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料的育儿干货、有趣的绘本故事

点击天空树,与一群妈妈分享你的喜怒哀乐

文 | 梦丹

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这几天,杭州的秦女士火了。

秦女士是杭州一所重点小学的老师,今年,她的儿子上了小学。

按说,孩子慢慢长大,是一件让人欣慰又骄傲的事。

可秦女士却不太满意,因为,她对儿子的标准,永远是100分。

有时,孩子考了98分,秦女士就会十分郁闷,训斥孩子:

“我们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为什么考不到?”

伴随着对孩子的苛责训斥,秦女士自己心里也不好过。

做为一名教师,她深知:孩子教不好,家长有责任。

她总觉得自己非常失败,教得了别人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却十分“愚钝”。

挫败感经常上身的秦女士,经医院诊断,已经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女士的遭遇,让人同情又唏嘘:

在外人看来,一个考98分的孩子,已经是非常不错了,可秦女士却在不断自我施压下,患上了抑郁。

作为父母,我理解秦女士望子成龙的殷殷之情,甚至在教育焦虑弥漫的今天,我能理解秦女士焦虑的源头:

一年级课业这么简单就考98分,那等高年级功课变难,孩子还能跟得上吗?

对孩子有期盼,本是一件好事,可过高的期盼,也正如揠苗助长一般,会打乱孩子原本的成长节奏,给孩子带来干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压垮孩子的,正是父母的高期望

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能生活得轻松愉快,父母对孩子成长和成绩的焦虑,其实是一种高压力。

儿童心理学专家曾指出:父母过高的期望会让孩子追求完美,害怕失败,永远不会对自己满意,甚至还有对父母压抑愤怒和怨恨。

记得前两年,一则老艺术家的博士女儿跳楼身亡的新闻,让人们感慨万千。

这位老艺术家是个很厉害的女性,无论创作还是生活,都喜欢追求完美。

在她苛刻的教育下,她的独生女儿也不负众望,考取了美国一所常青藤大学,读到了博士。

有一次,这位艺术家去美国看望女儿,不知因为什么,她又指责起女儿来,女儿问了一句:

“我是不是永远都没办法让你满意?”

老艺术家回:“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

女儿一听,翻身就跳下了阳台,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表面上看,一句话就让女儿跳楼,是因为老艺术家不会好好说话,可在博士女儿内心,不知积攒了多少失望和对妈妈的怨气!

即使自己已经读到了博士、到美国的常青藤学校读书,却依然无法让妈妈对自己满意,依然被期望“更上一层楼”,这是一种多么无望的悲哀。

当亲情不再是港湾,当过高期望变成“我只是为你好”,孩子想要的,只是逃离。

心理学的倒U型假说告诉我们:只有压力适中,才能成为激励孩子的动力,压力太大,只会成为阻力。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

可高期望之下,那个长期不被认可的孩子,心里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空洞。

它让孩子失去自信,害怕失败,面对挑战畏首畏尾,只想逃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期望,会改变孩子对学习的关注点

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还会导致孩子在做事时,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关注“结果”上。

一个对得失敏感,更关注结果的孩子,做事时就难免忽略过程,甚至体会不到全心投入的快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几个大学生。

法罕、拉加、查尔图三个学生,都被各自的父母抱以很高的期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考试能考高分,拉加不停地在宿舍里烧香拜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罕的父亲,殷切的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工程师。

但法罕真正的爱好是摄影,因此他在大学里,完全是不咸不淡的混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查尔图,对名誉十分在乎,却只会死记硬背课本。

虽然成绩凑合,却在全校演讲时,因为背错演讲稿,侮辱了校长,做尽丑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有兰彻,他真心热爱机械学,生活中,他因为热爱,愿意思考,因为思考,做到了活学活用。

在每次考试中,看似没有用“苦功”的他,却总能轻轻松松就名列前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业后,兰彻很快就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成为了真正的成功人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叫“自我效能感”:

指的是一个人,是否拥有利用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

那些过高期望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长久以来,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完成父母的某种期待上,而不是扎扎实实建立在做事的自信和对事情的热爱上。

这样的孩子,即便是一时走得远,也很难在长久的社会竞争中,扎实立足,做出更卓越的事业。

正如电影台词所说的:追求卓越,成功才能不期而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成熟是同步的

作为普通父母,我们中间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出身,做着普通的工作,过着平凡的生活。

我们希望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更渴望,孩子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样的夙愿,原本是好事。

可孩子到底能不能越变越好,不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而是取决于父母的“身教”。

作家闻敬曾写过一篇文章《我妈妈是个没用的中年妇女》:

一个五年级的男孩,在作文里写道——

自己的妈妈只知道打麻将、看脑残电视剧,家里脏乱差,做饭也难吃,不但如此,还总是抱怨家人,谩骂孩子。

男孩十分羡慕别人的妈妈会开车、会画画,会给自己孩子做衣服,会陪孩子做运动,相比之下,他觉得自己的妈妈,是个无用的中年妇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坡道上的家》

孩子对妈妈的评价,难免不客观,可从男孩的作文里,我们也不难看出: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用自己的心思,打量和评判着父母。

美国思想家艾默生说:“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的质量、陪伴和榜样示范。”

父母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生活,父母以何种方式度过人生,面对磕绊、困难、烦恼,父母是积极应对还是消极抱怨,孩子都看在眼里。

我们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同时,孩子其实也在暗暗给父母打分。

我们对孩子有要求,孩子同样也对父母有期盼。

作为成人,我们尚且无法做到年年在单位评优,却期望孩子次次考试第一。

我们都无法做到在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却希望孩子能凭空生出自律……

细细想想,这样的要求,对那个小小孩子而言,是不是有些不公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孩子,其实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

父母有多成熟多睿智,孩子就有多通透多上进。

最好的教育,是孩子能在父母的生活里,汲取精神的力量。

作为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决不能只依赖说教。

因为,一时的说教可能会对孩子起作用,而孩子一世的成功,还仰仗于孩子从父母的言传身教里学习到的信念。

无疑,那些在自己人生路上,坚韧勇敢、乐观不懈的父母,给了孩子最真实也是最深刻的教育。

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我们,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而做父母,同样是一场体面的修行。

愿每个父母,都能少苛责,多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方式,过好一生的同时,也能引领、教育好孩子。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小学生必背唐诗解读 -

李白《送友人》

杜牧《江南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白居易《池上》

杜牧《清明》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贾岛《寻隐者不遇》

王翰《凉州词》

柳宗元《江雪》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刘禹锡《乌衣巷》

……

- 英文有声绘本 -

棕熊,你看到了什么?《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
别让鸽子开巴士《Don't Let the Pigeon Drive the Bus》

大卫不可以《No,David》

好饿的毛毛虫《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

你是我妈妈吗《Are You My Mother?》

野兽出没的地方《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五个小南瓜《Five Little Pumpkins》

…………

- 中文有声绘本 -

《接着,春天来了》

《蒲公英小猪》

《第四只狐狸》

《小乔逃跑了》

《白色的小猫头鹰》

《月亮跟着我们走》

《谁说乌鸦不会唱歌》

《鼹鼠和雪人》

《孵不出来的小鸡》

…………

上千部儿童有声绘本故事