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料的育儿干货、有趣的绘本故事

点击天空树,与一群妈妈分享你的喜怒哀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 说姐

来源 | 精英说(ID: elitestalk)

“你给孩子报多少个兴趣班?”

“从小到大,十几个吧…… 我告诉你这不多,我有朋友的孩子从周一上到周日呢。”

以上这个回答,来自7岁女孩汤笑嫣的妈妈张微。

在北京卫视于2018年摄制的纪录片《起跑线》中,出镜的汤妈妈把头发梳成两个小辫儿,谈起对女儿的教育,头头是道,话语中却透着遮掩不住的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2018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中显示: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当代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为67点,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

对于80后家长和他们的00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最具挑战的时代。

基于如此现状,不同家长会为孩子选择不同路径——有人在竞争中跟风,也有人另辟蹊径。

种种不同的选择就此汇聚在这部纪录片中,它记录了22个中产家庭、30个孩子面临的喜乐哀愁,堪称一部家庭教育“实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对于每个家庭而言,选择无所谓对错,只有适合或不适合。

而他们为孩子铺就“起跑线”时的所思、所惑、所为,也在无形中给予旁观者无尽的社会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北京中产女孩的“十二时辰”

北京三环内一套房,一辆车,父亲做着稳定高薪的工作,母亲全职照顾。

这是7岁北京女孩汤笑嫣的家庭,又或者在他人的眼中,这是典型的中产孩子的生活。

虽算不得含着金钥匙出生,但衣食无忧、有本钱接受较好的教育,她已经比很多孩子幸运。

但是小小的人儿却不开心,因为她那个动不动就把“起跑线”挂在嘴边的母亲,正在思量着要不要给她再报一节“逻辑思维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逻辑思维课很火的,好多孩子都在学!” 母亲的声音远远地从客厅传来,汤笑嫣在书桌前默然不语。

自打她记事以来,就已经与各类兴趣班、训练课为伴,母亲永远只有一句话:

“你要学这个,咱不能输在起跑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纪录片的镜头下,这个来自北京中产家庭的小女孩,她的一天究竟是怎样的呢?

平时的上学放学暂且不说,每当来到周六日,汤笑嫣与妈妈就好像在瞬间化身为“战士”,要去打赢一场看不见、摸不着的仗。

周六早上七点多,汤笑嫣被妈妈从温暖的被窝中拽出:

“快点快点,来不及了!”

在妈妈的声声催促中,汤笑嫣洗漱收拾,准备出门去上每周六固定的四个兴趣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午九点到十点,是尤克里里弹奏课。

在妈妈的注视中,汤笑嫣一边弹奏着曲子,一边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唱外文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着的十一点到十二点,汤笑嫣来到声乐老师家中,把嘴巴长到最大,练习发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午下课的短暂时光,妈妈带汤笑嫣去吃面。

可还没扒拉几口,又得放下筷子赶车。

由于各个兴趣班分散在北京城的不同角落,赶车与担心迟到,一直被妈妈不停念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午一点到三点,汤笑嫣在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学习舞蹈,压肩胛带、下腰、踢腿……

小姑娘的汗水洒在光洁的地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到进入西班牙语课堂时,汤笑嫣已经有些迟到。

三个小时的课程,她强打着精神回答老师的问题,与同学互动。

一直到下午五点下课,这一整天如赶场子一般的过程,才终于画下了一个短暂的句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张微的话来说,每次陪女儿跑完一整天的兴趣班,估计自个儿都得瘦个两斤。

因为除了上课,母女俩一直在不停地奔跑、赶车…… 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焦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脑力和体力遭遇双重“透支”的汤笑嫣呢,她是否真的享受这些课并乐在其中?

面向镜头,她有些扭捏,说道有的课是喜欢的,但还有一些并不感兴趣。

但她不敢对妈妈的决定持相反意见,因为“妈妈会不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张还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汤爸爸曾多次对妻子表示,女儿上的课太多,能玩的时间太少,但每次都被怼了回去。

张微会搬出“我一个朋友”、“我一个同学”的教子故事来论证,比汤笑嫣上更多兴趣班的孩子比比皆是,女儿要是不迎头赶上,恐怕就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北京,像张微这样用兴趣班填满孩子童年的家长并不少见。

