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道德经》七十一章)

大意:明明知道,却认为不知道,这是最高境界;明明不知道,却觉得自己知道,这是病态表现。智慧的人就没有这种毛病,因为他早已知道这种毛病的祸患。因为害怕得上这种病,所以没有这种病。

知与不知的三种境界

一、上等境界是老子所倡导的装糊涂心态——知不知,明明知道还是认为自己不知道

真正领会“道”之精髓的人,不会轻下定论;他们对已知事物,也要当作未知。说这是虚心地求学态度固然没有错,但这更是变化的世界观。如果万事都一成不变,老子又何必“强知以为不知”。只有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真理。

糊涂容易,但装糊涂不容易。当一个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他就彻底不糊涂了。 大千世界,物态缤纷,一个人穷尽一生也无法全部认识这个世界。如果不时时保持谦虚的心态,怎么能持续学习、不断积累。水满则不进,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打个比方:您知道1+1等于2,于是您可以说我知道这个答案,而数学家陈景润却不敢说知道1+1的答案,他还需要漫长缜密的计算。这个事例说明,自己以为知道的答案往往是建立在自己无知的基础上。

二、中等境界是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在今天看来,实事求是的处事方法非常正确,但它不是高级的,高级的是老子所说的懂也能保持不懂的态度。

三、下等境界是自以为是、不懂装懂——不知知

老子明确地批评了不懂装懂的做法,他把这种行为指斥为病态思维。 几乎所有人都讨厌不懂装懂的行为,但很多人经常不懂装懂。原因之一是人的虚荣心,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天下先”的有为心;人都有被认同的需要,不懂装懂是一种获得认同的不正当方式。同时,不懂装懂的人一旦被揭穿不仅会伤及自尊,结果可能是无事生非埋下祸端带来麻烦。如果是通过不懂装懂而获取了利益,往往已经是大难临头了。

读经典,明事理!欢迎读者留言提出疑问,编者排期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