本心,克服盲目比较,做出客观选择。

之前主要是针对选择职业方面的一些谈讨,接下来谈谈公考成功上岸后的事,很多人千辛万苦考上公务员,怀着得来不易的心情,艰难地度过了试用期、磨合期、探索规矩、学习适应等时期,可一看到自己好友在朋友圈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想要辞职的冲动,这类人不在少数,而且年龄多半是尴尬的三十岁前后,我自身就属于企业经验不足的人,也渴望能跳出这个围城去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但反问一下自己,即使真的辞职从事了,又能保持多久的新鲜感和热情?

这种冲动很多时候会转化为你对工作的不满情绪,觉得付出得不到回报、没劲儿没指望、一眼看到头、人际关系复杂、心累等等,而本质上是出于跟外行业人的盲目比较,为什么说盲目,主要是你只看到了企业、创业者们的高收入,没有看到“二八定律”中那八成的窘迫,百分之四创业成功者身后那百分之九十四的心碎。进一步讲,你只看到了其收入高、待遇好,没看到熬夜加班、身心疲惫,没看到他们承受着的随时被离职的心理压力、和被压抑接近崩溃的精神世界,当然,我是个没有宏图大志的人,对赚大钱也不是特别向往,个例仅供参考。

想要克服这种盲目比较,一方面要回到现实,克服心理上的“契可尼效应”,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别人的都好,而已经拥有的却不去珍惜,要学会更加全面、辩证的来看那些你羡慕的人和事,现在网络很发达,随便用几个求职APP就能大概了解到各行各业的简单情况,可以对比一下再做判断。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发现自身的职业的优点,这一点下一节详细阐述。当然,如果你经过深思熟虑后,发现自己的确不适合这里,辞职未必不是好事,耽误的时间换来的是你对自己内心的深入了解、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它们会带给你力量,陪着你到自己真正向往的地方,大展宏图!

5、培养兴趣,积累经验,进德修业,自我提升。

分析完回到现实中,面对具体的问题,看看又该怎么处理,上面提到的就不说了,“坚决留”的人值得赞扬,“坚决走人”的人也值得尊敬,祝他们也都有个美好前程,但仍然处在茫然、纠结,“舍不得围城外的诱惑,又放不下围城内的安稳”的这部分人该怎么办呢?

我的答案是四个字:开心,坚持!

我以自己为例来说,我的兴趣很广泛,运动、阅读等等,但毕竟没有到深入灵魂的喜爱程度,也谈不上天赋异禀,所以这仅仅是爱好,不可能作为职业,如果真的辞了工作,也许连这些兴趣都变得不那么有趣了,就像两个彼此有好感但还不到火候的异性朋友,一旦盲目突破距离去表白,很可能爱情友情都凉凉。后来我静下细细心体会后发现,保持运动习惯可以促进健康的身体和阳光的心态,艺术类兴趣爱好能够调节工作和生活的关系,而广泛阅读能不断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正如杨绛先生说的“你的问题是想得太多,却书读的太少,以致自寻烦恼”,而体制内有着相对规律的时间安排,正好可以让每个人在完成工作、照顾家庭的之余,仍可以去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既锻炼了好看的皮囊,有滋养出有趣的灵魂!

之前说的是八小时之外,现在换个角度,说八小时之内。有人说在体制内工作就无法体现自己的优势、锻炼自身能力,是这样吗?

其实不尽然,机关里最容易锻炼的两个重要能力是写作和口才,且很多时候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走到哪里都能用得到的,有文思如泉、口吐莲花者,其行为方式必显妥当,不断积累和锻炼下,有助于培养一个人儒雅的气质和稳健的作风,其次,这里可以毫不避讳的说,机关单位很锻炼一个人察言观色的本领,这里并不是说我们要“摧眉折腰事权贵”(当然,以李杜为首的多数历史上的诗人,其政治才能大都不怎么样),但无论各行各业,甚至生活中,一个有洞察力,也就是所谓有眼色、情商高、眼里有活儿的人,往往比较受欢迎,毕竟人是感情动物,马克思也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集合”,何况是有着源远流长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情社会里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同样更受待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会说,我天生是个实在人,放浪不羁爱自由,只顾得了自己不想顾别人,那也没问题,机关里有很多业务知识可以学习和研究,很多资格证书可以考,甚至可以继续深造上在职硕士、博士,各部门都有属于自己的业务领域,尽管是纯粹的党群机关工作人员,现在党建方面的人才不知道多少大公司抢着要,毕竟党领导一切,大家都懂的,至于法律、财务、资源、环境、科研、医学、教育等领域就更不用说了,只要善于发现,在机关单位能实现自我成长的地方多的不胜枚举,正如曾文正公所言“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体制内,同样可以通过努力达到一定的高度,等你慢慢摸清了门道,掌握了经验,成为了机关里业务娴熟的专家,自然会受到相应尊敬和重视,随着提拔选人制度的不断优化,“能者上,庸者下”势必形成常态,“想干事、能干事”注定引导主流!

当然,一切个人能力的提升,都需要符合单位的基本规章制度,科幻作家刘慈欣曾在国企上班期间写出《三体》初稿,他本人也已经被有关部门点名批评并道歉了。这样做是不值得不提倡的,希望各位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们引以为戒。

6、写在最后,自己的一点心得

说了这么多,还想提一句,“吾日三省吾身”,很多时候我们或许应该再拷问一下自己的内心,我们真的尽力了吗?年轻人腿脚快、思维敏捷、知识水平高,但大都数在表扬式教育下成长,受不了不同的意见,一方面自己常站在批判的角度去片面地理解问题、武断地下结论,另一方面稍受一点委屈和挫折就有意放纵负面情绪、带着偏见毫无意义地发泄,并以此给自己的不努力、不认真找借口,不能真正“俯下身子、放下面子”,善于发现别人的或集体的缺陷抓着不放,却对自己身上的缺点常视而不见、得过且过,处理问题不是眼高手低过于灵活、便是机械静止不够发展,把握不好尺度和平衡,又怎么做到“撸起袖子、甩开膀子”?

回头想想,我们上学十几年都是理论教育,现在工作才这么几年,怎么可能一眼就看穿机关里的所有套路,如此容易就跟机关里呆了几十年的人看齐,甚至登堂入室、平步青云呢?与其整日自怨自艾,带着“不想干”的情结踽踽独行,倒不如静下心、沉住气、接受现实,面对涉及自身利益不合理处,把握底线思维,只要不是太多分,可适当妥协,尽量应持平常心态,尽力而为、无愧于心,在没当上领导之前,管好自己就行,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开心地做好本职工作,尽力维系好关系,哪怕是三观受挫,也要保持冷静,慢慢学习、积累、沉淀。

正如我的笔名,“秉烛客”,取自汉代无名诗“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既然长夜漫漫,何不借助星星烛光,静坐屏气宁神,虚心博览古今,岂不别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