一项调查显示,2018年,有八成中产家庭的课外教育投入超过1万,有五成家庭超过2万。

在跟风与攀比的气氛中,家长们纷纷自掏腰包,好像上了一节节兴趣班,就获得了孩子成功的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兴趣班本身的存在是没错的,本义也是为了帮助孩子挖掘长处、陶冶性情,多一项技能,对未来也未必没有好处。

然而“过犹不及”,在汤笑嫣的故事中,我们只看到一个疲惫的女孩被焦虑的母亲推动着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美国交换我因作业太少哭了

镜头一转,正在美国波特兰市做为期半年小交换生的上海男孩孙涵阳,正和他的美国寄宿家庭闹脾气。

才10岁的他,已经能用清晰流畅的英文表达自己的感受,虽然这些感受多半是愤怒、不安与无力。

“我不要不同!不同对我来讲就是坏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涵阳所指的“不同”,是到美国留学后课堂变得崩塌式的简单,以及课后作业、各类培训大幅度减少。

他一下子变得有太多空余时间,可以睡觉,可以玩耍,可以发呆,这和他在国内的生活截然不同。

可以想象,在上海,孙涵阳也是如汤笑嫣一般被全方位培养的孩子,被兴趣班包围是常态。

但有所不同的是,孙涵阳早已习惯甚至接纳了这种紧锣密鼓的安排,因为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他需要这些东西让自己强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要求上更多的课,做更多的作业。”

孙涵阳静静地提出抗议,他的美国寄宿妈妈一脸无奈。

在“冷战”期间,美国妈妈找来了闺蜜一起商量对策。

她谈道,孙涵阳的家庭始终在围着这一个孩子转,所有的安排都以孩子的教育为中心,这反而造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变得过于自我为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汤笑嫣的故事中,汤爸爸也提出过类似担忧。

转变为全职妈妈后的妻子,将一切的重心都放在培养女儿成材,在孩子不堪重负的同时,大人也悄悄丢掉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涵阳一直与美国寄宿家庭僵持着,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此次交换留学项目的中方工作人员出动了,他们联系上了孩子在国内的父母,想通过父母的劝说来缓解局面。

“儿子,你记住,你将来是要出国留学的。

留学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感受不同的文化,接纳各种不同…… ”

隔着屏幕,孙涵阳的父母你一句我一句地劝着。

对于儿子的“叛逆”,他们也显得有些无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逼孩子学吧,孙涵阳压根儿不会有如今的英文流利、成绩优异。

但逼孩子学,谁都没料到会出现物极必反的情况,按照父母的期望出了国,反而倒变得不适应。

据纪录片中提及的数据,近年来,出国留学已日益在中产家庭中成为常态,而小小年纪就被父母往国外送的“降落伞一代”,更在十几年间增长了60多倍。

孙涵阳在短期交换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可能只是新时代孩子低龄留学现象中一个特殊的剪影。

在这股无法逆转的浪潮中,原生家庭教养模式带来的影响,竟会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无限放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片中对比最为强烈的是这两个孩子——郭建一与杨盛钧。

他俩的口语都比较一般,达不到孙涵阳的水平,但个性上的相反,却直接导致了与寄宿家庭相处的不同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建一: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盛钧: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郭建一内向沉默,在美交换期间,总是一个人默默地上课,默默地吃饭,默默地写作业,不发一言。

望着那张沉默的脸,他的美国寄宿妈妈心里直打鼓,到底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让他开心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盛钧却不同,他坦诚地说,自己听不懂美国寄宿家庭平时在说什么,上课也不太跟得上。

但外向又爽快的他有两个法宝,一个是“连猜带蒙”,另一个是翻译软件。

在一个场景中,杨盛钧手舞足蹈地比划着要喝水,又拿出了快译通现场翻译,惹得美国寄宿家庭哈哈大笑。

他的美国爸爸顺便教了教该怎样用英文表达需要某样东西,在欢乐的氛围中,杨盛钧的口语进步很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沉默的郭建一,活泼的杨盛钧,最后有了不同的结局——

深觉无法满足孩子需要的美国家庭,与郭建一告别,将他转去了另一个家庭;

而杨盛钧则在自己的寄宿家庭里稳定地待了半年,与这家人培养出深厚感情。

说到底,英文水平并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个性其实是适应海外环境的关键。

纪录片也回答了两个孩子迥然相异的原因——

郭建一从小缺少父亲陪伴,在成年男人的引导和教育方面是偏弱的;

而杨盛钧的父母却陪伴极多,父母双方都发挥了各自的教养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建一的父亲谈道一出差就十天半个月见不着儿子都很普遍: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起跑线》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走体制路线还是出国留学,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远比想象中大得多。

当每个家长在教育问题上做出抉择,他们的一言一行,塑造的是孩子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家学习、国学私塾、环游世界...

