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老板与管理者经常抱怨:”这员工的积极性怎么就是上不来?各种招数都试过了为什么不见成效?”我只能说你只站在你的角度去调动积极性,而忽略了员工的感受。你更注重的是形式上的方法,却从来没有想过落实。

员工工作没有积极性,老板、管理层与员工都有问题,管理上没有拿出有效的激励措施与手段;而员工素质方面肯定也会有些问题,我分分开详细的说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管理问题

对企业来讲,简单、有效、直接的管理方式是最好的,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弯弯绕绕,比如薪资与付出不成正比、员工福利待遇跟不上、上司排除异己、注重形式等,如果员工处于这样的一个工作环境下,大多数员工坚持的员工仅仅是为了薪资或年终奖。

此时,我们要做的是提高薪资待遇、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并且快刀斩乱麻式的干掉那些害群之马。之后开始维稳,什么是维稳?就是让剩下来的员工能安心、用心的工作。

因为之前的工作态度比较懒散、工作制度比较宽松、工作环境比较复杂,那么接下来所谓的维稳其实就是围绕三个方向:

让员工明白努力、认真的工作是能得到更多回报的,哪怕影响不了全部员工,也要影响一部分员工。 让员工知道,企业在改革,企业在重视员工待遇,那些混日子、混吃等死的、损害公司利益的人如果不转变想法,就会被干掉。 让员工知晓,原则、规则、底线的重要性,遵守者活、碰触者死;要让员工知晓企业重视员工、尊重员工、信任员工。

最终量变引发质变,让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工作方式,但同时企业也要拿出诚意,比如改善工作环境、发放福利等。不然只强调改革不强调福利,这就是杀鸡取卵。

员工方面

很多企业喜欢把“员工积极性不高”这类问题归功于员工素质上,我觉得这样的领导就应该第一个被淘汰。企业对于普工的态度虽然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兵”,但这个流水的兵就是一个甄选、淘汰的过程,并不是让我们把所有的员工都一刀切。

前文中,我提高过奖惩、福利、薪资,而这些虽然是福利,但同时也可以作为筛选员工的手段,比如年限薪资、361淘汰制、奖励最优秀的员工、惩罚最差的员工等等,当这一整套机制形成一个闭环时,员工的积极性肯定就会有所提升,至于提升到什么程度那就看执行的过程中企业是怎么做的了。

此外,还有几个关于管理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小方法:

强调各种制度时,同样要注意人性化管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不能只靠薪资与规则,同时还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比如外出团建(真正的团建)、组织员工看电影、聚餐等。这里我强调的是真实的团建,并不是那些打着团建的口号,做着与团建不符的事。

虽然企业会多付出一些费用,但收益肯定是会大于付出的,但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让员工能看到企业真的在乎员工,企业员工都认为企业不好,试问还有谁会忠诚于企业?

让外人看到企业对员工好,虽然有些虚伪,但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企业多些投入,但对社会、对自身、对员工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规则、制度之外,让员工感受到异于他企的情怀。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谁都有难处的时候,企业想要调动员工积极性就好先学会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对员工灌输一种“做好受嘉奖,做错受处罚”的三公(即公平、公正、公开)思想,说的通俗些就是在强调制度与福利的过程中还要让员工明白“做好是应该的,做不好是要做负责任的”。

通过培训、考试等手段加强、塑造、锻炼员工,让员工的工作能力逐步的提高,只有员工得到成长了,企业才会成长。

综上,我们做个总结,当企业将这些“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时,企业就会发现员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员工在工作中的态度也会有显著的转变,从消极怠工到积极主动,从整天想着离职到勤奋工作怕被淘汰;企业对外的影响力、口碑也会从无人知晓到人尽皆知;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大浪淘沙,企业的员工会以企业为荣,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荣誉感、自豪感也会逐步提升,试问这样的员工会对工作没有热情?会没有积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企业老板与管理者只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不会、也不想去思考员工为何”没有积极性“

记得在某本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说“老板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很多管理者把这句话奉为真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过程中也执行的非常彻底。这句话我是不认同的,如果公司的体量大到一定程度,各个部门能独立、协作做事的话,这句话说的是对的。

但现实中,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把这句话用在了员工身上,一份工作报告上管理者只会看完成或完不成,至于是怎样完成的却没有人在意,只要完不成那就是降薪、撤职、一顿痛批。难道企业与管理者就不知道“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是企业老板与管理者不知道么?不,他们知道,只是他们不想知道!

我之前是干超市的,超市这个行业也是分淡旺季的,一般是秋冬两季是旺季,春夏两季是淡季,公司给出的方案是秋冬两季招人、制度放宽,春夏两季裁人、制度收紧。

裁人时,明明有些人非常优秀,甚至有潜力超越我成为公司的骨干精英,但因为制度不得不裁掉,而那些害群之马因为有合同在却只能留下来。

招人时,明明聘用一些经验仁爱可以省去很多培训的时间,但因为制度的限制却把很多有用的人拒之门外,企业只是怕多花钱;企业更希望培养新鲜的血液,它不会去思考在这个培养的过程中基层要耗费多少心力。虽然有说的有些片面,但我强调的是那些不懂变通的管理层与老板。

说的残酷些,管理层难道不知道裁掉的人有能力?企业不知道招聘老人与培训新人哪个效率高?其实他们都知道,但他们不愿意做出改变,只是为了维持“制度、形式”上的权威。

而更严重的是大多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显摆自己的才华”让企业陷入“形式注意”,最终导致干活的人少,说话的人多。

这也算是大多数企业的一个通病,即企业与管理者不在乎最后的结果,而在于你的态度。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明明企业出了一个利好的政策,本意是激励、鼓励员工,但到了执行层却变成了“形式上”的积累,甚至有些企业根本不在乎员工是否具有积极性,它们在只是把员工当作“机器”,根本不需要他有思想、懂思考。.

所以,企业内的员工工作没有激情,没有积极性,不能将责任推给管理者或员工,具体还是要看老板想怎么做。只有老板有了“为员工做点实事”“看结果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的思维模式时,企业才会真正的有所改变,才能让员工与企业成为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