他们为下一代另辟蹊径

之前提到,在当代中国的教育生态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是非常焦虑的。

汤笑嫣的妈妈,算是在焦虑中跟风的一个典型。

但纪录片也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有人正努力保持冷静,为下一代开辟不同的路径。

譬如,5岁女孩小鸟的父亲就拒绝拼名校、盲目上兴趣班,从幼儿园起,他自行制定教学计划,让孩子跟着自己在家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岁的何艾芸则被父母送进了以中文教育为主的国学私塾,童年的宝贵时光,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与传统美德的锤炼中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与众不同的教育模式,虽说也各有利弊,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体现了家长们在大环境中对孩子教育的一种摸索。

而4岁男孩贵贵所接受的“环游世界”式启蒙,则带给我们最多的反思与向往。

“我们不要把孩子的教育看成工程,而应看成园艺,每个孩子都有最佳的成长方式。”

这是贵贵的妈妈李海培抛出的一个观点,在她看来,“工程”只培养螺丝钉,而“园艺”才能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最好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自己的儿子而言,李海培选择的“园艺”就是环游世界,并在此过程中“插班”各地幼儿园,从而让孩子体会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文化氛围,成长为真正的世界公民。

3个月,16个国家,母子俩一点一点地用脚步丈量世界。

在小男孩的心里,世界也开始有了雏形,那是不同肤色的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和而不同,依旧能够彼此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加勒比海的游轮上,贵贵进入了临时的托儿所,用英文和各国孩子交流玩耍。

每到一个国家,李海培就想办法让孩子感受当地的幼儿园,体验不同文化下的幼儿教育,从多元角度拼接知识习得的图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诚然,环游世界式的启蒙虽然烧钱也费时间,也只有中产家庭能够负担得起,但李海培欣慰地看到,这种做法的成效是显著的。

每次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旅行,贵贵回到家乡的普通幼儿园,总能很快地适应环境,并结交多个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好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幼儿园老师告诉李海培,贵贵是班里人缘最好的孩子,对待陌生的环境与事物,他的观察、适应与包容能力都超出了老师的想象,这里面不能说没有环游世界的功劳。

面对亲戚们提出的总是带孩子环游世界、不好好上学考试的质疑,李海培也有过忧心。

将来如果回归正常教育,孩子会不会跟不上?这样做是否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思前想后,李海培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起跑线只是一时的,赢在起点未必意味着赢在终点。

与之相比,在拥抱更广阔世界中所收获的观察与启蒙、尊重与引导,才是比知识灌输更为重要的“爱的教育”。

孩子的起点能否决定人生的终点?

不同的人必定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教育本身难辨对错。”

这部纪录片以更为冷静的视角,通过对不同家庭、不同类型教育议题的关注与呈现,对这个问题进行正视和梳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从中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家庭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成功的孩子,而是培养幸福的孩子。

学校教育不是样板化的知识灌输,而是对个性的尊重,对人格的养成。

社会教育要让孩子去感知生活、承担责任,这样的儿童教育,才能收获丰盛、生动和高贵的灵魂。

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去热爱儿童。
真正的起跑线,或许正是父母的智慧心灵。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来源简介:版权归精英说所有,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elitestalk)。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小学生必背唐诗解读 -
李白《送友人》
杜牧《江南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白居易《池上》
杜牧《清明》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贾岛《寻隐者不遇》
王翰《凉州词》
柳宗元《江雪》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刘禹锡《乌衣巷》
……
- 英文有声绘本 -
棕熊,你看到了什么?《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
别让鸽子开巴士《Don't Let the Pigeon Drive the Bus》

大卫不可以《No,David》

好饿的毛毛虫《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

你是我妈妈吗《Are You My Mother?》

野兽出没的地方《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五个小南瓜《Five Little Pumpkins》

…………

- 中文有声绘本 -

《接着,春天来了》

《蒲公英小猪》

《第四只狐狸》

《小乔逃跑了》

《白色的小猫头鹰》

《月亮跟着我们走》

《谁说乌鸦不会唱歌》

《鼹鼠和雪人》

《孵不出来的小鸡》

…………

上千部儿童有声绘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